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浩瀚荒漠中的“綠色突圍”

——高質量發展區域調研行·海西篇(上)

發布時間: 2024-05-14 15:52:00 來源: 青海日報


昔日荒漠變綠洲。烏(wu) 蘭(lan) 縣林草局供圖


苦幹隻為(wei) 一片綠。烏(wu) 蘭(lan) 縣林草局供圖


大型噴灌機行駛在鹽堿地。牛玉嬌 攝

  “一年一場風,從(cong) 春刮到冬”“飛沙走石,荒涼戈壁”,這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多風、少雨、常年幹旱的真實寫(xie) 照。這樣的氣候和地域特點也造就了柴達木盆地940公頃的沙化土地。如果人與(yu) 惡劣自然環境之間是一場鬥爭(zheng) ,那麽(me) ,海西州在浩瀚無垠的荒漠中開墾出一片綠洲,就是成功的“突圍”。

  從(cong) 黃沙漫卷到綠染沙漠,從(cong) 飛沙走石到良田沃野,從(cong) 戈壁不知名的小村莊變成國家森林鄉(xiang) 村……近年來,海西州堅持生態保護優(you) 先,堅定不移優(you) 化生態環境,開展防沙治沙,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的3.5%提高至2023年的4.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42.35%提高至45.38%。

  “十四五”以來,海西州完成營造林2.33萬(wan) 公頃,修複治理草原生態5.12萬(wan) 公頃,治理沙化土地6.78萬(wan) 公頃。都蘭(lan) 縣獲評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ti) ,烏(wu) 蘭(lan) 縣入選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今天的海西,天更藍、水更清,處處呈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逐綠前行,漫漫黃沙現生機

  仲春時節,都蘭(lan) 縣夏日哈河上遊冰雪未消,河道兩(liang) 側(ce) 尚無一絲(si) 綠意。沿著河道往裏走,轎車難以行進,厚厚的沙土似魔爪般拖拽著雙腳往下沉陷,沿路上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方格布滿沙丘,再往裏,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楊樹林和灌木叢(cong) 呈現眼前,這就是麵積達1.01萬(wan) 公頃的夏日哈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

  由於(yu) 沙化麵積較大,存在較大危害,2015年,都蘭(lan) 縣在夏日哈啟動實施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試點項目,通過固沙壓沙、人工促進自然修複、楊樹深栽造林、生物治沙等措施,全力改善夏日哈區域生態。

  管護員劉常樂(le) 在這裏巡護18年,見證了眼前的變化。“以前一陣風吹過就是漫天黃沙,吹到莊稼地裏莊稼遭殃,吹到道路上行人遭殃。為(wei) 了固沙防沙,每年要種好多樹,活下來一棵樹跟看到自家孩子長大一樣高興(xing) 。如今,沙子不跑了,綠化麵積越來越大,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

  據統計,由於(yu) 嚴(yan) 格的封禁保護措施和持續不斷的固沙壓沙工程,保護區內(nei) 植被覆蓋率由5%以下達到了40%以上,地處風沙前沿的夏日哈鎮河北村、夏塔拉村、沙珠玉村、下灘村、西沙灘村的0.13萬(wan) 公頃農(nong) 田也由此得到庇護,每年夏天綠意蔓延夏日哈河兩(liang) 側(ce) ,風景美不勝收。

  為(wei) 了讓老百姓徹底告別風沙危害,都蘭(lan) 縣林業(ye) 和草原局的幹部們(men) 始終朝著防沙治沙的目標前進,不斷探索“草方格沙障固沙法”“高海拔荒漠化地區沙生植物(灌木)引種馴化造林技術”,多次掀起“造林治沙大會(hui) 戰”,為(wei) 都蘭(lan) 縣構建起了一道防風固沙生態安全屏障。

  “白色方格就是沙障,用尼龍袋裝沙做成連片的方格,用來固沙。這些楊樹是沙地楊樹深栽旱作造林技術成果,選用1.5米左右的青楊苗木,在沙地中深挖1米進行栽植。”

  都蘭(lan) 縣林業(ye) 和草原局項目管理室負責人王永軍(jun) 說,沙障和楊樹深栽旱作,是都蘭(lan) 縣在30年防沙治沙征程中不斷摸索和失敗後得來不易的經驗和成果,在高原防沙治沙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輻射作用。

  為(wei) 了逐綠前行,都蘭(lan) 縣林草局的幹部們(men) 一茬接著一茬幹,多年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26萬(wan) 公頃,森林撫育5006.6公頃,封(沙)山育林4.28萬(wan) 公頃,工程固沙313.33公頃……

  如今,都蘭(lan) 縣森林覆蓋率由1995年的3.88%提高到現在的5.14%,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52.9%,真正實現了“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

  轉變態勢,不毛之地變沃野

  海西州擁有富礦雲(yun) 集的柴達木盆地,德令哈則被譽為(wei) “金色的世界”。在這片金色的土地上,沼澤鹽土、草甸鹽土、殘積鹽土深沉地“睡著”,令人苦惱。

  麵對鹽堿地改良這個(ge) 世界性難題,海西州構建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經濟體(ti) 係,結合土地整治項目,創造了鹽堿地變身“飼草基地”的奇跡。於(yu) 是,我們(men) 來到位於(yu) 德令哈市尕海鎮的青海奔盛草業(ye)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奔盛草業(ye) )尋找答案。

  沿路上,一邊泛白的鹽堿地和砂礫地,與(yu) 另一邊平整無垠的改良土壤形成鮮明對比,延展臂膀的大型噴灌機行駛在改良地裏,不一會(hui) 兒(er) 就讓幹燥的土壤喝飽了水。如果是夏天,一邊是綠油油的苜蓿,一邊是不長草的沙地,對比更明顯。

  據了解,青海奔盛草業(ye) 有限公司於(yu) 2019年由德令哈市政府引進,致力於(yu) 邊際土地改良和現代化飼草生產(chan) 技術的推廣示範與(yu) 應用。2019年起,企業(ye) 陸續與(yu) 當地兩(liang) 個(ge) 鄉(xiang) 鎮的四個(ge) 村集體(ti) 簽訂了1066.6公頃土地流轉合同,開展品種比較和種植技術試驗。

  “德令哈有大麵積耕地,非常適宜現代化農(nong) 機作業(ye) ,氣候條件也適宜種出高品質飼草,雖然鹽堿地是不毛之地,但我們(men) 有信心,一邊改良一邊種,2022年終於(yu) 有了初步成效。”青海奔盛草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傅雲(yun) 潔說。

  由於(yu) 堿化度程度高,土地養(yang) 分含量較少,改良大麵積雜草叢(cong) 生、顆粒無收的土壤並利用,可謂千難萬(wan) 阻。傅雲(yun) 潔說,奔盛草業(ye) 堅持的信心來自三方麵,一是政府給予大力支持,二是現代化農(nong) 機與(yu) 農(nong) 藝的推廣應用,三是開展校企合作獲得科技加持。

  於(yu) 是,由奔盛草業(ye) 牽頭組建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西北耕地保育與(yu) 邊際土地改良重點實驗室,通過應用各科研院所自主研發的“高寒區飼草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技術”,結合堿水沉降、土壤置換等工程改良措施,成功把論文寫(xie) 在了改良大地上,2866.6公頃鹽堿地被開發成優(you) 質飼草種植地,成為(wei) 青海省最大的集中連片飼草種植基地。

  3個(ge) 33.33公頃核心技術示範區,2個(ge) 6.66公頃試驗基地,成功改良鹽堿地2733.33公頃……通過科學改良土壤、推進適土適種、引進優(you) 質品種等措施,海西州在鹽堿地上打造了4400公頃高標準飼草種植基地,喚醒了“沉睡”的耕地資源,曾經的荒涼戈壁,如今已滿目青綠。

  興(xing) 種林草,戈壁鄉(xiang) 村成景區

  進入烏(wu) 蘭(lan) 縣城,經過希裏溝鎮河東(dong) 村,村口“國家森林鄉(xiang) 村”的牌子昂然挺立,一處現代感十足的“撒拉族民俗風情園”十分亮眼,庭院櫛次鱗比,統一的紅瓦白牆,家家戶戶門口有樹有花,和一路看到的戈壁灘景色截然不同。

  這裏是烏(wu) 蘭(lan) 縣城的“後花園”,成就它的是村莊深處的“泉水灣”。而以前,“泉水灣”裏不隻有泉水,還有讓烏(wu) 蘭(lan) 縣城飽受肆虐的風沙。

  十多年前,烏(wu) 蘭(lan) 縣沙化土地總麵積達154540.9公頃,是全省沙漠化危害最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流動沙丘不斷侵蝕農(nong) 田、城鎮、水域和道路,長期威脅人民生產(chan) 生活,困擾經濟社會(hui) 發展。

  2009年,烏(wu) 蘭(lan) 縣實施林業(ye) 生態建設項目,由10餘(yu) 名技術員和300餘(yu) 名護林員組成的防沙隊伍深入沙漠,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治沙行動。

  設置沙障、深栽造林、工程固沙、生物固沙……為(wei) 進一步確保苗木存活率,烏(wu) 蘭(lan) 縣林草部門選擇有水源地的沙漠地帶進行苗木深栽造林,但這一選擇最初不被河東(dong) 村村民所理解。

  “村民們(men) 擔心泉水灣裏泡樹苗會(hui) 汙染水源,還擔心飲用水變少、封禁後沒有放牧的區域。”烏(wu) 蘭(lan) 縣自然資源和林業(ye) 草原局防沙治沙工程技術人員孟全菊說,經過2年的實踐,成片的草方格和樹林不但固住了飛沙,沙塵暴天氣數量也明顯下降,泉水也更清澈了。

  “以前大風一刮,耳朵裏灌滿沙子,泉水變成泥湯湯,挑回家的水不沉澱半小時根本沒法喝,草也是半死不活,又低又矮,現在的草厚得像地毯一樣。”河東(dong)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元說,如今,“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惡劣環境一去不複返,村裏還形成了“小氣候”,溫暖宜人。

  環境的變化讓河東(dong) 村村民切實體(ti) 會(hui) 到“生態保護”的好處。隨著鄉(xiang) 村旅遊業(ye) 的持續升溫,河東(dong) 村把握“國家森林鄉(xiang) 村”這一榮譽,自覺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

  在大力推進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中,村裏采取喬(qiao) 灌花草、落葉與(yu) 常綠樹種相結合的方式,對村屯周邊、街路兩(liang) 側(ce) 空地“見縫插綠”,還大力實施村級道路亮化和維護工程,改建6個(ge) 垃圾集中處理點,種植黃金菊、格桑花約7公裏,給河東(dong) 村增添了一道亮麗(li) 的風景線。

  2023年,河東(dong) 村打響“撒拉族民俗風情園”的招牌,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致富路上昂首闊步,村集體(ti) 收入達41.23萬(wan) 元,村民真正走上了綠色路、致富路。

  如今,河東(dong) 村碧水青山環繞,家家戶戶爭(zheng) 創“美麗(li) 庭院”,一幅生態惠民,森林鄉(xiang) 村的美好畫麵鋪麵而來,成為(wei) 海西州不可多得的生態惠民案例。海西州“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的發展模式,實實在在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種在柴達木盆地裏的“綠色夢想”

    沿著柴達木盆地的茫茫戈壁一路向西,走過漣漪陣陣的西台吉乃爾湖,穿過神秘多樣的雅丹地貌,就來到了柴達木盆地西部荒漠中的小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 [詳細]
  • 青海省海西州:綠色打底描繪壯美生態畫卷

    為推動全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海西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統籌實施天然林保護修複、重要濕地保護和修複、曆史遺留礦山生態修複等重點工程。 [詳細]
  • 柴達木盆地森林覆蓋率實現“綠進沙退”

    五年來,海西州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屏障更加牢固。全州林地麵積249.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比‘十二五’末提高0.5個百分點,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