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組團式”醫療幫扶滿足群眾“就好醫”期盼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巴顏喀拉山自西而東(dong) 綿亙(gen) 全州,雄偉(wei) 壯觀,山頂白雪皚皚,銀光閃耀。
長期以來,受曆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製約,果洛州醫療事業(ye) 基礎薄弱、發展緩慢,難以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自醫療“組團式”幫扶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工作啟動以來,來自上海和青海省內(nei) 的幫扶團隊持續聚焦醫療短板弱項,主動融入,傾(qing) 心幫扶,從(cong) 項目建設、資金援助、人才培養(yang) 、技術指導等方麵給予了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共有來自上海市及省內(nei) 的6個(ge) 幫扶團隊55人奉獻在果洛各醫療衛生機構,為(wei) 全州醫療衛生事業(ye) 高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醫療“組團式”幫扶工作不斷向前向好發展,實現了“三個(ge) 轉變”的跨越發展。
從(cong) 無到有,填補醫療技術空白
上海市幫扶團隊因地製宜、按需施策,重點打造白玉蘭(lan) 遠程醫療係統,實現青海省、上海市34家三甲醫院信息聯通;
瑪沁縣先後引進開顱手術和微創顱內(nei) 血腫清除術、超聲/CT引導下穿刺術等新技術新項目25餘(yu) 項,率先實現應用省內(nei) 唯一載有40排CT的“移動醫療一體(ti) 車”;
班瑪縣創新開展四維彩超、NT檢查、無痛腸鏡等新業(ye) 務、新技術20項,進一步拓展了診療範圍,填補了多項醫療技術空白;
達日縣自主開展闌尾炎等各類手術200餘(yu) 例,成功救治首例腦梗死患者,打破了11年來自主開展手術“零”的局麵;
……
近年來,各重點幫扶縣創新技術、填補空白,推動醫療服務不斷深化發展,人民群眾(zhong) 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和幸福度顯著提升。
為(wei) 充分發揮醫療“組團式”幫扶人才“指揮員”“智囊團”作用,果洛州依托幫扶團隊後方資源和技術支撐,結合重點幫扶縣醫院實際需求,聚焦醫院管理、診療水平、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等方向,加大新技術新業(ye) 務推廣和新專(zhuan) 科建設力度,大力引進先進醫療設備,拓寬醫療服務領域,不斷形成具有高原醫療特色的醫院發展模式,提升綜合醫療服務水平。
除此以外,醫療幫扶團隊還下沉到鄉(xiang) 鎮開展巡回義(yi) 診,免費問診、發放藥品、做好健康科普。在多家援青單位的支持下,瑪沁縣人民醫院更是把能夠遠程智能會(hui) 診的“移動醫療一體(ti) 車”開到了群眾(zhong) 家門口。“7月中旬,‘移動醫療一體(ti) 車’正式啟用,高原群眾(zhong) 以後足不出縣就能獲得來自上海的影像診斷。”上海援青醫生、瑪沁縣人民醫院院長朱鑫璞說。
由少變多,補齊本土人才短板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讓支援幫扶成效在果洛大地紮根生花?
上海醫療幫扶團隊給出答案:落實“帶土移植”工作理念,充分發揮智力和技術優(you) 勢,積極探索建立“一帶多、多帶一”師帶徒、團帶團的“傳(chuan) 幫帶”人才培養(yang) 機製。從(cong) 手術指導、教學查房、新技術培訓等集中發力,強化帶培,促進本土醫療人才盡快成長成才,實現從(cong) 人才“輸血”到自主“造血”的轉變,為(wei) 果洛培養(yang) 造就一支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采訪中,來自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主任助理、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邱光庭聊起前段時間去久治縣哇塞鄉(xiang) 的義(yi) 診經曆,讓他記憶深刻:將近五個(ge) 小時的顛簸行程,仿佛快要從(cong) 車裏顛出去;四個(ge) 醫生接診將近300餘(yu) 名群眾(zhong) ,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群眾(zhong) 醫療需求大,改善就醫環境任重道遠,好在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men) 幫扶的更多是技術,更需要培育本土人才,投入醫療行業(ye) ,支撐起群眾(zhong) 的健康夢。對此,我們(men) 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醫學教育、醫療技術等方式,壯大當地醫療隊伍。”邱光庭說。
一年來,瑪沁縣醫院通過“師帶徒”多途徑培養(yang) 本地醫院管理和臨(lin) 床醫療本土人才18人,重點培養(yang) 出了一批包括神經外科、急診醫學、病理科、麻醉與(yu) 圍術期醫學科、支氣管鏡室緊缺的關(guan) 鍵醫療技術人才;從(cong) 2名公共衛生管理人員擴容至10名;全院醫務人員職稱晉升人數達到37人,創曆史新高,較幫扶前一個(ge) 年度的7人增加了5倍餘(yu) 。
除瑪沁縣外,果洛州其他各縣積極落實幫帶責任,細化幫扶舉(ju) 措,大力培養(yang) 本土醫療專(zhuan) 技人才100餘(yu) 名,逐漸突破了本土醫療人才匱乏的瓶頸和堵點。
從(cong) 遠到近,縮短“患者”就醫半徑
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看病難、看病遠問題不僅(jin) 困擾著群眾(zhong) ,也成了醫療幫扶隊員心裏的難點、堵點。
奔著“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縣”的目標,醫療幫扶團隊聚力推動優(you) 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均衡布局,大力開展巡回醫療、義(yi) 診科普等醫療基層行活動,確保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
“我們(men) 以‘120’急救平台為(wei) 統領,將果洛州人民醫院作為(wei) 全州應急醫療救治中心,以瑪沁縣、甘德縣人民醫院為(wei) 支點,鄉(xiang) 鎮、村社區衛生室為(wei) 補充的醫療急救網絡。”上海市醫療“組團式”幫扶團隊結合果洛實際,充分整合、利用上海援青醫療資源,打造“兩(liang) 小時”救治圈。
除此以外,達日縣舉(ju) 辦“九鄉(xiang) 一鎮”三位一體(ti) 化診療直通車健康科普活動,多次開展巡回醫療下基層惠民活動,極大地縮短了人民群眾(zhong) 就醫距離;瑪多縣多次深入基層,積極開展岐黃針療法、火針療法、推拿正骨整脊療法等,拓寬了義(yi) 診服務範圍。
“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補齊短板、留住方法、拓寬思路、培育人才等,“組團式”醫療幫扶如同阿尼瑪卿雪山,矢誌不渝守護著果洛大地,為(wei) 建設健康果洛畫上濃墨重彩一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組團式”幫扶讓青海果洛醫療蝶變
近年來,來自上海市及省內的6個幫扶團隊在三江源腹地果洛各醫療衛生機構為農牧民治病,醫療“組團式”幫扶工作不斷向前向好發展,實現了“三個轉變”的跨越發展。[詳細] -
青海省果洛州建設醫療急救網絡 讓危重症患者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目前,“2小時醫療救治圈”急救模式已初見成效,規範化的危重症救治體係已逐步建立。通過這一急救模式已成功救治多名附近縣、鄉鎮轉送來的各類急危重病例。[詳細] -
滬青醫院搭建“遠程醫療協作網”為藏族民眾帶去優質醫療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人民醫院與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正式完成兩地之間“遠程醫療協作網”的搭建,並開展了跨越2700公裏高質量的遠程多學科會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