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澤曲草原見聞:從“回族曼巴小馬”到中國“最美醫生”

發布時間:2022-08-22 09:3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青海澤曲草原見聞:從(cong) “回族曼巴小馬”到中國“最美醫生”
圖為(wei) 馬文義(yi) 。張添福 攝

  從(cong) “回族曼巴小馬”到中央宣傳(chuan) 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的2022年“最美醫生”——這見證了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人民醫院院長馬文義(yi) ,在平凡歲月裏的不凡守護。

  澤庫縣,隸屬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位於(yu) 海拔3700米以上青海條件最為(wei) 艱苦的“青南地區”,自然條件嚴(yan) 酷,藏語稱之為(wei) “夏德日”,意為(wei) “高寒偏遠連鳥都難飛翔的地方”。

  “回族曼巴小馬”(曼巴,藏語,意為(wei) 醫生)馬文義(yi) ,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上,憑借自身精湛的醫療技術和敬業(ye) 精神堅守27年,救治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病患,是澤曲草原牧民尊敬愛戴的“最美醫生”。

  隻要大家需要我,我就在這裏紮根

  1995年,馬文義(yi) 從(cong) 青海省黃南州衛校畢業(ye) 後被分配到條件更加艱苦的澤庫縣,經受了重重考驗,克服了種種困難,在發展滯後、醫療條件簡陋的澤庫基層一線上一幹就是27年。

  為(wei) 拉近跟當地民眾(zhong) 的心理距離,掌握病患第一手信息,提高診療準確度,他自學了藏語。

  楊樂(le) 吉是澤庫縣澤曲鎮兩(liang) 個(ge) 孩子的媽媽,由於(yu) 生活困難,患肝包蟲病有20年了,2012年初病情惡化,楊樂(le) 吉趕往省級三甲醫院就診,被告知手術費需要4萬(wan) 元。

  由於(yu) 無力承受,經過簡單的治療後,當年11月底,楊樂(le) 吉又回到澤庫縣人民醫院,“是馬院長救了我,他為(wei) 我做的手術,並減免了醫療費用,這病花了不到兩(liang) 千塊就治好了,我們(men) 全家感謝他。”楊樂(le) 吉逢人就說道。

  2013年2月22日,王家鄉(xiang) 紅旗村64歲的尕洛卓瑪因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合並膽囊結石,送到醫院時情況危急,剛做完當天第三台手術的馬文義(yi) 見狀,二話不說又走進了手術室,在經過3個(ge) 小時手術後,尕洛卓瑪轉危為(wei) 安。

  從(cong) 醫這麽(me) 多年,像這樣治病救人的鮮活事例數不勝數。在他辦公室牆上掛滿了藏漢雙語的錦旗,上麵滿滿地表達著患者們(men) 對這位大夫的敬重與(yu) 愛戴。而他常說:“無論什麽(me) 民族,不管貧富貴賤,在醫生眼裏就是一個(ge) 患者,我們(men) 要用心去解除他們(men) 的病痛,這是起碼的道德和職責。”

  “曼巴小馬”是澤庫人民頒發的榮譽

  “曼巴”是藏語,意為(wei) 醫生。

  在澤庫許多牧民的手機裏,都存著他的電話號碼,牧民們(men) 習(xi) 慣稱呼這個(ge) 說著一口流利藏語的回族醫生為(wei) “回族曼巴小馬”。

  作為(wei) 醫生,他更喜歡“曼巴小馬”這個(ge) 稱謂。這是一個(ge) 超越了民族界限的親(qin) 切稱謂,這是一個(ge) 醫生的終生榮譽,是澤庫全縣人民頒發的。

  溫文爾雅的馬文義(yi) ,雖是回族,卻操著一口流利的藏語,直接和藏族病患溝通,毫無障礙。“不管是漢族、回族還是藏族醫生,不用第三方翻譯,直接和病患溝通,是一項基本功。”馬文義(yi) 解釋道,“語言上交流不了,其他事情,都無法去做。”

  “有時候,病患很疼,家屬也很著急,如果這時醫生口氣很大、動作慢騰騰,很長時間都檢查不了、疼也止不了,病患就更難受。”他說,醫療衛生事業(ye) 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隻憑一顆仁慈而善良的心是不能實行救死扶傷(shang) 的,同時擁有精湛的醫術才是病人的真正福音。

  在地處偏遠的澤庫縣,醫療衛生條件較為(wei) 落後,雖然馬文義(yi) 是普外科大夫,但當地的實際情況讓他不得不成長為(wei) “全能選手”,從(cong) 普外到婦科、從(cong) 兒(er) 科到保健,憑借醫者仁心和對業(ye) 務不斷鑽研,馬文義(yi) 成為(wei) 澤庫縣人民醫院的“主心骨”,他和同事們(men) 也不斷完成很多過去不敢想象,甚至不斷填補“空白”的事情,如開展腹腔鏡下肝左葉切除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加膽總管探查術、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等。

  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在醫院迎麵看見馬文義(yi) ,順手摘下自己高高的禮帽,以樸實的目光與(yu) 真誠的微笑向他頷首示意。要知道,在當地,脫帽行禮是對長者或德高望重者所行使的最高禮遇了。

  “我的這個(ge) 病,交到你手裏,就算最後人沒了,我都心甘情願。”一位76歲病患的“叮囑”,永遠讓馬文義(yi) 記憶猶新。一次,馬文義(yi) 去爬山,遭遇雪天,在山裏迷路。恰巧遇到一戶牧民,“他們(men) 趕緊用爐子生火,端出饃饃,拿自己的衣服給我穿,還用摩托車送我回縣城。”

  有些牧民去縣城醫院看病時,牧民往往很早起床,而且給馬文義(yi) 帶著牛奶。“他們(men) 把新鮮牛奶,從(cong) 那麽(me) 遠的地方送過來,這是一份溫暖和感情。”說到這些的時候,能感受到馬文義(yi) 內(nei) 心的柔軟一定無數次被這種感激所觸碰過。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

  馬文義(yi) 曾說,“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作為(wei) 一名醫生,首先立足於(yu) 醫德,醫德就是醫者仁心,在醫生的角度來說,無論什麽(me) 民族,不管貧富貴賤,在醫生眼裏就是一個(ge) 患者,我們(men) 首先要解除他的病痛,這是最主要的,這也是我們(men) 的職責和夙願。”

  多年的臨(lin) 床診療,讓馬文義(yi) 積累了大量的臨(lin) 床工作經驗。在工作過程中他將自己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年輕的醫務工作者。

  近兩(liang) 年來,在他的帶領下,縣醫院無論在醫療技術、硬件水平還是服務態度上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今,澤庫縣人民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飛躍。幾年前,澤庫縣人民醫院的業(ye) 務用房麵積是3700平方米,現在,搬遷新址後增加到10580平方米,而隨著急救中心、康複中心建設,麵積將擴大至20000多平方米。

  “現在,很多危重患者,本地就可解決(jue) 。同時,再也沒有做完手術,交不起醫療費的患者。”馬文義(yi) 感慨這些年的變化。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