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中國這十年·中國故事|守護好“中華水塔”:三江源的綠色使命

發布時間:2022-09-07 09:30:00來源: 新華社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極。

  這裏高山聳立,雪峰連綿;這裏峽穀深切,險峻壯美;這裏濕地廣袤,河湖縱橫;這裏丹霞絢麗(li) ,風景如畫……

  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江大河從(cong) 此發源,一路奔騰不息。這塊高高隆起的地理高地,就是被譽為(wei) “中華水塔”的三江源。


這是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nei) 拍攝的紮陵湖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曾經,因氣候變化和人為(wei) 活動,三江源地區生態退化惡化,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動物銳減。如今,三江源正成為(wei) 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成為(wei) 展示美麗(li) 中國的綠色窗口。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境內(nei) 的約古宗列,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黃河源頭。如今,約古宗列已成為(wei) 中國首批國家公園之一——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一部分。

  2021年10月12日正式設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將黃河、長江源頭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完整納入,使自然生態係統得到係統性、原真性、完整性保護。

  三江源國家公園平均海拔4712米,發源於(yu) 此的長江、黃河、瀾滄江,一路攜眾(zhong) 多支流,浩浩蕩蕩,匯流入海。近年來,三江源每年向下遊輸送水量呈增多趨勢。

  2022年7月2日,兩(liang) 隻黑頸鶴(左一和左二)在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活動。新華社記者 韓方方 攝

  牧民才仁旦周家住三江源腹地的青海玉樹州玉樹市隆寶鎮措桑村,2018年他成為(wei)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管護員。該保護區始建於(yu) 1984年,是中國第一個(ge) 以黑頸鶴及其繁殖地為(wei) 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黑頸鶴、金雕等5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在此棲息。

  “每次巡護,都會(hui) 看到一對對黑頸鶴在湖畔翩翩起舞,一群群赤麻鴨盡情玩耍、自由飛翔,在高原守護鳥類是一件幸福的事。”他說。

  夏季巡護時,才仁旦周經常需要蹚水;冬季在寒冷的戶外作業(ye) ,他要克服低溫和風雪天氣的考驗。高原強烈的紫外線在他臉上留下印記。

  “夏季,隆寶灘大麵積的濕地讓很多鳥類在這裏築巢安家,我們(men) 希望鳥類把美麗(li) 的隆寶當成自己的家。”才仁旦周說。

  這是2022年7月16日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玉樹市隆寶鎮境內(nei) 拍攝的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如今在措桑村,更多牧民像才仁旦周一樣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用心保護著腳下的土地。

  巴桑才仁是該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十年裏,他曾無數次用雙腳“丈量”隆寶湖,見證了保護區數字化保護曆程。

  從(cong) 起初隻有一台雙筒望遠鏡到實時監測水鳥棲息全覆蓋視頻監控平台,從(cong) 僅(jin) 有5名職工巡湖護鳥到青海全麵啟動實施濕地管護員製度,從(cong) 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到數字化保護區建設……如今,該自然保護區還建有自然生態科普宣教館、鳥類救護室、觀鳥室、水鳥監測中心等環境教育基地。

  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說,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國家公園的一大亮點,在保護地球生物和文化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

  黃河源頭再現“千湖美景”

  從(cong)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城驅車前往黃河源頭姊妹湖鄂陵湖、紮陵湖,一條砂石路引領前行,路兩(liang) 邊目光所及,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道路兩(liang) 側(ce) ,藏野驢歡快奔跑,一群群斑頭雁在草地間悠閑覓食。它們(men) 的身影與(yu) 遠山、河流、草原構成了一幅幅優(you) 美靜謐的圖畫。

  這是2021年5月25日拍攝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nei) 的鄂陵湖(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占軼 攝

  位於(yu) 瑪多縣境內(nei) 的黃河源園區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變遷的縮影。過去,以畜牧業(ye) 為(wei) 主的瑪多縣被稱為(wei) “首富縣”,當地居民每家每戶都有數百頭牛羊。

  20世紀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受全球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三江源冰川雪山萎縮,瑪多縣濕地湖泊減少,草地植被退化,水源涵養(yang) 能力銳減,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受阻。甚至在2003至2004年間,黃河源頭區域一度斷流,生態紅燈頻頻亮起。

  為(wei) 恢複當地生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啟動生態移民工程,將牧民遷出黃河源區,減少畜牧量,提升牧民生態管護能力。

  2016年,中國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開始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製度方案,瑪多縣被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jun) 介紹,國家累計投入220多億(yi) 元開展三江源一期、二期生態保護修複工程,三江源地區生態涵養(yang) 功能持續好轉。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紮陵湖鄉(xiang) 生態保護站勒那村生態管護隊第七組的隊員在撿拾垃圾(2018年1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一戶一崗”,2萬(wan) 多牧民成為(wei) 生態管護員,政府每年為(wei) 他們(men) 發放2.16萬(wan) 元補貼。

  目前,僅(jin) 瑪多縣生態管護員人數就達3042名,每人負責管護的麵積達1.2萬(wan) 畝(mu) 。

  “近16年來,黃河源頭區域沒有再發生過斷流現象。”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黃河源園區管委會(hui) 專(zhuan) 職副主任甘學斌說,一度消失的湖泊重現大地,“千湖之縣”瑪多的湖泊數量,也由原來的4077個(ge) 增加到5849個(ge) ,濕地麵積增加104平方公裏。

  “中華水塔”更加豐(feng) 沛

  近十年來,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支持下,在三江源地區布設了近800台紅外相機,積累了近10萬(wan) 張的雪豹影像,目前已識別出至少400隻雪豹個(ge) 體(ti) 。

  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趙翔介紹,科研人員在位於(yu) 瀾滄江流域以及通天河流域的多個(ge) 點位,記錄到了雪豹和金錢豹兩(liang) 種大型貓科動物同域共存的現象,“這為(wei) 研究氣候對三江源野生動物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數據”。

  這是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大峽穀內(nei) 拍攝的雪豹(2022年8月6日攝)。新華社發(姚牧陽 攝)

  靈動三江源,向世界展示著生物多樣性之美。

  尕瑪英培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裏管理處五道梁保護站副站長。2007年起,他和巡山隊員們(men) 一道,守護這片無人區。

  幾代可可西裏人紮根高原無悔守護,以藏羚羊為(wei) 代表的珍稀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保護。如今可可西裏藏羚羊數量從(cong) 20世紀90年代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至超過7萬(wan) 隻。


這是2020年7月7日在可可西裏卓乃湖區域拍攝的一群藏羚羊。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如今,更多野生動物攝影師來到三江源用鏡頭記錄江源變遷。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men) ,來到三江源國家公園,看見美麗(li) 山水,望見連綿濕地,由衷感慨“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十年來,三江源區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草地覆蓋率、產(chan) 草量分別提高11%、30%以上,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

  “三江之源”青海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億(yi) 立方米,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feng) 沛。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