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後的故事丨除了“汶川哥哥”,我們在瀘定地震災區還看到……
定格下“汶川哥哥”的背後
還有更多故事
9月5日中午將近13點的時候,我聽到窗外響起地震警報,心中不由一緊。
客廳裏的燈晃得厲害,趕緊拿出手機看地震震級,先是6.6級,很快就被調整到了6.8級。大地震!
我來不及扒一口午飯,簡單收拾下東(dong) 西,就開車往新華社四川分社趕,拿上我平時放在辦公室裏的地震應急包。地震發生後一個(ge) 小時左右,我和同事就出發前往震中。
一路上大家話不多,車裏的氣氛稍顯凝重。我一邊用手機瀏覽關(guan) 於(yu) 地震的各種消息,一邊盤算著接下來的工作。
到了瀘定縣城準備往磨西鎮去,被告知通往那裏的道路已經中斷無法通行,隻能繞道。多方打聽得知從(cong) 康定市沿榆磨路確定可以到達磨西鎮,我們(men) 就改變路線繼續前行,而這一繞道,就多花了3個(ge) 多小時。
19點半左右,我們(men) 終於(yu) 抵達震中磨西鎮。貢嘎廣場上設立了災後臨(lin) 時安置點,藍色的應急帳篷已經支起來不少,柴油發電機不停轟鳴著,現場人聲鼎沸。天色漸晚,一些受災群眾(zhong) 還沒吃晚飯,手捧泡麵碗等著打開水。我抓緊拍攝受災群眾(zhong) 被安置的畫麵。
9月5日,在磨西鎮,工作人員發放熱水和方便麵。
9月5日晚,在磨西鎮的受災群眾(zhong) 臨(lin) 時安置點,幾個(ge) 家庭的孩子們(men) 在一個(ge) 帳篷裏吃飯、休息。
在帳篷間一邊慢慢走著,一邊尋找可以拍攝的內(nei) 容。
過了沒多久,更多的誌願者和安置到這裏的受災群眾(zhong) 自發地開始搬運救災物資,幫助安頓新來的受災群眾(zhong)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工程車也在加緊工作提供更為(wei) 穩定的通訊信號……整個(ge) 安置點變得更加有序,一些疲倦的人進入了夢鄉(xiang) 。
9月5日晚,在磨西鎮的受災群眾(zhong) 臨(lin) 時安置點,人們(men) 在傳(chuan) 遞救災物資。
迅速拍完安置點發稿後,我和同事商量後續采訪。在采訪時得知得妥鎮損失較為(wei) 嚴(yan) 重,灣東(dong) 等幾個(ge) 村莊已經成為(wei) “孤島”,沒有裏麵的任何消息。這個(ge) 地區山高穀深,一旦成為(wei) “孤島”,人員疏散和救援就變得格外困難。我和同事馮(feng) 家順果斷決(jue) 定前往得妥鎮,由另兩(liang) 名同事留守在磨西鎮。當時我不知道,這個(ge) 決(jue) 定,讓我更深地感受到救援人員挺進震中災區的艱難……
我們(men) 沿著導航路線,駛離磨西鎮中心地帶沒多久,前方道路因為(wei) 地震塌方無法通行。詢問得知要想快速到達得妥鎮,需要穿過黑黝黝的樹林,下山,那裏有路可以過去。人生地不熟,正在我們(men) 犯難的時候,過來一名拿著應急燈的男子,他叫李祥,之前在得妥鎮開店批發飲用水。地震發生後他就開始做誌願者,這已經是他當天第二次往返得妥與(yu) 磨西之間。我決(jue) 定請他當向導帶我們(men) 進得妥。因為(wei) 要徒步,我隻是簡單收拾了必須要用的裝備,盡量輕裝前進。
在李祥的帶領下,我們(men) 走過斷路邊的一片小樹林,下到了一條可以通行的公路。一路隨處可見地震山體(ti) 塌方後散落在公路上的碎石。
9月6日淩晨,通往得妥鎮的公路上,隨處可見震山體(ti) 塌方後落下的碎石。
本以為(wei) 沿著這條公路就可以走到得妥,轉過幾道彎,前麵道路中斷完全無法通行,李祥帶我們(men) 到了真正可以下山的地方。這是一片分為(wei) 好幾層的幾乎垂直的水泥邊坡,即便是應急電筒的強光,也照不亮它的底。每層邊坡之間有鋼梯連接,我們(men) 要順著鋼梯爬下去,“山下會(hui) 有車來接我們(men) ”,李祥淡定地說。
9月6日淩晨拍攝的下山鋼梯。
抓著鋼梯晃了晃,還算結實,深吸一口氣,下!小心翼翼地下完幾段鋼梯,再抓著一根繩索從(cong) 最後一段邊坡往下“索降”,最終站在地麵的感覺真讓人踏實!
9月6日淩晨,新華社記者馮(feng) 家順抓著繩索下山。
隨後,我們(men) 搭乘一輛電力檢修車於(yu) 淩晨1點多終於(yu) 抵達得妥鎮。主街兩(liang) 邊停滿了救援隊伍的車輛。沿著這條街往前走,最亮的地方就是安置點和救援指揮部。已是深夜,安置帳篷區相對寧靜,在此安置的受災群眾(zhong) 多已睡去,另一側(ce) 的救援指揮部帳篷則是燈火通明,武警四川總隊機動第二支隊的救援人員還在緊張工作。與(yu) 忙碌的工作人員攀談得知,淩晨5點半之後,救援力量將設法去“孤島”灣東(dong) 村轉移被困群眾(zhong) 。看看表,已是淩晨兩(liang) 點多,還能睡3個(ge) 來小時,我和同事坐在指揮部的椅子上和衣入眠。
恍惚間被手機鬧鍾吵醒,趕緊起來收拾好裝備,搭乘武警四川總隊機動第二支隊的車,前往救援力量集結的聯合村隧道口處。通過無人機可以看到,大渡河對岸的一個(ge) 山穀裏,山體(ti) 塌方帶下來的泥土和石頭幾乎覆蓋了山穀的底部,一些民房被淹沒其中,泥水還在不停地往下流,將破碎的樹枝等雜物衝(chong) 入大渡河;岸邊的公路損毀嚴(yan) 重。
9月6日拍攝的得妥鎮附近的山穀,地震導致了山體(ti) 垮塌。
從(cong) 聯合村隧道口下到山腳下,是一個(ge) 臨(lin) 時碼頭。因為(wei) 地質、道路等條件所限,救援力量隻能從(cong) 這裏乘坐橡皮艇,沿水路行至上圖那個(ge) 山穀口附近,登陸後沿山路上行,翻過紅花崗再下行才能進入灣東(dong) 村。坐在橡皮艇裏,時不時還能看到河畔被地震破壞的山體(ti) 仍在不停滾下落石,巨大的聲響回蕩在大渡河上空。
9月6日,被地震損毀的山體(ti) 還在不停落石。
9月6日,救援人員乘坐橡皮艇經水路,再爬山路進入灣東(dong) 村。
行船至上山地點,先接了兩(liang) 名由村民背下來的重傷(shang) 員,然後救援人員借助繩索依次上山。我也毫不猶豫地上去了,想看看山裏的被困群眾(zhong) 到底情況如何。
9月6日,救援人員合力將一名從(cong) 灣東(dong) 村疏散出來的受傷(shang) 村民抬下山。
熟悉地形的村民在前帶路。其實毫無“路”可言,我和救援人員隻能沿著依稀可辨的足跡向上攀爬。山高陡峻,時不時會(hui) 遇到山體(ti) 傾(qing) 斜角度大於(yu) 60度的路段,隻能手腳並用才能上去。為(wei) 了減輕負重,我把巧克力這樣的補給都放在了山下,隻帶了一瓶水在身上。很快,滿頭大汗,汗水流入眼睛刺得生疼。抬頭望著遙遠的需要翻越的山頭,對體(ti) 力和耐性都是巨大考驗。一些救援人員因為(wei) 工作需要,還背著很重的繩子,辛苦程度可見一斑。
9月6日,救援人員攀爬高山,向灣東(dong) 村挺進。
一路看到不少村民種植的玉米和佛手柑,玉米已經黃澄澄,佛手柑仍掛在枝頭。如果沒有發生地震,這個(ge) 時節,村民們(men) 會(hui) 來到這片陡峭之地收獲。
經過3個(ge) 多小時的攀爬,終於(yu) 抵達紅花崗。村民們(men) 的房子倒塌嚴(yan) 重,有的房頂直接砸在了地上。稍事休息,我和救援人員沿著公路向山下的灣東(dong) 村繼續行進。這條公路被塌方損毀較為(wei) 嚴(yan) 重,石頭、泥土、被帶下來的粗壯樹木橫亙(gen) 在道路中央,有時,甚至整個(ge) 路段都被掩埋、下沉。
穿越了十餘(yu) 個(ge) 這樣的路段,遠遠看到山下有人影晃動在齊人高的綠色植物之間,再往山上走。向導說他們(men) 是從(cong) 灣東(dong) 村一組上來的被困群眾(zhong) 。透過長焦鏡頭看到,一名精壯的小夥(huo) 子赤裸上身,拿著鐮刀走在最前麵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路,鄉(xiang) 親(qin) 們(men) 跟在後頭,有的還背著孩子。幾名救援人員在變形的公路護欄旁接爬上來的人,一名背著孩子的婦女一握到解放軍(jun) 戰士的手就哭了出來……待這批村民全部上到公路上後,救援人員護送他們(men) 返回紅花崗附近可以停直升機的疏散地點,然後再去山下接人。
9月6日,灣東(dong) 村村民向外疏散。
沿著紅花崗另一側(ce) 山脊向上,遠遠看到一股濃煙騰起,那是村民點著了樹枝向直升機指明人員位置。
經過一片廢墟後,到了略顯開闊的地帶,這裏聚集起越來越多從(cong) 灣東(dong) 村疏散出來的被困村民。直升機優(you) 先轉運重傷(shang) 和輕傷(shang) 員,之後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其餘(yu) 的青壯年要自己走下山去。
9月6日,救援人員抬著一名從(cong) 灣東(dong) 村疏散出來的受傷(shang) 村民,準備通過直升機將其運出。
時間已經到了下午3點半,我決(jue) 定跟著十餘(yu) 個(ge) 村民走下山,盡快下山整理照片發稿。下山路比上山路略好走一些,有時沿著尚未中斷的山間盤山公路行走,有時會(hui) 經過之前村民踩出的小路,有時隻能自己開路向前。兩(liang) 個(ge) 來小時之後,坐在返回得妥鎮的橡皮艇上,我懸著的心才終於(yu) 落下。
9月6日,灣東(dong) 村村民攀爬高山向外疏散。
船至碼頭,人們(men) 依次上岸,我忽然瞥見一個(ge) 消防隊員接過一名嬰兒(er) ,小心翼翼地抱著向大路走去。盡管此時我已累得連話都不想說,但一看到這個(ge) 場景,我瞬間被感動了。
我一路小跑到消防員前麵一段距離,拿起帶著長焦鏡頭的相機,蹲下,拍攝,再向前跑一段,再蹲下,再拍攝。經曆了一天差不多10個(ge) 小時的徒步、拍攝,此時我的體(ti) 力確實有些跟不上,為(wei) 了保證能把這個(ge) 場景拍好,隻能多拍一些,不留遺憾。消防員沿著土路折了幾道彎才走到聯合村隧道口的大路,把嬰兒(er) 交給值守在那裏的瀘定縣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此時我才有時間和他簡單聊了聊。他叫張自立,來自阿壩森林消防支隊汶川大隊,2個(ge) 月大的嬰兒(er) 來自重災區灣東(dong) 村。經過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媒體(ti) 對這張照片的傳(chuan) 播,他第二天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汶川哥哥”。
9月6日,阿壩森林消防支隊汶川大隊隊員張自立抱著一名從(cong) 灣東(dong) 村疏散出來的兩(liang) 個(ge) 月大的嬰兒(er) 。
隨著各方救援、支援力量的不斷加入,疏散群眾(zhong) 的安置條件也越來越有保障——貢嘎廣場上建起了專(zhuan) 門陪伴、撫慰孩子們(men) 的青青兒(er) 童樂(le) 園,誌願者組織有序地為(wei) 安置群眾(zhong) 製作可口的熱飯熱菜,有的誌願者甚至自掏腰包數萬(wan) 元驅車從(cong) 外地趕過來,隻為(wei) 了給震區的人們(men) 做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隨著直升機的起落,一批批被困在海螺溝的群眾(zhong) 也順利轉移了出來。這些給人以希望的暖心畫麵,我都一一記錄了下來。
另一方麵,救援工作依然麵臨(lin) 很大的困難。從(cong) 磨西鎮通往海螺溝的路依然斷著,蜀道集團的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在懸崖上用挖機一米一米地向前推進。磨西河對麵的山上,道路被大片的滑坡衝(chong) 斷,救援人員隻能通過繩索把受傷(shang) 人員一步一步安全護送下來。
9月7日,在磨西鎮附近,四川路橋的工作人員在搶修通往海螺溝景區的道路(無人機照片)。
9月7日,在磨西鎮附近,四川省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隊的救援人員轉移被困群眾(zhong) 。
透過無人機鏡頭,看著如此驚心動魄的搶修和救援場景,不僅(jin) 歎服於(yu) 救援人員的大無畏英勇氣概和高超的專(zhuan) 業(ye) 技術能力,更為(wei) 那些依然被困在山裏的人們(men) 擔憂——他們(men) 此時的生活到底如何?是否有水有食有居?他們(men) 是否能順利疏散出來?共和村就是這樣的一個(ge) “孤島”。帶著這些疑問,我和同事葉含勇、馮(feng) 家順決(jue) 定過河到山那邊去看看。
以往通過海螺溝大橋進入共和村,隻需十來分鍾車程。如今這條道路已斷,要過河,隻能從(cong) 青崗坪村翻山迂回過去。聽人說,徒步來回怎麽(me) 也要6個(ge) 小時。沿磨西鎮通往海螺溝大橋的道路走到一個(ge) 轉彎處,前路已斷,搶修人員正抓緊工作,機器轟鳴。旁邊是為(wei) 了救援臨(lin) 時開出的一條便道,大小石塊散落其間,泥土厚重,身旁時不時經過一隊背著礦泉水的武警戰士。他們(men) 要把這些飲用水通過架在河上的簡易木橋運送給河對岸青崗坪村的村民們(men) ,那是他們(men) 的生命之水。
9月8日,在磨西鎮附近,救援人員站在臨(lin) 時架設的小橋上向河對岸的村民運送生活物資。
待救援人員運完水,我們(men) 三人戰戰兢兢地依次走上木橋,河雖不寬,水卻湍急,巨大的轟鳴製造出令人恐懼的聲場,不敢耽擱,盡快通過。過橋便到了青崗坪村,得知我們(men) 是記者,不少村民圍過來,一名眼中帶著血絲(si) 的大姐哭訴說,她的兒(er) 子4日去海螺溝深山裏采藥,一起同行的有3人,至今未歸,希望我們(men) 能幫忙找找。仔細詢問了失聯人員的名字,記下三名親(qin) 屬的聯係方式,我們(men) 繼續往山上走。
得知我們(men) 要去共和村,村幹部叫來三輛摩托車,給車加了點汽油,送我們(men) 上去。上山的路本是隻能容一輛汽車通過的水泥硬化路,經過地震,沿途路麵或裂開、或傾(qing) 斜、或拱起、或塌陷,滑落的巨石和被撕扯下來的樹木把小路擋得隻容摩托車通過,另一側(ce) 就是深深的山溝。
9月8日,青崗坪村村民騎著摩托車通過被滾落的山石阻擋的上山路。
青崗坪村二組位於(yu) 山頂,摩托車顛簸了不到20分鍾就到了,從(cong) 這裏就能往共和村去。村民邱克清熱心地給我們(men) 帶路,這是一條隻有當地人才知曉的羊腸小道,不用像盤山公路那樣盤旋,可以較為(wei) 迅速地上山下山。
我們(men) 在邱大哥的帶領下,一會(hui) 兒(er) 沿著小道走,一會(hui) 兒(er) 又能在大路上走一小段,大路斷了,就得手腳並用爬過去。經過一片垮塌下來的山體(ti) ,邱大哥告訴我們(men) ,這裏之前是高達數十米的盤山路,地震之後全部塌了下來,旁邊的公路被震成了好幾段。
9月8日,在去往共和村的路上拍攝的盤山路塌下來形成的塌方。
9月8日,在去往共和村的路上拍攝的斷成數段的公路。
幾經周折,終於(yu) 抵達共和村最高的村民小組五組。眼前是村民陳鬆林家的房子,村民鄒先強在散落一地的碎瓦亂(luan) 石旁幫他清理剛采摘的核桃。陳鬆林熱情地招呼我們(men) 吃核桃和水果。他是村裏的種植大戶,種了100多畝(mu) 核桃和七八十畝(mu) 魔芋。往年,收個(ge) 萬(wan) 把斤核桃不成問題,今年隻能收3000斤左右。“山垮得厲害,不敢上去收核桃。”陳鬆林不無遺憾地說,“但能收還是盡量要收一些。”不算房子的損失,他家今年經濟損失至少得有六七萬(wan) 元。
9月8日,共和村村民鄒先強在五組村民陳鬆林家旁清理剛采摘的核桃。
告別陳鬆林,沿村裏的入戶路繼續往山下走,就到了共和村一組。這裏的幾戶民房垮塌得也很厲害。劉芳的丈夫和兒(er) 子正在屋頂鋪防雨布。劉芳說,屋裏有糧食,天要下雨,別給淋壞了。從(cong) 房後貓腰小心穿過一片殘垣來到她家前院,院子的一角已垮塌,整個(ge) 房子牆體(ti) 裂了巨大的縫,完全無法使用。村裏的很多房子都和劉芳家的差不多,據介紹,共和村一組有78戶,其中77戶的房子都在地震中受損嚴(yan) 重無法使用。劉芳家是共和村一組剩下的最後一家人,下午他們(men) 也要轉移到位於(yu) 磨西鎮的集中安置點。
9月8日,共和村一組被地震損壞的民房。旁邊坍塌的山體(ti) 本是盤山公路,如今已隱入山中不複存在。
時間已至下午,我們(men) 加緊腳步。離開小路,隻見不遠處公路邊立著幾頂藍色救災帳篷和一個(ge) 用防雨布搭起來的簡易窩棚。在這裏,我們(men) 遇到了共和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徐康瓊和第一書(shu) 記劉米紅。兩(liang) 名女幹部都顯得有些疲憊,找劉米紅的電話一個(ge) 接著一個(ge) ,她倆(lia) 說話的聲音都有些嘶啞。
還沒來得及多聊,便有人喊著大家趕快下山,否則河水漲了就沒法過河回到磨西鎮了。聽罷,我們(men) 趕緊跟著大家下山。這條路比之前邱大哥帶我們(men) 走的羊腸小道還窄,是為(wei) 了從(cong) 山下往山上運物資,由村民探路,救援人員用油鋸砍出來的一條路,最多僅(jin) 容兩(liang) 個(ge) 人同時貼身而過,旁邊就是看不到底的深穀和懸崖。一個(ge) 個(ge) 滑坡得小心翼翼一步一步慢慢挪過去,稍有不慎就可能跌落下去。
一路上,不斷遇到民兵和村民背著帳篷、棉被等物資上來。一個(ge) 救災帳篷要被拆分成四部分,每部分都是好幾十斤,每個(ge) 人負責一部分才能將一頂救災帳篷背上山。困在山上的村民能有避風雨的地方住,全靠這人力搭起的不間斷的供給線。
9月8日,在磨西鎮附近,救援人員沿著被地震損壞的小路向共和村運送救災帳篷。
慢慢挪下山,跨過一條用腳手架鋼管搭建的便橋,我們(men) 擠上一輛吉普車向磨西鎮趕去。回去的路上,我們(men) 得知,青崗坪村一組的那3名上山采藥的失聯村民已安全到家,身體(ti) 精神狀況尚好,我們(men) 幾人都鬆了一大口氣……
這就是我在瀘定地震災區經曆的前72個(ge) 小時。感謝那些給我帶過路的向導……惟願痛楚速去,山河靜好!
在救援任務中
我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進步
2008年汶川地震,2017年九寨溝地震……都鮮活地存在於(yu) 我的記憶裏。
2022年瀘定地震,我再次奔赴地震災區采訪。這次出發前腸胃非常不適,我忍著病痛來到災區,但抵達後就全然忘掉了這個(ge) 事情,全力投入到了采訪中。
9月5日晚上8點半接到出發采訪的通知,我在一小時內(nei) 將兩(liang) 台相機兩(liang) 支鏡頭、一台運動相機、一台電腦、一台無人機、兩(liang) 個(ge) 充電寶、多張存儲(chu) 卡、各種電源線插排、兩(liang) 個(ge) 大麵包,一件全身雨衣以及長短薄厚等幾件衣物整裝完畢,從(cong) 北京出發奔赴災區!
幾乎一宿未眠,6日早上5點抵達成都,緊接著直奔磨西鎮災區。近5個(ge) 小時陡峭山路,高反和暈車反複襲擊著我,我是個(ge) 胖子,高反很強烈,頭暈不止,途中幾次將噴到喉嚨的酸水咽回去。臨(lin) 近中午我終於(yu) 來到磨西鎮災區,很多房屋出現裂縫和坍塌,在這裏采訪拍攝安置點居民情況後,便馬不停蹄跟著工作組來到石棉縣。原本的路途是100多公裏,但因地震導致原路不通,我們(men) 隻好繞遠走了5個(ge) 小時的山路,又是翻江倒海的5小時煎熬。中途我全身是汗,隻能咬牙默默忍耐。
9月6日,在磨西鎮海螺溝廣場受災群眾(zhong) 臨(lin) 時安置點,醫護人員為(wei) 傷(shang) 員包紮。
到達石棉縣後,我了解到有幾個(ge) 偏遠鄉(xiang) 鎮受災較重,但是現在道路不通。我四處打聽可以進震中采訪的辦法,終於(yu) 在縣委指揮部找到一名應急管理部南方航空護林總站司機,他們(men) 有直升機前往現場救援,我馬上前去聯係,終於(yu) 在第二天,飛到大山中的“孤島”幸福村。
9月6日,在石棉縣中學的臨(lin) 時起降點,應急管理部南方航空護林總站救援直升機在降落。
9月6日,在石棉縣中學的臨(lin) 時起降點,救援人員在運送一名從(cong) 石棉縣幸福村轉運來的受傷(shang) 老人。
下直升機後,我馬上拍攝了運送村民傷(shang) 員的照片與(yu) 視頻,又跟隨資陽消防隊隊員一起徒步兩(liang) 個(ge) 小時趕到一個(ge) 老人的家中進行救援和采訪拍攝,這裏位於(yu) 大山深處,道路基本全部坍塌,山體(ti) 大規模滑坡,消防隊員帶我爬過數個(ge) 陡峭滑坡路段,我們(men) 就像走在一個(ge) 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上,每走一步都會(hui) 帶起一堆砂石滾落到山澗裏。我當時顧不得害怕,一心想著趕到目的地把照片拍好……現在敲著這行字時回想起當時的情況,我的手心還是冷汗直流。
這是9月7日拍攝的石棉縣王崗坪彝族藏族鄉(xiang) 幸福村二組附近的照片,能看到山體(ti) 多處滑坡(無人機照片)。
這是9月7日拍攝的幸福村二組附近的照片,可看到山體(ti) 多處滑坡(無人機照片)。
石棉縣王崗坪彝族藏族鄉(xiang) 幸福村緊鄰大崗山水庫,有數百戶居民,9月5日的地震切斷了這裏的道路、電力,水力、通訊,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孤島”。但是,援助不會(hui) 因為(wei) 路途偏遠而缺席,消防救援隊伍乘衝(chong) 鋒舟再翻山越嶺終於(yu) 在6號到達該處村莊,快速穩妥轉移被困受傷(shang) 群眾(zhong) ,幫助村民在被埋的房屋找尋貴重物品,甚至幫村民轉運養(yang) 殖的豬。
9月7日在王崗坪彝族藏族鄉(xiang) 拍攝的損毀道路。
9月7日,在幸福村二組,消防救援隊員協助村民從(cong) 倒塌的豬圈中轉移豬。
9月7日,在幸福村二組,四川眉山消防救援隊隊員幫助村民在倒塌的房屋中找尋物品(無人機照片)。
應急管理部南方航空護林總站救援直升機每天空運物資並轉運老弱病殘孕和傷(shang) 員飛出大山。幸福村村民們(men) 在此期間不等不靠,積極開展生產(chan) 自救,他們(men) 搭起救援帳篷,自己找來橡皮水管接了山泉水到村頭,每家每戶都把大米、臘肉、蔬菜等統一交到村委會(hui) ,大家一起吃一起住。9月7日開始,這裏情況逐漸好轉,通訊保障無人機不時飛過幸福村上空,讓村民實現一兩(liang) 分鍾的電話或者短信功能。
9月10日,在幸福村,技術人員安裝衛星便攜站後,村民在與(yu) 家人用手機進行視頻通話。
9月7日,在幸福村二組,村民與(yu) 消防救援隊員搬運直升機送來的水和食物。
9月7日,在幸福村村委會(hui) 小廣場,村民們(men) 搭起帳篷吃住在一起(無人機照片)。
這次采訪抗震救災,我愈發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進步。和一位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的森林消防隊員聊天時,我們(men) 都感慨時代的發展。“當年百餘(yu) 人的隊伍裏隻配一部衛星電話用於(yu) 聯絡,而這幾天我們(men) 進行救援任務的一個(ge) 搜救消防小隊大概30多人就配有兩(liang) 到三部衛星電話”。與(yu) 14年前相比,我們(men) 的救援隊伍在技術、人力方麵都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
9月7日,四川眉山消防救援隊隊員在幸福村二組,幫助村民在倒塌的房屋中找尋物品。
“陸、水、空”挺進震區“孤島”
參加四川蘆山地震報道剛過去三個(ge) 月,我奔赴瀘定地震現場。這一次,是我參與(yu) 過的到達現場最困難、突進方式最多樣的一場地震災害報道。
9月5日瀘定地震發生一個(ge) 小時後,第一隊報道小組緊急前往震中瀘定縣磨西鎮;同事出發兩(liang) 個(ge) 小時後,我也接到分社通知,前往雅安市石棉縣。當時瀘定縣及石棉縣兩(liang) 地均有人員遇難消息傳(chuan) 出,我們(men) 都感到了此次地震的嚴(yan) 重性。
到達石棉縣城已是晚上9時,我們(men) 第一時間前往位於(yu) 石棉縣委的前線指揮部了解災情。我們(men) 從(cong) 指揮部了解到,此次石棉縣受災最嚴(yan) 重的是新民藏族彝族鄉(xiang) 、王崗坪彝族藏族鄉(xiang) 和草科藏族鄉(xiang) ,當晚王崗坪鄉(xiang) 和草科鄉(xiang) 的道路還未搶通,我們(men) 便先去了新民鄉(xiang) 。
6日一早,通往王崗坪鄉(xiang) 的道路依舊未打通,我們(men) 跟隨救援人員從(cong) 新民鄉(xiang) 臨(lin) 時碼頭上船,乘坐橡皮艇沿著大渡河逆流而上。一艘艘搭載救援人員和物資的快艇從(cong) 身邊快速“飛”過,兩(liang) 岸塌方處已有搶險隊伍在搶修道路,挖掘機清理的落石落入大渡河,水花飛濺。王崗坪鄉(xiang) 的臨(lin) 時碼頭旁,是前來幫忙的村民,他們(men) 拉著繩索幫救援人員靠岸,岸上一輛輛小客車、三輪車排著隊運送救援隊伍和物資。
9月6日,石棉縣王崗坪鄉(xiang) 部分村民轉移至新民鄉(xiang) 。
這張拍攝於(yu) 9月6日的照片顯示石棉縣王崗坪鄉(xiang) 部分老舊房屋倒塌(無人機照片)。
過了王崗坪鄉(xiang) 再往前是草科鄉(xiang) ,沿途道路受損嚴(yan) 重,草科鄉(xiang) 處於(yu) 失聯狀態,直至6日下午,第一支專(zhuan) 業(ye) 救援隊伍才徒步抵達這裏,在當地一處較平緩的地方,開辟出直升機機降場地,打通草科鄉(xiang) 與(yu) 外界的空中“生命通道”。
7日一早,我和同事從(cong) 水路轉空路,搭乘滿載食品和帳篷等救援物資的直升機挺進草科鄉(xiang) ,彼時各類救援物資和通訊設備正陸續開始送往草科鄉(xiang) 及深山裏的幾個(ge) 村子。
9月7日,搭載方便麵和帳篷等救援物資的直升機抵達石棉縣草科鄉(xiang) ,當地群眾(zhong) 搬運物資。
陸、水、空……一路輾轉,不禁感歎在巨大災難麵前,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在災害現場,我看到的是當地群眾(zhong) 的自強不息與(yu) 守望相助。
每到一處安置點,除了帳篷,我見到最多的是一堆堆柴火和一口口大鐵鍋。
在王崗坪鄉(xiang) 挖角村,救援物資抵達前,村民們(men) 早已在安置點搭起了臨(lin) 時廚房,誌願者組隊為(wei) 安置點的百姓準備夥(huo) 食。像流水線一樣,有人負責煮麵,有人負責裝盛,也有人負責組織大夥(huo) 排隊領取飯盒,還不停地說著“不夠再來添”、“吃了把飯盒扔到垃圾袋裏”。我們(men) 也蹲在地上吃了一碗素麵,雖然簡單,但增添了不少幹活的力氣。
9月6日,在挖角村村委會(hui) 的安置點,一名小朋友在吃午飯。
在草科鄉(xiang) 鄉(xiang) 政府救災臨(lin) 時指揮部,指揮部、森林消防、武警部隊在統籌接下來的工作任務,村民們(men) 也在忙碌著準備下一餐夥(huo) 食。這裏的菜品有土豆、黃瓜,甚至還有蝦餃、魚丸。村民李有琴告訴我:“我們(men) 每家都自己種有蔬菜,不愁吃。”李有琴在草科鄉(xiang) 經營著一家餐館,地震發生時她恰巧在石棉縣辦事,6日淩晨5時,她帶著救援隊伍徒步8小時走回草科鄉(xiang)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餐館內(nei) 的庫存,把肉和蔬菜都拿到安置點供大家一起吃,還把餐館裏的廚師留下幫忙,當天中午廚師做了土豆黃瓜燒肉。
9月7日,在草科鄉(xiang) 政府安置點內(nei) ,當地群眾(zhong) 在準備午飯。
采訪間隙,不時有村民開著三輪摩托車進來,一會(hui) 拉來豬肉、一會(hui) 拉來從(cong) 各家收集的柴火,足夠燒好幾天的。雖然這裏與(yu) 外界短暫失聯,但村民們(men) 的物資還算充足,生活照常。“在救援人員來之前,我們(men) 也要先自救,不給他們(men) 添亂(luan) 。”李有琴說。
9月7日,在草科鄉(xiang) 政府安置點內(nei) ,當地群眾(zhong) 為(wei) 在場救援人員準備飯菜。
采訪當天,這個(ge) 安置點裏的夥(huo) 食團依舊承包了在場所有村民、救援人員以及采訪隊伍的午飯,大家依次排隊領取,補充體(ti) 力。一旁的草科鄉(xiang) 中心小學內(nei) ,118名孩子也享用著熱氣騰騰的午飯。
9月7日,學生在草科鄉(xiang) 中心小學內(nei) 吃午飯。
爐子裏的火苗驅散了山裏的寒氣,沸騰的鍋裏滿是溫暖。在地震現場,我們(men) 用手中的相機見證災區群眾(zhong) 的堅強。
在塌方現場見證道路搶險
9月8日一早,我作為(wei) 四川分社第二批記者的一員出發前往磨西鎮,下午進入瀘定境內(nei) 。路上滾石依然時不時地從(cong) 巨大的滑坡體(ti) 上往下落,但碩大的岩石已被道路搶險人員移到了路的一邊,開辟出一條允許一輛車通過的通道。沿途隨處可見受災群眾(zhong) 安置點,各類救援車輛在安置點內(nei) 外整齊排開。在瀘定縣政府政務中心內(nei) 堆放著大批各類物資,誌願者們(men) 不停地卸貨裝車。準備降落的救援直升機盤旋在天空,發動機的轟鳴聲伴隨著槳葉的旋轉聲在我的頭頂劃過。
按照編輯部的報道提示,我重點關(guan) 注震中持續降雨的影響。與(yu) 交通搶險隊伍保持聯係後,我前往他們(men) 的搶險作業(ye) 麵采訪拍攝。
9月9日,搶險人員在搶通磨西鎮附近道路(無人機照片)。
連續三天的降雨,讓本已鬆動的山體(ti) 更加“脆弱”。我們(men) 到附近的鄉(xiang) 鎮采訪,時常都會(hui) 遇到因山體(ti) 滑坡而導致的交通管製,一處處巨大的滑坡體(ti) 讓我們(men) 驚訝。
9月9日,搶險人員在搶通磨西鎮附近道路(無人機照片)。
在磨西鎮附近,原本通往海螺溝景區的道路被滑坡體(ti) 完全覆蓋,挖掘機、裝載機不停地作業(ye) ,一點一點向前推進。我趕緊升起無人機,透過無人機的圖傳(chuan) 影像可以看到,磨西鎮這一側(ce) 的整個(ge) 山體(ti) 都已被“削掉”。
9月9日,搶險人員在搶通磨西鎮附近道路(無人機照片)。
據甘孜州交通係統統計,截至9日,交通搶險隊伍已清理坍塌近10萬(wan) 方。
9月9日,搶險人員在搶通磨西鎮附近道路。
在震區感受凝聚力
9月5日中午,一陣急促的地震警報拉響,我下意識地趕緊跑下樓,緊接著聽說瀘定地震了。第一批去前方的分社記者即刻出發,我也時刻準備著。
9月8日一早,作為(wei) 第二批報道隊員之一,我趕往石棉縣地震災區。當天震區開始降雨,路上有些路段還在搶修,隻能單向通行。進鄉(xiang) 方向的路沒有完全打通,想要進鄉(xiang) 隻能通過水路,我們(men) 來到新民鄉(xiang) 的臨(lin) 時碼頭,這是救援人員在大渡河畔臨(lin) 時搭建的,為(wei) 了向山裏運送物資,也為(wei) 了護送進出村莊的受災群眾(zhong) 。
9月8日,新民鄉(xiang) 臨(lin) 時碼頭對岸的道路仍在搶修中。
9月8日,在岸邊翹首等待的村民。
大渡河水奔湧流去,但穿梭於(yu) 各個(ge) 村莊間的救援人員毫無畏懼。我們(men) 隨救援人員一起坐上衝(chong) 鋒舟,兩(liang) 岸的山上不斷有滾石滑落。
為(wei) 了盡快轉移受災群眾(zhong) ,衝(chong) 鋒舟疾行於(yu) 河麵,伴隨著湍急的水流上下顛簸,救援人員的神情卻異常堅毅。
↑9月8日,在四川石棉縣新民鄉(xiang) 臨(lin) 時碼頭,救援人員駕駛衝(chong) 鋒舟護送受災群眾(zhong) 回家。
雨一連下了三天,道路打通了,又不斷被滑坡的山體(ti) 覆蓋,道路搶修作業(ye) 持續進行,進入王崗坪鄉(xiang) 的道路也變得異常難走。9月9日接近中午,我們(men) 終於(yu) 到達了王崗坪鄉(xiang) ,安置點內(nei) 物資充足,受災群眾(zhong) 和誌願者們(men) 正忙碌著準備午飯,安置點內(nei) 有熱乎飯吃,小朋友們(men) 也有誌願者的陪伴。
9月9日,在王崗坪鄉(xiang) 安置點,工作人員在搬運物資。
安置點內(nei) 的“青青兒(er) 童樂(le) 園”,在眾(zhong) 多的救災帳篷中顯得格外突出。中秋節將至,在誌願者哥哥姐姐的幫助下,小朋友們(men) 開始為(wei) 中秋節做準備,他們(men) 用稚嫩卻真誠的筆觸寫(xie) 著祝福語,折著千紙鶴,為(wei) 家鄉(xiang) 加油打氣。
9月9日,在王崗坪鄉(xiang) 安置點內(nei) ,誌願者在教小朋友畫畫。
9月9日,在王崗坪鄉(xiang) 安置點內(nei) ,誌願者在給小朋友講故事。
看到我手裏的照相機,他們(men) 十分好奇。一位叫駱雅萱的小朋友拉了拉我的衣角說:“姐姐,我想用你的相機給‘熊貓俠(xia) ’拍一張照片好嗎?”“熊貓俠(xia) ”是這裏的一名誌願者,地震發生以來一直在安置點陪伴著小朋友們(men) ,大家都很喜歡她。我答應了小朋友的請求,教她按下快門,看到自己拍的照片,她開心地給“熊貓俠(xia) ”展示。
9月9日,在王崗坪鄉(xiang) 安置點內(nei) ,駱雅萱小朋友用相機給“熊貓俠(xia) ”拍的照片。
相處了一會(hui) 兒(er) ,駱雅萱悄悄地和我說:“地震的時候我就按照老師教的躲在了桌子下麵,但還是被砸到了背,疼了三天呢,但我都沒有哭。”
臨(lin) 走時,小朋友說有神秘的禮物要送給我,原來是一束手折的玫瑰花,還給我拿了一個(ge) 蘋果,希望我明天來陪他們(men) 一起過中秋節。這個(ge) 蘋果真甜!
9月10日,在王崗坪鄉(xiang) 安置點,誌願者為(wei) 受災群眾(zhong) 發放月餅。
中秋節這天,我如約再次來到王崗坪鄉(xiang) 安置點內(nei) 采訪,駱雅萱小朋友一眼就認出了我,開心地對我說:“姐姐你果真沒有食言。”還塞給了我一個(ge) 月餅,“姐姐,你吃,我們(men) 還有。”在他們(men) 的眼中,我看到的滿是希望。
監製:蘭(lan) 紅光
統籌:費茂華 周大慶 劉金海
記者:沈伯韓 才揚 胥冰潔 劉坤 劉瓊
編輯:王海燕 張铖 韓旭 尹棟遜 程婷婷 盧燁 方欣 胡競文 邵澤東(dong)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四川瀘定地震災區啟動過渡安置房建設
12日下午,位於瀘定縣磨西鎮的瀘定縣“9·5”地震過渡安置房磨西鎮安置點1號地塊的基礎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現場施工人員分工協作,快速完成一道道工序。[詳細] -
四川瀘定地震救災工作持續開展:妥善安置受災群眾 全力以赴搶通保暢
截至10日14時,地震已造成88人遇難(其中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50人、雅安市石棉縣38人)、30人失聯,醫院救治傷員420餘人(其中危重傷10人、重傷39人),目前在院治療260餘人。[詳細] -
應急管理部發布四川瀘定6.8級地震烈度圖
9月11日,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地震現場工作隊通過對災區200個調查點實地震害調查,完成了《四川瀘定6.8級地震烈度圖》編製工作,並正式向社會發布。[詳細] -
四川舉行活動深切哀悼瀘定地震遇難同胞
9月12日,四川省在甘孜州瀘定縣磨西鎮、雅安市石棉縣同時舉行哀悼活動,深切哀悼在四川瀘定地震中遇難的同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