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沃野譜新篇
村民正在裝運西紅柿。
豐(feng) 收的喜悅。
一座座亮麗(li) 多彩的藏寨煥發新顏;一個(ge) 個(ge) 美如畫卷的鄉(xiang) 間村舍裏遊人如織……盛夏時節,行走在丹巴縣,一幅幅自然和諧、富饒興(xing) 旺的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圖景映入眼簾。
在甘孜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丹巴縣堅決(jue)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三農(nong) ”工作的重要論述,把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hui) 、州委十二屆五次全會(hui) 精神的熱情化作工作動能,乘勢而上,全力做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篇大文章,持續推動鄉(xiang) 村發展和人民群眾(zhong) 生活改善,跑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速度”、拚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高質量”,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xie) 丹巴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wei) 全州發展大局作出更大的丹巴貢獻。
做強特色產(chan) 業(ye) 培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根”
八月,正值各類蔬菜瓜果的采收旺季,走進巴旺鄉(xiang) 紮科村蔬菜種植科技示範基地,連片的大棚綿延鋪展,新鮮的蔬菜長勢喜人,村民們(men) 正忙著采摘、裝箱、搬運……一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好“豐(feng) ”景。
“我把自家3畝(mu) 多土地流轉給了基地,每畝(mu) 一年有1500元左右收入。同時,我還在基地幹活,主要就是下苗、掛網、采摘,在地裏幹回老本行,得心應手,每天能掙100元。”村民更登翁姆告訴記者,一手拿流轉金,一手領工資,她切身感受到土地流轉帶來的紅利。“固定的工作時間,穩定的經濟收入,我下班後還能照顧老人和家裏,一舉(ju) 多得啊。”
紮科村蔬菜種植科技示範基地采用“公司+支部+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不斷引進新品種和先進技術,做大做活做優(you) 大棚蔬菜產(chan) 業(ye) ,吸引村裏富餘(yu) 勞動力就業(ye) ,讓村民在獲得收入的同時學習(xi) 更多種植經驗。目前,該基地擁有大棚110座,占地170餘(yu) 畝(mu) ,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辣椒、羊肚菌等。
產(chan) 業(ye) 發展是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紮科村因地製宜,充分利用土壤肥沃、陽光充沛、交通便利等優(you) 勢,大力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從(cong) 大棚建設、育苗栽種、管理技術等方麵入手,不斷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拓寬群眾(zhong) 增收致富道路。2022年,該基地累計發放勞務工工資107萬(wan) 元,流轉土地費21萬(wan) 元。
“今後,我們(men) 還將在壯大村集體(ti) 經濟上下功夫、做文章,進一步做活做強‘大棚經濟’,帶動更多村民增產(chan) 增收,實現村集體(ti) 經濟從(cong) ‘輸血’到‘造血’的根本轉變,有效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紮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擁中澤朗說。
在甲居鎮聶拉村“美人脆”蘋果種植基地,一個(ge) 個(ge) 紅彤彤的蘋果俏耀枝頭。近年來,丹巴縣圍繞“一帶一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從(cong) “美人脆”蘋果種植、營銷、補短入手,助力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農(nong) 戶增收。
“我們(men) 這兒(er) 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讓丹巴‘美人脆’蘋果的外觀更精致美觀,糖分沉澱更多。高端定製的‘美人脆’蘋果平均每個(ge) 能賣到17元。”該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丹巴縣采取“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種植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生態修複等方式擴大“美人脆”蘋果種植規模,建設試驗示範基地500畝(mu) ,“美人脆”蘋果種植覆蓋10個(ge) 鄉(xiang) (鎮)40餘(yu) 個(ge) 村,麵積達7000餘(yu) 畝(mu) ,2023年預估總產(chan) 量在80萬(wan) 斤以上,到2025年盛果期產(chan) 量可達200萬(wan) 斤以上、畝(mu) 均收入將達2萬(wan) 元以上。
如今,一個(ge) 個(ge) 崛起發力的特色產(chan) 業(ye) 解鎖了丹巴縣“致富密碼”,美了鄉(xiang) 村、富了村民。
做優(you) 致富產(chan) 業(ye) 充填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實”
盛夏時節,來自武漢的王先生一家驅車來到甲居鎮聶拉村,享受世外桃源的寧靜愜意。“這裏氣溫適宜,空氣清新,是個(ge) 度假休閑的好去處。”王先生點讚道。
得益於(yu) 如詩如畫的鄉(xiang) 野風光和豐(feng) 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聶拉村把旅遊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個(ge) 突破口,創新旅遊業(ye) 態、塑造特色品牌,實現旅遊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通過“村集體(ti) +企業(ye) +合作社”的合資合作模式,整合各類資金500萬(wan) 餘(yu) 元,建成11棟特色木屋及1座電商直播間、咖啡廳、餐廳、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打造嘉絨藏式民宿,以點帶麵輻射帶動形成網紅民宿區。同時,推出飲品首杯免費、篝火晚會(hui) 、文藝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動,為(wei) 村子引來了“人氣”、帶來了“財氣”。
“今年暑假,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我們(men) 村來避暑納涼,我們(men) 家民宿從(cong) 7月12日到現在,天天爆滿,很多客人臨(lin) 時打電話過來問有沒有房間。明天的房間也早就訂出去了。”村民青珍拉姆將藏房二樓全部改裝成了民宿。
“我們(men) 引入專(zhuan) 業(ye) 公司對前期12戶村民的藏房進行特色改造,打造成精品民宿,並進行整體(ti) 運營,營業(ye) 收入按比例分成。同時,我們(men) 還把農(nong) 村傳(chuan) 統飲食和農(nong) 耕文化融入鄉(xiang) 村遊中,讓城裏人體(ti) 驗淳樸的鄉(xiang) 野風情。前兩(liang) 天,又有兩(liang) 位村民找我簽協議,要加入民宿發展。在‘旅遊+’的助力下,村民都吃上了‘旅遊飯’。”聶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格西說。
在聶拉村,村道幹淨整潔、綠樹成蔭,繁花盛開,村中各具特色的民宿一家接著一家,遊客往來其中,怡然自得。
近年來,丹巴縣通過大力發展民宿產(chan) 業(ye) ,使之成為(wei) 繼承發揚丹巴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ti) ,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助推全縣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
提升基層治理 築牢鄉(xiang) 風文明之“魂”
在巴底鎮齊魯村,通過實施生活汙水處理和收集管網工程,該村建立起集中式汙水處理站,解決(jue) 了人口聚集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地、旅遊風景區等區域的生活汙水問題。
平整路麵、建設綠化帶、鋪設汙水管網,如今的出村路也煥然一新。“村裏環境好了,家家戶戶也都幹幹淨淨的。”齊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周永清說。
瞄準村民出行需求,鄉(xiang) 村交通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出村路連上主幹道,泥巴路變成柏油路,家門口就能坐客運車,上縣城、接送孩子都便利多了。”周永清說,“村裏主要道路兩(liang) 側(ce) 還計劃裝上路燈,村民晚上出門也好走了。”
擰開水龍頭,清水嘩嘩流。丹巴縣瞄準“農(nong) 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不斷提高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完備度,新改建農(nong) 村公路、普及農(nong) 村自來水、開展全域無垃圾行動……作為(wei) 全州唯一的全省農(nong) 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試點縣,丹巴縣持續改善的農(nong) 村生產(chan) 生活條件和越來越宜居的鄉(xiang) 村麵貌,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匯聚起來的巨大變化。
“這是木爾約村村民澤依昂布收集的《嘉絨旋舞》曲譜,他還拍了嘉絨鍋莊的視頻;這是二基坪村跳的弓箭舞《嘉絨十三戰神》;這是木蘭(lan) 村的舞龍、培爾村的舞獅。食滿櫃水滿缸,吃豬膘喝咂酒,舞火把打火仗,這是邛山村在過代汝節……”巴底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尼瑪向記者介紹,“作為(wei) 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我們(men) 每個(ge) 村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文化產(chan) 業(ye) 是實現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與(yu)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嘉絨文化、長征文化、東(dong) 女文化、象雄文化、西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丹巴繁衍並存,是藏、漢、羌等多民族和諧共處之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範區。近年來,丹巴縣在以文化旅遊融合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探索與(yu) 實踐中,積極回應群眾(zhong) 和遊客新需求,大力延伸文旅產(chan) 業(ye) 鏈條,打造文旅新高地。科學實施甲居藏寨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活態展示嘉絨藏族非遺文化。研發推廣“嘉毪絨”產(chan) 品、丹巴刺繡等,成立非遺文創館,大力推進文、農(nong) 、藝、康、研、工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丹巴縣大力加強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從(cong) 一點一滴做起,著力在教育中培養(yang) 、在環境中熏陶、在管理中強化、在實踐中塑造,聚力打造文明高地,打通宣傳(chuan) 群眾(zhong) 、教育群眾(zhong) 、關(guan) 心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時不我待。如今,闊步走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康莊大道上,丹巴縣朝氣蓬勃、風景正好,城鄉(xiang) 麵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群眾(zhong) 讚不絕口,幸福指數持續攀升,用一個(ge) 個(ge) 美妙音符奏響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華美樂(le) 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網甘孜供電公司電“靚”雅江文旅產業
近日,隨著曆時兩個多小時的“嗨吃雅江”鬆茸季美食音樂節在雅江縣吉祥廣場圓滿落幕,國網甘孜供電公司保電任務圓滿完成。[詳細] -
稻城縣 “i稻城·一鍵遊”開啟文旅產業數字化新時代
近日,稻城縣“i稻城·一鍵遊”正式上線, 開啟了該縣文旅產業數字化新時代。[詳細] -
色達縣多點發力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色達縣積極出台一係列政策舉措,多點發力,激發企業活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