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陸切:團結之花盛開

發布時間:2022-08-20 17:30:00來源: 新利平台

  麻吾峽

  陸切村采訪之行其實是源於(yu) 前不久赴青海省貴德縣報道青海省首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題展館落成,與(yu) 新街鄉(xiang) 原書(shu) 記更青才讓的一番熱聊,他在那裏一待就是十年,與(yu) 那裏的山水民眾(zhong) 很有感情,我覺得他提供的線索也自然會(hui) 足夠“典型”!

  貴德縣新街鄉(xiang) 陸切村在貴德縣城往西南不到一個(ge) 小時的車程範圍之內(nei) ,也有縣域公交連通。

  一路的蔥綠拱衛不久便切換成了聳天的山門場景:一些褐色山峰分立在兩(liang) 旁,山勢競上,在藍天的映襯下盡顯西部原野之蒼涼美感。山門進入便是聞名的麻吾峽穀。地勢逐漸抬高,海拔高度顯示為(wei) 2856米。麻吾峽是藏語“峽口”的意思。峽穀當間寬闊河床懷抱中的一徑流水“莫覺沃河”(མོ་གྲོག)源自上遊直亥神山一直流到經過貴德縣的那條古老的大河中。麻吾峽山體(ti) 坑坑窪窪,現出累累橢圓的小洞穴來,人們(men) 說它因風蝕形成也是可以想象的,因為(wei) 峽口是浩蕩長風的通衢。這幾日,待在縣城持續高溫,往高地行進的過程正是享受清涼的愜意之旅。“陸切陸切”,我內(nei) 心有些急切的向往。車子駛過一個(ge) 彎道。驀然,麻吾山穀消失在明亮的後視鏡中……

  陸切村的三個(ge) 訪談

  車到陸切村直奔村委會(hui) 辦公室見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切羊加措,他身著潔白的襯衫,胸前一枚黨(dang) 徽在正午的陽光下格外鮮豔奪目。一旁的四社社長俄見才讓在指揮村民往隔壁一間屋子裏搬東(dong) 西,切羊書(shu) 記說在布置一個(ge) 展廳。乘坐俄見才讓的“剛鬆”(藏語對三輪摩托的稱謂),切羊書(shu) 記引我到村裏老人才旦家。村級硬化路兩(liang) 邊都是有院落的農(nong) 舍,俄見才讓一邊駕馭“剛鬆”一邊東(dong) 一下西一頭手指著:“這邊是回族人家。”“那個(ge) 是撒拉人家。”“還有這家是藏族。”從(cong) 事先拿到的資料看,陸切村是一個(ge) 典型的多民族村落,全村民族成分多,藏、漢、回、撒拉、土族,是享譽全省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切羊書(shu) 記向我說明這次前往訪談的對象才旦老人曾經在海南民師讀過書(shu) ,知識豐(feng) 富,加上又是前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先安排到他家裏走訪。

  進入一個(ge) 大院門,看到裏麵有兩(liang) 個(ge) 門庭,切羊書(shu) 記說這是才旦老人與(yu) 他女兒(er) 的家。才旦老人今年72歲,外相儒雅。他說自己曾在海南民族師範學校讀書(shu) ,六十年代末回鄉(xiang) 務農(nong) 。才旦老人在寬敞高大的房間裏坐在爐灶邊翻閱一冊(ce) 厚厚的出版物,邊向我介紹陸切村史:“陸切”是藏語སྦྲུལ་འཁྱིལ的口語音變,是蛇盤踞的意思。陸切人當初是從(cong) 黃南尖紮陸切地方遷移過來的,至今已近四代。關(guan) 於(yu) 民族團結的話題,才旦老人說他這個(ge) 房子就是請的一個(ge) 叫海畢因的回族工匠主持建造的,他很滿意!“我和海畢因的父親(qin) 就是老朋友。”另外才旦老人還例舉(ju) 他與(yu) 陸切四隊回族韓金城的友誼:“我和老韓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是相互幫助的朋友。”切羊書(shu) 記說才旦老人曾是陸切村現任村委會(hui) 主任韓金城的前任村長(現在稱村委會(hui) 主任不叫村長)。“我們(men) 倆(lia) 誰到誰家裏都沒有什麽(me) 忌諱,他來我家喝茶,我也去他家吃東(dong) 西。”才旦老人呷了口茶抹抹嘴接著說道。才旦老人說因為(wei) 自己家勞力不夠,有時也從(cong) 經濟相對寬裕的老韓那裏借點錢。“有時候因為(wei) 有些情況到期還不上他也不催。”另外,才旦老人也讚揚多民族團結的“兩(liang) 委會(hui) ”班子在村規民風方麵的成果。“一個(ge) 藏族支書(shu) 和一個(ge) 回族主任搭班子本身也體(ti) 現了民族團結。”在一旁的切羊書(shu) 記向我介紹:陸切村以各民族“共存、共融、共建、發展、和諧”為(wei) 主題,紮實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村“兩(liang) 委”班子在實踐中特別注意把民族政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勞動、生活之中,在群眾(zhong) 家庭及個(ge) 人遇到婚喪(sang) 嫁娶和困難時,各民族群眾(zhong) 之間都熱情主動地進行幫助;在平時交往中,各民族群眾(zhong) 都注重互相尊重民族風俗習(xi) 慣,誠懇相待;陸切二社的藏族群眾(zhong) 切羊尖措在新建生豬養(yang) 殖場選址時放棄了較好地段而選址在遠離回族及撒拉族群眾(zhong) 居住的山腳下進行建設;各民族之間通婚、在紅白事上互相幫忙、民族節日時互相慶賀歡樂(le) 與(yu) 共……民族團結的好風尚在陸切村蔚然成風。

  在才旦老人家中吃過簡單的飯食,我們(men) 去馬路南頭四社的一戶人家——拜訪回族村民韓生春老人。韓生春老人的庭院二分天下,中間開一道門與(yu) 一爿菜畦的小院相隔。韓生春老人白須飄飄,精神矍鑠。屋裏待剩下我們(men) 兩(liang) 人。我把手機放到一圈沙發跟前的茶幾上,跟他講清楚采訪內(nei) 容就點開錄音鍵。之前,切羊書(shu) 記說過陸切村百分之八十的各族村民都會(hui) 講藏語。為(wei) 了活躍氣氛,我跟韓生春老人講了幾句藏語,他都非常流利地做了回答。韓生春的漢語口音略帶青普音(青海人說普通話):“我們(men) 原來是化隆縣卡崗山上阿什努地方的(筆者注:今化隆縣卡崗鄉(xiang) 阿什努村),我爺爺輩上(他重申“或者是爺爺的爺爺”)是藏族。我父親(qin) 本姓馬,當初在馬步芳軍(jun) 被抓來當兵,青海解放初期就當逃兵一口氣跑到陸切。經過貴德尕讓(筆者注:今貴德縣尕讓鄉(xiang) )時,遇到一位漢族老人,他告訴我父親(qin) 逃難改姓埋名穩當些。於(yu) 是改姓韓。 ”韓生春老人提到的這些地名,我在作家張承誌進入卡力崗的凝練文字中屢有目擊。這些地方根據地方史誌的記載,大約在清乾隆年間,卡力崗(ཁ་སྒང་།)的土著藏族都因為(wei) 信仰改宗,大多數隨了回族,民間至今通行藏語。韓生春老人語速沉靜,在午後清亮的光芒中,室內(nei) 陳設和素潔的牆麵以及韓生春老人坦然的表情像是款款回憶……仿佛是發生在昨天的故事:“然後我父親(qin) 一個(ge) 人跑到陸切投靠一戶藏族人家打工糊口,當地都是藏族人家。因為(wei) 父親(qin) 人誠實幹活又十分賣力,加上懂藏語,大家交流融洽,有點糧食和一點積蓄之後,那戶藏族人家問父親(qin) 你有沒有家人?父親(qin) 說有,在卡崗山上阿什奴(ཨ་སྔོན།)村子裏的老人們(men) 給父親(qin) 湊了一點錢讓他把家人接回陸切。父親(qin) 就回家把母親(qin) 、妻子和孩子接回陸切了。當地耕地不多,我父親(qin) 用鐵鍁挖了兩(liang) 三畝(mu) 地,家境也慢慢好起來。”韓生春老人望著窗外:“陸切當地本來有藏族,之後來了回族,之後是漢族、撒拉族、土族。”“我們(men) 家當初是住在下莊的。村子裏的藏族老人說,下莊藏民多,你一個(ge) 回族做什麽(me) 都不太方便,你住上莊吧。”韓生春老人手指院子:“就是這裏兒(er) ,這個(ge) 老莊廓(筆者注:院落)。當時打莊廓(筆者注:建築打基礎)的時候,全村的藏族人都來幫忙,隻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當時,打莊廓那天,藏族老人們(men) 前來坐在一起喝茶為(wei) 了長精神,藏族年輕人打莊廓的夯土牆。”韓生春老人說他兒(er) 子的家就是他家前麵那幢房子。韓生春老人說他大哥家今天定親(qin) ,他的午飯就在那裏在吃的。明天搭禮,後天成婚新娘入家門。聊到村風,韓生春老人說,陸切村的藏族人家辦喜事都會(hui) 請回族,我們(men) 去上席也一樣吃肉喝茶拌糌粑。我們(men) 辦喜事也叫上藏族兄弟,一家一家地請。“那時候雖然條件不是太好,但是大家都會(hui) 認真回禮。藏族人拿著龍碗來。大家在一起喜氣洋洋。”“我們(men) 一起幹活時,大家都是共用幾個(ge) 杯子喝茶,一個(ge) 饃饃掰著吃。”“村子裏的風氣也是尊老愛幼,村裏有一座清真寺和一座藏傳(chuan) 佛教寺院,各個(ge) 宗教之間相互尊重,都是前人們(men) 留下的好傳(chuan) 統,有些變成了村規。”采訪之後我拿到陸切村委會(hui) 為(wei) 我提供的材料:近年來,陸切村委會(hui) 在鄉(xiang) 委鄉(xiang) 政府領導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家庭”活動,通過“五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媳婦”“孝親(qin) 敬老”等評選活動,弘揚正氣,樹立新風,湧現出李加才讓、東(dong) 主加等國家、省州縣先進模範人物;組織藏族、漢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群眾(zhong) 開展射箭、民族飲食培訓等活動,豐(feng) 富群眾(zhong) 文化生活,增進各民族群眾(zhong) 之間的感情,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的內(nei) 涵;為(wei) 充分調動村裏婦聯、團組織、治保、寺管會(hui) 等內(nei) 部管理組織參與(yu) 和諧村莊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村“兩(liang) 委”班子堅持落實“一事一議”等民主管理製度。近年來,村“兩(liang) 委”班子與(yu) 內(nei) 部管理組織配合默契,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0餘(yu) 件;村“兩(liang) 委”還經常組織寺管會(hui) 成員集中學習(xi) 黨(dang) 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大了對文化陣地、村容村貌、以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規的宣傳(chuan) 投入;通過板報、橫幅、標語等方式,積極開展民族團結宣傳(chuan) 教育活動;經常組織黨(dang) 員、幹部學習(xi) 黨(dang) 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關(guan) 法律、法規,增強了幹部群眾(zhong) 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法製觀念,村裏多年沒有發生漢藏回群眾(zhong) 之間的糾紛,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兩(liang) 委”班子注重與(yu) 周邊村莊的友好和諧工作,采取聯誼、走訪等辦法加強和增進與(yu) 常牧鎮拉德村、過馬營鎮角色村群眾(zhong) 之間的交流和感情,草山糾紛矛盾也得到極大改善;陸切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共 5人,其中漢族幹部1人、藏族幹部3人、回族幹部1人,都是村裏通過民主選舉(ju) 產(chan) 生的。村“兩(liang) 委”一班人在一起,誰出了問題,主動承擔責任,大家相互批評幫助。有意見會(hui) 上講,會(hui) 下不講;當麵講,背後不講,隻補台,不拆台,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團結不同意見、多聽不同意見,相互監督,村“兩(liang) 委”班子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關(guan) 於(yu) 陸切村這個(ge) 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我此前與(yu) 原青海日報社副總編輯、著名作家王文瀘前輩聊過。他告訴我,他們(men) 在2004年到陸切村采寫(xie) 過一篇報道,題目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報道內(nei) 容是陸切村醫——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ge) 人李加才讓的事跡。除了李加才讓,陸切村還有前任書(shu) 記東(dong) 主加,他不但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ge) 人,也是領導群眾(zhong) 致富的“領頭羊”。在這一點上,才旦老人與(yu) 我交談時認為(wei) 多民族地區的基層幹部要團結群眾(zhong) ,更要在團結穩定的基礎上帶領群眾(zhong) 謀福利奔小康。他感慨村官“不好當”!

  從(cong) 韓生春老人家裏出來,我上了俄見才讓開來的一輛“小雙排”,從(cong) 三輪的“剛鬆”到四輪雙排的“升級”待遇於(yu) 我也是生平第一次,我很興(xing) 奮,一路上和他們(men) 開起玩笑來。經過村頭的莊稼地我看到壓彎了腰身的油菜地。切羊書(shu) 記告訴我,今年旱情嚴(yan) 重,這幾天又是多雨天氣:“必須抓緊收割。”一旁的俄見才讓說上麵給了一個(ge) 農(nong) 業(ye) 機械配給項目,村裏準備成立農(nong) 機服務隊。

  在一個(ge) 硬化的田間地頭的拐角,我見到陸切村資料裏提到的紅筍地,紅筍地邊上站著一位戴草帽的中年人。切羊書(shu) 記介紹他是村委會(hui) 會(hui) 計陳貴平,是這塊紅筍地的承包者。陳貴平告訴我2015年新街鄉(xiang) 通過調整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結構,引進大戶種植露天蔬菜,而他陳貴平通過在種植大戶的地裏種植學習(xi) ,逐漸掌握了一些種植蔬菜的技術。他自己從(cong)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手中流轉土地100畝(mu) (6.67公頃)土地,種植紅筍,試種十分成功,“我們(men) 鄉(xiang) 適合紅筍生長,一年種兩(liang) 茬。”陳貴平操著一口地道的青海話,他對陸切村跟鄉(xiang) 裏的情況都非常熟悉:近幾年新街鄉(xiang) 的蔬菜產(chan) 業(ye) 按照特色化發展、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chan) 、規模化種植的思路加快轉型升級,已經逐步形成了山川種植發展新模式,為(wei) 貴德縣蔬菜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和農(nong) 民增收闖出一片新天地:“陸切村水澆地旱地統共3576畝(mu) ,村裏種植經濟作物紅筍1000畝(mu) 。”“土地流轉也可以自己承包種植,給菜農(nong) 、種植大戶們(men) 帶來了很大的利潤,還解決(jue) 了剩餘(yu) 勞力。”“紅筍收獲後老板直接到地頭收銷路不用擔心。” 記者通過陳平貴的介紹看到產(chan) 業(ye) 調整後的蔬菜種植成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動農(nong) 戶增收的重要支柱,感到由衷高興(xing) !“因為(wei) 疫情承攬紅筍加工的甘肅那邊物流不通,所以今年紅筍不景氣。”看著一地長勢良好的紅筍,確實讓人心憂!

  在陸切村更靠南的“貴德雪山露源畜產(chan) 品開發有限公司”我們(men) 也對“公司+農(nong) 戶”的形式建成的標準化養(yang) 殖場有了進一步認識。切羊書(shu) 記說陸切村發展牛羊養(yang) 殖的大戶共有8戶,全村通過發展高原特色生態養(yang) 殖業(ye) ,提高了養(yang) 殖戶的經濟效益,廣大群眾(zhong) 得到了實惠,產(chan) 品結構也更趨合理……

  歸途。午後日頭偏西纖雲(yun) 散淡,經過的幾處刈割的莊稼地,右邊是麥子左邊是青稞,油菜地蓬鬆的穗杆仿佛在弓腰恭迎收割……

  乘車回縣城的路上,年輕的司機小曾指著右前方一座宅院“那個(ge) ,麻吾村村長家裏的老二媳婦就是藏族。”

  晚上回到縣城的住所,臨(lin) 睡在采訪本上隨手寫(xie) 下幾行字,也算是此行的一點感受:一、麻吾峽口風疾、莫覺沃河流長;二、陸切是塊寶地;三、承誌老師卡崗之行的“回藏結鄰的化隆大山”與(yu) 此行造訪相關(guan) 聯;三、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前提。(新利平台 文/成瓊)

(責編:王智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