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紮根若爾蓋9年 他在高原上“修”濕地

發布時間:2023-02-03 11:25:00來源: 華西都市報


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麽(me) 玖 攝

  9年前,剛畢業(ye) 不久的小夥(huo) 子何鵬輝一頭紮進了若爾蓋濕地。雖說是本地人,但當時他並不清楚什麽(me) 是濕地、濕地有何用。如今,草場覆蓋麵積變廣了、草質量變高了、牛羊變少了、含水量變多了……9年來,他見證了若爾蓋濕地的大變化。

  何鵬輝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雖說主要負責濕地保護修複項目,但他更喜歡和同事們(men) 到保護區內(nei) 巡護,看保護區內(nei) 水鳥嬉戲的場景,“既舒暢也滿足”。

  濕地修複是怎麽(me) “修”的?如今成效如何了?在第27個(ge) 世界濕地日來臨(lin) 之際,這位常年奔走在若爾蓋濕地的“修複師”向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講起在高原上“修”濕地的那些事兒(er) 。

  牛兒(er) 走到哪兒(er)

  “家”就安在哪兒(er)

  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麵積166570.6公頃,是以高寒泥炭沼澤濕地生態係統和黑頸鶴等珍稀瀕危物種為(wei) 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年,比較有效果的是草畜平衡生態項目,我們(men) 逐步探索出了‘放牧+補飼+圈養(yang) ’三結合畜牧模式。”何鵬輝說,位於(yu) 保護區內(nei) 的向東(dong) 村,是若爾蓋草畜平衡生態項目的試點村之一。

  2021年,一款生態環保、可拆卸的“牛圈”——巷道圈出現在了這裏。經過1年試點,向東(dong) 村的草場得到了一定恢複,草場質量也得到了提升。“限製固定麵積內(nei) 的放牧數量,多出的牛羊放進圈內(nei) 飼養(yang) 。”何鵬輝說,部分牲畜圈養(yang) 讓草原“減負”,但圈養(yang) 也會(hui) 出現一個(ge) 問題:牛羊圈長期固定在一個(ge) 地方,會(hui) 對這個(ge) 地方的草場造成一定程度的傷(shang) 害。

  而換成巷道圈,拆卸便捷,牛羊走到哪兒(er) ,“家”就安在哪兒(er) 。“如果圈養(yang) 地的草場出現問題了,就將圈移動到別處,讓這塊草場進行自然修複,或者撒一點草種。圈養(yang) 地肥料充足,不管是人工幹預或者自然修複,都很快。”何鵬輝說。

  牛羊圈養(yang) 起來吃什麽(me) ?對此,何鵬輝介紹,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實施了一係列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項目,包括巷道圈補助、飼料補貼等。此外,還聘請草畜平衡管護人員,實現一戶一崗,每人每年有額外補貼。“整體(ti) 來說就是按照合理載畜的情況,限製一定範圍內(nei) 的牛羊單位,超出的部分使用巷道圈進行圈養(yang) ,並補貼資金,在牧民不降低自身收入的情況下,讓草場的承載量達到最合理的比例。”何鵬輝說,今年預計向東(dong) 村全村12萬(wan) 畝(mu) 草場將參與(yu) 到草畜牧平衡生態項目中。

  濕地植被增加了

  含水量也變多了

  除草畜平衡生態項目外,當地關(guan) 於(yu) 濕地的保護與(yu) 修複項目還有很多。何鵬輝介紹,從(cong) 2015年開始他們(men) 做了很多嚐試,除草畜平衡生態項目外,還有“填溝還濕、限牧還濕、治沙還濕、控鼠還濕”的濕地恢複工作方針。“限牧還濕是指在雨季來臨(lin) ,濕地蓄水期以及草場生長期的五六月至十月,限製牧民放牧,大概有半年禁牧期。”他說。

  此外,他們(men) 還選定了3000多畝(mu) 草場,試點進行了連續5年的禁牧。“效果是有,但根據我們(men) 最終得出的結論,5年有點長。”何鵬輝說,草枯萎後易引發草原火災,也不利於(yu) 草場第二年的生長,因此他們(men) 得出結論,全麵禁牧最好控製在兩(liang) 年至三年。

  9年前,剛畢業(ye) 不久的何鵬輝一頭紮進了濕地。雖說是本地人,但當時他並不清楚什麽(me) 是濕地以及濕地的重要性。“最初不是很了解,後來喜歡上了這份工作,也喜歡上了濕地。”他說,巡護、去現場看項目時,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心情也會(hui) 格外舒暢。“我剛到保護區時,對濕地的監控還比較薄弱,現在做了信息化建設,遠程就可以看到核心區的情況,也能看到花湖邊的黑頸鶴、大天鵝。”何鵬輝說,此外,通過宣傳(chuan) 工作的落實、草畜平衡等項目工作的實施,以前保護區內(nei) 隨處可見的牛羊也基本沒有了。“濕地的含水量有了提升,植被覆蓋麵積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草場的質量也得到了提升。”何鵬輝說。如今,9年過去了,草場覆蓋麵積變廣了、草質量變高了、牛羊變少了、含水量變多了……他見證了若爾蓋濕地的大變化。

  近年來,通過係列保護修複措施的實施,若爾蓋濕地資源總體(ti) 穩定,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基本實現了補水、擴湖、修複濕地等目標。花湖湖泊麵積由215公頃擴大到650公頃,水位提高52厘米;黑頸鶴從(cong) 407隻增長至1000隻左右;保護區新增物種9種,加之最新二級進一級物種,使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原來的9種增加至17種。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