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冬來重訪四川瀘定震後災區見聞
寒潮來襲,記者來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探訪“9·5”瀘定地震災區群眾(zhong) 的生活情況。
“9·5”瀘定地震發生後,記者曾經采訪過受災較重的瀘定縣磨西鎮、得妥鎮,看到當地群眾(zhong) 與(yu) 救災隊伍齊心協力搭起臨(lin) 時帳篷自救。9月30日,430戶1407名受災群眾(zhong) 又搬進了配備有公共廚房、公共廁所、公共浴室、洗衣房等功能用房、條件更好的板房安置點。近日重訪時,受災群眾(zhong) 告訴記者,他們(men) 在入冬前還都免費領到了取暖器、電熱毯等設備。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應急管理局局長康斌告訴記者,甘孜州向省裏爭(zheng) 取的2.2萬(wan) 套禦寒物資均已到位,同時還爭(zheng) 取了500萬(wan) 元資金,采購帳篷、棉被、棉大衣、折疊床、烤火爐等取暖用品,保障受災困難群眾(zhong) 溫暖過冬。
記者來到得妥鎮繁榮過渡安置點時,正逢群眾(zhong) 集體(ti) 上山幹農(nong) 活。此時川西高原氣溫已很低,山上下著雪,雲(yun) 霧繚繞。留在安置點內(nei) 的婦女、老人較多,正在室內(nei) 準備午飯或打掃衛生。
安置點內(nei) 的群眾(zhong) 在取暖聊天。新華社記者 康錦謙 攝
走進得妥鎮灣東(dong) 村村民羅開錦的房間,記者看到她正洗著昨天買(mai) 來的當歸,她說:“天冷了,我們(men) 家今天準備做當歸燉雞。”
羅開錦還說,搬到板房以後,比住帳篷好多了,鍋碗瓢盆等各類生活物資一應俱全,“現在生活沒什麽(me) 問題,其他的我們(men) 重新慢慢來。”
記者走進得妥鎮紫雅場村村民曲比爾西莫的家,看到屋子雖然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潔。曲比爾西莫打開電取暖器,屋子很快暖和了起來。“明年我打算在下麵租個(ge) 院子,再喂兩(liang) 頭豬……”曲比爾西莫向記者說起自己對災後生活的憧憬。
圖為(wei) 紫雅場村村民陳育彬的餐車。新華社記者 康錦謙 攝
在得妥鎮繁榮過渡安置點,記者還看到一輛餐車,50歲的紫雅場村村民陳育彬搬到安置點後幹起了廚師的“老本行”。他專(zhuan) 門定做了一輛餐車,辦好健康證等手續後便經營起涼鹵生意。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開始準備,上午9點鍾出攤,一直經營到晚上七八點鍾,一天下來大約能獲得200元利潤。“政府照顧我們(men) ,但也要靠自己。”陳育彬說。
在得妥鎮繁榮過渡安置點的中心位置,有一個(ge) 麵積大約30平方米的“板房警務站”,瀘定縣公安局得妥派出所教導員王煥告訴記者,安置點啟用以來,警務室每天都會(hui) 接待不少群眾(zhong) 來訪求助。
圖為(wei) 得妥派出所警務室。新華社記者 康錦謙 攝
記者采訪時,王煥的手機響個(ge) 不停,大多是來自村民們(men) 的各類谘詢。上午10點52分,一位村民急匆匆地敲響警務室的門,她的兩(liang) 個(ge) 娃娃都在得妥鎮中心小學校上學,給娃娃申請補助的截止時間快到了,學校催交申請材料。王煥趕緊安慰說:“大姐你莫慌,我來看下這個(ge) 表要怎麽(me) 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深入地震災區“護航”災後恢複重建 挨家挨戶聽訴求
“過渡安置費都發放到位了嗎?”“現在還有什麽要解決的問題嗎?”11月17日,在“9·5”四川省甘孜州瀘定地震繁榮過渡安置點,甘孜州紀委監委督查組對災後重建工作開展重點專項監督檢查。[詳細] -
四川瀘定地震石棉災區兒童心理援助項目正式啟動
近日,“嗬護兒童心靈健康· 助力災區精神家園重建”係列項目啟動會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新民藏族彝族鄉中心小學順利召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