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春閃耀長江源

發布時間:2022-07-27 09:38:00來源: 新華社

  盛夏的長江源頭,格拉丹東(dong) 雪山巍峨聳立。山腰間,冰川雄踞,霧氣繚繞;山腳,溪流蜿蜒流向遠方,成為(wei) 萬(wan) 裏長江的一滴水。

  身著衝(chong) 鋒衣、手握地質錘,在海拔5700米的崗加曲巴冰川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江源科考隊中19歲的張典小心翼翼地將采集到的基岩、砂樣樣品裝進標本袋中。“我們(men) 可以通過樣品中的礦物,測量結晶年齡並按沉積順序排序,有助於(yu) 我們(men) 研究格拉丹東(dong) 山群隆升的曆史,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科研資料。”


在長江源地區,張典在給采集到的樣品編號。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出生在江蘇省張家港市的張典對長江再熟悉不過。“長江茂密的蘆葦蕩裏有我童年無窮的樂(le) 趣,在那裏捉迷藏、摸小蟹,是我童年最難忘的記憶,而這次來到江源,我更加覺得隻有守護好江源、守護好長江是我們(men) 這一代人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22歲的焦弘睿是科考隊人文與(yu) 社科組的一名科考隊員,一下車,她便激動地拿起相機拍照。“為(wei) 了走到這座雪山麵前,我付出了太多的汗水與(yu) 艱辛,但在這純潔的雪山前,一切苦難都煙消雲(yun) 散,山不會(hui) 向我走來,但我會(hui) 向山走去。”焦弘睿說。


在長江源地區,焦弘睿(左)與(yu) 導師在查看江源地區的資料。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長江源頭,焦弘睿克服強烈的高原反應走村入戶,進行了大量的訪談。她告訴記者,入選科考隊後,她進行了三個(ge) 多月的體(ti) 能和專(zhuan) 業(ye) 訓練。包括每天十公裏跑、400米間歇跑、爬樓、人文社會(hui) 調查方法、登山技巧等。“即便如此,在長江源頭走的每一步、記錄的每一個(ge) 字都困難重重。”

  在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腳下,當地牧民正在籌備一年一度的賽馬會(hui) 。清晨,科考隊員汪鈺婷與(yu) 同學走進唐古拉山鎮要蓋村牧民曉星家的帳篷,開展入戶調查,探訪長江源村牧民的生活之變。


在唐古拉山鎮,汪鈺婷在牧民家中進校訪談。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2004年,按照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要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鎮的牧民告別草原,搬遷到400多公裏外的格爾木市南郊。

  “如今的長江源村,村容村貌整潔,家家戶戶通上了水電氣,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基本養(yang) 老保險參保率都達到100%。”麵對汪鈺婷的提問,曉星侃侃而談。

  走出帳篷,數匹駿馬在草原上悠閑吃草。唐古拉山鎮鎮長白瑪多傑說,當地通過以草定畜、局部地區禁牧、嚴(yan) 格控製載畜量,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水源涵養(yang) 能力整體(ti) 提高。

  望著青山綠水,汪鈺婷說:“在這裏,我們(men) 真正體(ti) 會(hui) 到了長江源頭的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高度統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委書(shu) 記朱荊薩告訴記者,在廣袤的長江源區,由19名老師、17名青年學生組成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考隊,對長江源區進行綜合科學考察,係統對地質、地貌、冰山、凍土、生物及生態進行“體(ti) 檢”,野外科考隊分為(wei) 地質組、地理組、水文與(yu) 生態組、人文與(yu) 社科組、冰川勘測組五個(ge) 小組。

  “我們(men) 希望通過打造高原上行走的‘青春課堂’,上好‘長江大保護’的思政大課,在實踐中引導青年,闖‘無人區’,破‘天花板’,當‘探路者’,把愛國情、強國誌、報國行自覺融入新時代追夢征程,以實際行動守護一江碧水向東(dong) 流,書(shu) 寫(xie) 好新時代‘長江大保護’的青春答卷。”朱荊薩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