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椰絲毯”讓草原生態修複重披綠裝

發布時間:2023-09-13 09:08:00來源: 新華網

  初秋的四川若爾蓋大草原青中透黃,若爾蓋縣達紮寺鎮多瑪村廢棄礦山治理點大片裸露的基岩卻寸草不生,隻有部分“椰絲(si) 毯”覆蓋下的地表,萌發出小草的嫩葉,成為(wei) 攻克生態修複難點、治愈草原“傷(shang) 疤”的希望。技術人員稱,預計通過3年時間讓這裏完全恢複自然植被。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達紮寺鎮多瑪村廢棄礦山治理點,工人們(men) 正在邊坡上鋪“椰絲(si) 毯”。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若爾蓋縣唐克鎮嘎爾瑪村,這裏的草原生態修複項目已完成近三個(ge) 月。目之所及,蓋上“椰絲(si) 毯”的坡麵,與(yu) 遼闊的若爾蓋大草原融為(wei) 一體(ti) 。披堿草、老芒麥、高冰草和黑麥草從(cong) “椰絲(si) 毯”織成的小方格中破土而出,最高已近半米。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嘎爾瑪村拍攝的生態環境治理後長出的新草。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據了解,過去由於(yu) 交通和城市建設就近開采石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留下了一片片裸露的基岩,由於(yu) 坡度大、土壤流失,植被恢複難度非常大。這些生態修複難點,嚴(yan) 重影響黃河上遊生態環境。多瑪村廢棄礦山區域,則直接影響黃河上遊一級支流黑河的生態係統。

  賀小龍是若爾蓋縣黑河地質環境生態修複項目施工員,他和工人們(men) 排成一排,正在給一處陡坡蓋上一層網格狀的“毯子”。“蓋‘毯子’之前,先要進行平整地麵、篩選生命力強且適合當地環境的草種、噴播基土和草種等工序。”賀小龍說,經過5個(ge) 月的努力,才進入最後關(guan) 鍵一步,蓋上獨特的“椰絲(si) 毯”。

  這種名為(wei) “椰絲(si) 毯”的環保型材料,是將經過加工的椰殼纖維,鉤織網格製成的毯狀材料。“椰絲(si) 毯結構緊密、防腐蝕性強,能有效緩解濺蝕,抑製水土流失,有優(you) 良的邊坡防護功效。同時它還具有生物降解特征,‘完成使命’後自然分解成有機肥。”若爾蓋縣自然資源局生態修複股工作人員畢洪斌說,目前“椰絲(si) 毯”多應用於(yu) 植被恢複和環保治理領域。

  這是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達紮寺鎮多瑪村廢棄礦山治理點拍攝的“椰絲(si) 毯”。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離開多瑪村,記者沿著248國道一路往黃河方向行進,沿途都能看到采用“椰絲(si) 毯”修複治理的廢棄礦山,有的已經長出新草,與(yu) 周圍草地連接成片,草原生態修複初見成效。據悉,2020年至今,若爾蓋縣已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廢棄礦山329處,恢複草原麵積4170畝(mu) 。


這是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嘎爾瑪村拍攝的治理後的坡麵。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據了解,每施工修複一個(ge) 點後,施工單位、鄉(xiang) 鎮村組和牧民將共同參與(yu) 修複點的養(yang) 護。“等3年封閉式養(yang) 護期結束後,我們(men) 會(hui) 把草場還給當地的牧民,通過‘草畜平衡’等方式,科學、可持續地利用這些草場。”畢洪斌說。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