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河畔優(you) 美的城市畫卷。蘇烽 攝
在青海西部的柴達木腹地,有一座寧靜而美麗(li) 的城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這裏,有一條蜿蜒的河流,縱貫整個(ge) 德令哈市區,蒙古語稱之為(wei) “巴音河”,意為(wei) “幸福的河”。
每天清晨,家住市區的況海英都會(hui) 沿著巴音河漫步,享受難得的寧靜與(yu) 和諧,“多年前可沒有這般的水清岸綠。那時,河流渾濁、兩(liang) 岸髒亂(luan) ,與(yu) 現在真是鮮明對比。”
作為(wei) 德令哈市的母親(qin) 河,全長320公裏的巴音河深情滋潤著這片土地,見證了城市從(cong) 一個(ge) 小鎮到現代城市的蛻變,也見證了人們(men) 生活的變遷。
自1954年至現今,海西大地滄桑巨變,巴音河隨之煥然一新,從(cong) 一條曾經破敗不堪的河流,變成了如今美麗(li) 的生命之河。這一切,都源於(yu) 對河道的係統治理。
德令哈市河湖中心主任劉海忠在水利工作第一線堅守了30多年,對水利有著特殊的感情,巴音河河道綜合治理他也參與(yu) 其中。如今,每當聽到外地遊客和市民讚揚巴音河,他便很有成就感。
“2007年至2019年,巴音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整整花費了12年的時間。這12年裏,我們(men) 做足做活‘水’和‘綠’的文章,把巴音河建設成為(wei) 環境優(you) 美的景觀河、水草茂盛的生態河、水清河暢的安全河、物產(chan) 豐(feng) 饒的資源河、人民安居樂(le) 業(ye) 的幸福河。”劉海忠介紹說。
為(wei) 了改變巴音河的“容貌”,自2007年以來,海西州、德令哈市兩(liang) 級政府實施了河道綜合治理工程,通過修建了防洪堤、壅水壩和排洪衝(chong) 砂槽等設施,確保了河流的安全與(yu) 暢通。同時,還進行了兩(liang) 岸的綠化美化工作,種植了大量樹木和花卉,形成了美麗(li) 的巴音河核心景觀帶。
河畔公示牌靜靜地訴說著綜合治理的曆程:整個(ge) 巴音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斥資9.63億(yi) 元,精心實施水利工程、景觀工程、園林綠化工程,築起了37.6公裏的防洪堤,建成了10座壅水壩和2.7公裏的排洪衝(chong) 砂槽,新增了40餘(yu) 萬(wan) 平方米的水域麵積,兩(liang) 岸綠化麵積達到了307公頃。
現如今,夾岸林帶景觀綿延簇擁著28座親(qin) 水台階和10.4公裏花崗岩護欄,巴音河猶如一條蔚藍色的飄帶,蜿蜒從(cong) 城市中央一路向前,讓24公裏長的巴音河市區段既有“顏值”又有“氣質”。
河道環境改善了,治理工程取得階段性成功,但後期還需要長期悉心維護。2017年以來,德令哈市全麵推行河長製,分級簽訂河長製目標管理責任書(shu) ,開展河湖管理範圍劃界,明確河道巡查員、保潔員,組建誌願者護河隊,持續開展河道巡查和保潔活動,確保河道水麵清潔,河流貫通,讓巴音河厚植生態底色,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隨著市區擴容,我們(men) 逐年提升河道兩(liang) 岸植被覆蓋,種植新疆楊、榆樹和花卉。同時,還在景觀帶設置中外曆史名人詩篇主題景觀。目前,通過智慧河湖係統建設,已實現‘天上看、地下查、河邊巡、網上管’,24小時對河道進行監控。”劉海忠說。
從(cong) 以前河道破損、水體(ti) 汙染的“險河”“臭水河”,到現在行洪順暢、風景秀美的安全河、景觀河,巴音河的蛻變,是德令哈市乃至整個(ge) 海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步向前的縮影。
夜幕來臨(lin) ,絢爛的燈光伴隨著音樂(le) 在湖水中搖曳,巴音河沿岸9公裏被長龍式燈帶瞬間點亮,市民穿梭在兩(liang) 岸林帶休閑道散步。各具風格的景觀工程,讓巴音河兩(liang) 岸成為(wei) 藝術長廊。承載著無數德令哈人記憶的母親(qin) 河,正呈現出一幅清水潺潺、人水和諧的美麗(li) 畫卷,帶給當地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