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江源科考:我用雷達測冰川

發布時間:2022-08-01 09:40:00來源: 新華社

  海拔5400多米的格拉丹東(dong) 雪山冰川上,“90後”科考隊員範越和董士琦手提地質雷達,在冰川上沿著設置好的測量線緩慢移動。每走半米,他倆(lia) 就用雷達設備記錄一次信號,“這是我們(men) 第一次用地質雷達探測冰川,特別激動。”

  在青海開展的2022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中,冰川觀測是重要內(nei) 容之一。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們(men) ,首次使用地質雷達探測長江源冰川厚度,積累基礎數據。


7月28日,來自長江科學院的科考隊員在長江源格拉丹東(dong) 雪山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範越和董士琦一大早就隨隊出發,經過3個(ge) 多小時的行車顛簸,才抵達格拉丹東(dong) 雪山主峰腳下。格拉丹東(dong) 雪山是唐古拉山脈主峰,長江正源沱沱河發源於(yu) 此。皚皚白雪蓋住主峰山頂,巨大冰川猶如一條白色長龍,盤踞在群山脊穀間。

  冰川雖“近在眼前”,近距離接觸卻異常艱難。被稱為(wei) “雷達兄弟”的範越和董士琦,和隊友們(men) 攜帶著30多斤重的雷達探測設備,沿著河穀徒步攀登。坡麵陡峭、亂(luan) 石嶙峋,已經適應高原環境的二人,走個(ge) 兩(liang) 百米就得停下大口喘氣。三公裏多的山坡他倆(lia) 爬了一個(ge) 多小時,才終於(yu) 走到冰川腳下。

  厚厚的冰蓋嵌入山穀中,露出地麵的邊緣有一人多高。冰川融水隨著河穀奔流,卷著大量砂石匯入長江源水係。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三江源地區擁有大量的冰川資源,是最理想的考察研究區域。

  穿冰爪、拉測線、架設備……範越和董士琦休息片刻後,登上冰川小心翼翼地開始作業(ye) 。“地質雷達從(cong) 冰川表麵向下發射高頻的脈衝(chong) 電磁波,遇到地下介電性質分界麵時會(hui) 產(chan) 生反射,冰層介質和冰下岩石介質是較強的介電分界麵。”董士琦說,“我們(men) 根據接收信號中反射波的到時和電磁波在冰介質中的傳(chuan) 播速度,就能計算出冰層厚度。”

  探測冰川並非易事。攀登高海拔山峰讓隊員們(men) 頭痛欲裂,走在陡峭冰川上令人心驚膽戰。“在坡麵近40度的冰川上,冰川融水導致冰麵濕滑,即使穿著冰爪,腳底也會(hui) 打滑。”董士琦的身後,就是垂直高度300多米的山穀,“既要保證探測數據精準,又要注意腳下,我們(men) 時刻不能分心。”

  7月28日,董士琦(左一)、範越(中)和另一名科考隊員在長江源格拉丹東(dong) 雪山上合影。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長江科學院總工程師徐平介紹,過去科考隊員普遍使用遙感監測等方式推算冰川體(ti) 積,“這次我們(men) 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嚐試使用地質雷達,結合多維度數據,就能更加精準地計算冰儲(chu) 量。”

  兩(liang) 小時後,範越和董士琦完成了所有探測任務。“最終效果挺不錯的,相關(guan) 數據我們(men) 將帶回武漢進一步分析測算。”回到車上,他倆(lia) 默契地憨笑起來,強烈的頭痛和工作的艱辛都被拋諸腦後。

  “格拉丹東(dong) 雪山,我們(men) 下次再見!”駛離冰川,“雷達兄弟”不舍地回頭,“未來,我們(men) 還會(hui) 長期觀測這裏的冰川情況。”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江源科考:“昆蟲捕手”探究高原生物多樣性

    高原地區的飛蛾有著與平原地區不同的生物特征。科考發現,江源地區的很多飛蛾絨毛比較厚,飛行相對緩慢。張國月介紹說,“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絨毛多、飛行慢,也是這邊飛蛾抗寒能力的體現。” [詳細]
  • 青春閃耀長江源

    望著青山綠水,汪鈺婷說:“在這裏,我們真正體會到了長江源頭的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高度統一。”[詳細]
  • 2022年江源科考啟動 重點研究“冰和碳”

    2022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24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啟動。這次科考活動將為長江源和瀾滄江源地區進行定點“體檢”,其中冰儲量和濕地碳儲量觀測是此次科考的重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