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四川地震災區的鄉親們溫暖迎新春
大年初一,川西高原朔風清冽。從(cong)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到雅安市石棉縣,大渡河兩(liang) 岸的村莊,清晨飄起嫋嫋炊煙。
今年的春節對於(yu) 瀘定和石棉的部分老鄉(xiang) 來說有些特殊。2022年9月5日,瀘定發生6.8級地震,兩(liang) 縣部分鄉(xiang) 鎮受災嚴(yan) 重。如今,一些群眾(zhong) 已搬進新居,一些則在過渡安置點過年。
“三,二,一!笑起來!”伴隨攝影師的口令,石棉縣蟹螺藏族鄉(xiang) 重建戶王小軍(jun) 一家在新居門前拍下了一張全家福。
王小軍(jun) 是該鄉(xiang) 首批回遷入住新居的重建戶,他家的老屋在“9·5”地震中成了危房。“沒想到這麽(me) 快就住進了新房。”他感歎。新居是藏式風格的建築,外壁刷成了粉色,顯得分外溫馨喜慶。
新家門前貼著一副對聯,拍照時王小軍(jun) 特意提醒攝影師要將對聯露出來,上聯寫(xie) 著“新年接福美家園”,下聯是“感黨(dang) 恩新建家園”。“這是我專(zhuan) 門去找人寫(xie) 的,字字句句代表我們(men) 全家的心聲。”王小軍(jun) 說。
1月22日,王小軍(jun) 全家在新居前拍攝全家福。石棉縣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為(wei) 了全力做好災後恢複重建工作,石棉縣成立了縣、鄉(xiang) 、村三級包保幹部工作專(zhuan) 班,選拔下派幹部1035人,與(yu) 過渡安置戶結對“包保幫”。“太細心了!就像多了一群親(qin) 人。”王小軍(jun) 說。
截至目前,石棉縣涉及受損農(nong) 房維修加固工作已全麵完成,集中重建開工率達100%,原址、易址自建主體(ti) 完工率達56%,許多受災群眾(zhong) 已搬進新居。
1月22日,石棉縣新民藏族彝族鄉(xiang) 農(nong) 鄉(xiang) 村二組村民劉芳蓉和丈夫在新居前合影。石棉縣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山梁背後的瀘定縣得妥鎮,受災群眾(zhong) 也迎來溫暖的農(nong) 曆新年。入冬前,甘孜州向受災群眾(zhong) 發放了2.2萬(wan) 套禦寒物資,包括棉被、棉大衣、折疊床、烤火爐等。
大年初一,得妥鎮繁榮臨(lin) 時過渡安置點,來自紫雅場村的曲比爾西莫一家早早吃過熱氣騰騰的湯圓,女主人便著手準備今天的“硬菜”油肉——先將凝固在豬油中的豬肉撈出切成片,再將豬油化開,加上蒜苗或者青椒爆炒。
曲比爾西莫來自大涼山,過去在老家隻過彝族新年,自從(cong) 嫁到這裏便入鄉(xiang) 隨俗。瀘定縣多民族雜居,這裏的人們(men) 既能感受春節的喜慶,也能體(ti) 會(hui) 藏曆新年的熱鬧。漢族群眾(zhong) 會(hui) 熟練地跳起鍋莊舞,藏族老鄉(xiang) 也對各種過年習(xi) 俗如數家珍。
曲比爾西莫一邊忙活,一邊和家人有說有笑,除去家長裏短,也計劃了新一年的生活。過完年,他們(men) 打算去租個(ge) 院子,等到新房建好再搬過去,再喂兩(liang) 頭肥豬。
地震前,得妥鎮灣東(dong) 村的老鄉(xiang) 幾乎家家種植佛手柑。如今灣東(dong) 村村委會(hui) 已經在籌劃產(chan) 業(ye) 恢複和發展。“隻要人在,我們(men) 一定還能幹好。”灣東(dong)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何公全說。
記者走訪的幾戶人家中,青壯年們(men) 已經摩拳擦掌,準備過了年初五就要開始“做活路”(幹活)。掛著大紅燈籠的屋簷下,一位60多歲的老翁不停地念叨:“黨(dang) 和國家關(guan) 心我們(men) ,自己也要爭(zheng) 氣,日子肯定會(hui) 比現在更好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2025年底,瀘定地震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麵恢複
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災後恢複重建任務,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麵恢複,達到或超過震前水平,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詳細] -
歲末冬來重訪四川瀘定震後災區見聞
寒潮來襲,記者來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探訪“9·5”瀘定地震災區群眾的生活情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