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崇州幫扶:點線麵齊發力,助推馬爾康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5-27 16:01:00來源: 四川日報

  崇州對口支援馬爾康打造“花語藏寨”,鬆崗鎮洛威村植樹種花,環境美了,產(chan) 業(ye) 也發展起來了。 楊雪波 攝


崇州、浙江平陽與(yu) 馬爾康市聯動,對馬爾康全市中小學生進行眼視力篩查。陳敏 攝


崇州對口幫扶馬爾康的幹部走村入戶調研。 陳敏 攝

  5月12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鎮英波洛村,工人們(men) 正在抓緊平整土地。“這個(ge) 月內(nei) ,要在村裏種植500畝(mu) 菊花,打造‘花海梯田’,全力打造省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馬爾康市發改局副局長、崇州市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鍾陽說,到七八月份花開時,英波洛村將變成浪漫的“花語藏寨”。

  距離馬爾康市300多公裏外的崇州市,隨處可見的川西林盤,是遊客體(ti) 驗鄉(xiang) 村景觀、尋找兒(er) 時鄉(xiang) 愁的好去處,也是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力載體(ti) 。崇州對口支援馬爾康,二者將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新的化學反應,擦出怎樣的新火花?

  為(wei) 更好地繪就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壯美畫卷,在前兩(liang) 批對口支援工作隊打下的“地基”上,崇州第三批對口支援工作隊接過脫貧攻堅“接力棒”,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作為(wei) 重點突破口。按照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二十字”方針,注重“點、線、麵”結合,崇州市從(cong) “花語藏寨”建設入手,串聯核心區域聯動發展,助力馬爾康市全麵建成國際生態旅遊文化名城,實現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以“花”繪點,打造“花語藏寨”

  錯落有致的梯田,風貌統一的藏寨,是英波洛村的旅遊特色。但知名度不高,遊客不多。通過調研,崇州對口支援工作隊因地製宜,為(wei) 英波洛村製定了統一的旅遊發展規劃。

  “村裏有上百年曆史的藏寨建築,現在又規劃了花海梯田景觀,並突出嘉絨傳(chuan) 統文化、手工技藝,植入花海小火車、藏餐火鍋、手工唐卡體(ti) 驗館、兒(er) 童樂(le) 園等業(ye) 態。”英波洛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羅衣乓說,“建成後,這裏將是一個(ge) 浪漫而色彩斑斕的世界,不愁客人不來。”

  植樹種花,美化環境,植入業(ye) 態,扶持集體(ti) 產(chan) 業(ye) ,聚力打造“花語藏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這是崇州對口支援工作隊在馬爾康實施“造星”計劃的重點內(nei) 容。

  結合馬爾康現狀,借鑒崇州“公園城市鄉(xiang) 村表達”理念,崇州對口支援工作隊按照“大田即美景”模式,以“花語藏寨”為(wei) 抓手,采取“一山一水一藏寨,一村一產(chan) 一花語”模式,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比如,鬆崗鎮洛威村就大麵積種植向日葵,配以鄉(xiang) 村民宿、中蜂養(yang) 殖體(ti) 驗等鄉(xiang) 村旅遊係列項目,逐漸形成“遊在洛威、吃在洛威、耕在洛威、住在洛威”的藏式生活沉浸式體(ti) 驗打卡地。

  馬爾康鎮納足村則主打“思念”牌:將在沿路河穀等地段打造“高山花卉長廊”,這條長廊原是當年紅軍(jun) 進入馬爾康的通道,崇州對口支援工作隊助力挖掘紅色故事,展現紅色元素,讓人們(men) 賞紅色花、受紅色教育、思念緬懷先烈。

  截至目前,“三個(ge) 村的景點建設共計投入資金3474.4萬(wan) 元,將於(yu) 今年底初見成效。”崇州第三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李建剛說,接下來還將加大宣傳(chuan) ,讓“流量”漲起來、人流湧進來。

  黨(dang) 建引領,探索區域聯盟

  5月15日,洛威村種下不久的向日葵已經破土抽芽,給人新的發展希望。

  洛威村地處鬆崗鎮莫足溝內(nei) ,這個(ge) 點如何與(yu) 溝內(nei) 的莫斯都村、丹波村、哈飄村、直波村共同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崇州對口支援工作隊有特別的思考。“莫足溝長約18.5公裏,我們(men) 想通過打造‘花語藏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位,發揮核心點位輻射帶動作用,串聯帶動周圍連線發展。”李建剛說。

  為(wei) 此,莫足溝內(nei) 的5個(ge) 村寨成立了黨(dang) 建引領下的區域發展聯盟。在區域發展聯盟黨(dang) 群服務中心內(nei) ,設置了聯村綜合黨(dang) 委大本營、產(chan) 業(ye) 發展聯盟大本營、誌願者服務驛站、鄉(xiang) 土人才驛站,開辟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保護、人才服務、村級治理、特色文化5個(ge) 服務窗口。目的就是充分發揮“黨(dang) 建引領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破村與(yu) 村之間壁壘,指導區域內(nei) 林下菌、香香李、高山蔬菜種植,以及犛牛、林麝、藏香豬養(yang) 殖等在溝內(nei) 整體(ti) 布局,依托莫斯都農(nong) 副產(chan) 品加工工業(ye) 園建設,做優(you) 做強“嘉絨優(you) 品”品牌。

  同時,整合區域可用資源,打造形成丹波村紅軍(jun) 驛站等為(wei) 主的紅色文化旅遊路線,鬆崗直波古碉群、莫斯都古岩畫為(wei) 主的嘉絨文化旅遊路線,花語藏寨、民宿酒店為(wei) 主的鄉(xiang) 村風光旅遊路線。李建剛表示,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產(chan) 業(ye) 發展聯動、村容村貌共建、環境衛生共治、精神文明共創、議事規則共聯、公共服務共用、發展成果共享。

  凝心聚力,開啟“三地”共建

  今年4月,一場“明眸皓齒”健康行活動在馬爾康市第四小學舉(ju) 行,全市16所學校共5800餘(yu) 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係統全麵的眼睛和牙齒健康檢測。

  這受益於(yu) 浙江平陽縣和崇州市的大力幫扶。在馬爾康市委市政府的組織協調下,馬爾康、崇州、浙江平陽三方建立共建機製,聯合製定了《三地共建協調合作機製》,逐步形成了馬爾康搭台出力,幫扶隊出錢出智的馬爾康+崇州+平陽縣的三地共建新格局。

  共建開展一年來,在平陽、崇州和馬爾康“三地”共建平台上,“師資培訓”“花語藏寨”等一個(ge) 個(ge) 項目在馬爾康快速落地生根。

  在李建剛看來,“三地”共建,可打破幫扶壁壘,破除“自掃門前雪”的問題,著力解決(jue) 幫扶工作中存在的責任不明確、配合不緊密等突出問題。“‘三地’特色結合,可讓幫扶工作‘長處更長’;‘三地’優(you) 勢互補,可讓幫扶工作‘短處更短’。”李建剛說。

  如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開發非遺文創產(chan) 品、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麵,“三地”共同策劃方案、共同投入資金、共同分享成果,出資出力拍攝馬爾康文化資源整合宣傳(chuan) 片,努力探索互鑒互利互惠發展的合作方式。

  “三地”協作,還將共同打造的精品點位和各自發展的項目串聯起來,共同打造出英波洛—納足—雪馬山精品旅遊線、莫足溝“區域聯盟”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線等,最後將一條條區域發展“線”,連“線”成為(wei) 三地共建之“麵”,形成推動全麵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良好局麵。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