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迪慶州委、州政府團結帶領全州各族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雲(yun) 南重要講話精神和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涉藏工作的戰略性任務,以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為(wei) 統領,推進新時代迪慶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民族團結的種子得以在這裏生根發芽,黨(dang) 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在這裏得到生動實踐。
如今,從(cong) 梅裏雪山腳下到“三江”沿線,迪慶州各族群眾(zhong) 的生活蒸蒸日上,經濟社會(hui) 發展日新月異,地區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民族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民族關(guan) 係日益密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不斷增強,大家以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奮力向“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共同心願邁進。
培根鑄魂
共育團結之花
文化是一個(ge) 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
一直以來,迪慶州各民族和睦團結、同舟共濟,藏、漢、納西、傈僳、彝、白、苗、回、普米、怒、獨龍等各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得到創造、傳(chuan) 承、發展,美不勝收的歌舞文化、風格迥異的民族風俗和精美絕倫(lun) 的民族工藝在這裏百花齊放、各美其美,又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裏交流融匯、美美與(yu) 共,鑄就了民族團結、和諧共融的精神命脈。
2010年11月,國家文化部批準設立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十多年來,迪慶州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挖掘記錄工作,注重民族文化的整體(ti) 性、搶救性、生產(chan) 性保護,全力拓展文化多樣性生態空間,將黑陶、藏刀製作、釀酒技藝等一批區域性項目納入生產(chan) 性保護基地並進行保護傳(chuan) 承。大力實施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和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項目,建立民族文化項目儲(chu) 備庫,將全州各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納入其中,打造了鍋莊、“阿尺木刮”、東(dong) 巴文化、尼西黑陶、藏醫藥等一批中華文化精品。在傳(chuan) 習(xi) 中心、傳(chuan) 習(xi) 館、傳(chuan) 習(xi) 所、傳(chuan) 習(xi) 點四級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空間體(ti) 係下,納西族東(dong) 巴造紙、藏醫骨傷(shang) 療法、民間文學格薩爾、梅裏神山祭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整體(ti) 性保護、利用和展示。而迪慶原生態民族歌舞常態化傳(chuan) 承展演品牌活動的打造,激發了民眾(zhong) 接觸非遺、了解非遺、參與(yu) 非遺的積極性,增強了民眾(zhong) 的文化自覺、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意識。
2023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公布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為(wei)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保護區包含了8個(ge) 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29個(ge) 省級非遺名錄項目、120個(ge) 州級非遺名錄項目、54個(ge) 縣級非遺名錄項目,5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65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76名州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80名縣(市)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這些將不斷豐(feng) 富中華文化的基因庫,壯大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奠定中華文化自信的底氣,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夯實文化基礎。
手足相親(qin)
共築團結之林
擁有1300多年曆史的香格裏拉市獨克宗古城是一塊蘊藏著民族團結密碼的寶地。作為(wei) 滇藏茶馬古道重鎮,這裏曾經是重要的文化交匯地和經濟貿易紐帶。位於(yu) 獨克宗古城的迪慶紅軍(jun) 長征博物館則是在1936年4月紅二、六軍(jun) 團長征經過迪慶時設立的指揮部舊址上建起來的。這裏長久流傳(chuan) 著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與(yu) 迪慶各族群眾(zhong) 魚水情深的佳話。清朝年間,到此值守時留下的屯守士兵和手工匠人、茶馬互市時期留下的商賈,以及古城旅遊發展時期,眾(zhong) 多從(cong) 國內(nei) 外到此生活的“新迪慶人”在這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le) 。
每逢節假日,獨克宗古城金龍社區漢族老人葉德祥家裏充滿歡聲笑語,大家簇擁在老人身旁聊著新鮮事,孩子們(men) 在一旁嬉戲打鬧,伴著酥油茶的香味,屋子裏充盈著濃濃的親(qin) 情。葉德祥老人的老伴苗卓瑪是藏族,大女兒(er) 葉紅英的丈夫是回族,孫子葉宗寶娶了一位納西族姑娘,一家四代有24口人4個(ge) 民族,他們(men) 相處和諧。年過耄耋的葉德祥老人親(qin) 曆了金龍社區的變遷,看到過去僅(jin) 有百餘(yu) 戶人家、低矮小平房的小村落如今已發展成為(wei) 擁有上千戶居民,放眼望去都是雙層至三層氣派藏房的現代化社區,他感慨地說:“香格裏拉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的發展離不開黨(dang) 的領導,黨(dang) 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團結親(qin) 如一家的‘秘訣’所在,我們(men) 十分珍惜當下的大好局麵和幸福生活。”
在迪慶,多民族雜居的社區、村落,多民族組成的家庭不在少數。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迪慶州始終堅持把加強和完善黨(dang) 的全麵領導作為(wei) 做好新時代迪慶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社會(hui) 教育全過程,引導各族群眾(zhong) 牢固樹立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在全省率先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教育實踐中心、民族團結進步協會(hui) ,頒布並修訂《雲(yun) 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全麵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建11所省級、29所州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6所省級規範漢字書(shu) 寫(xie) 教育特色學校,94所語言文字規範化達標學校。深入開展“黨(dang) 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dang) ”“擁護核心、心向北京”等新時代感恩教育,真正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xi) 、相互幫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2023年9月,在迪慶州第14個(ge) 民族團結進步月活動到來之際,迪慶州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56個(ge) 民族嘉賓代表在德欽縣第二小學種下了56株寓意著各民族團結的石榴樹。“這片生機盎然的石榴林讓我看到了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這片團結之林一定會(hui) 像各民族的生活一樣,欣欣向榮、枝繁幹壯。”來自新疆的烏(wu) 孜別克族嘉賓江阿古麗(li) ·木哈買(mai) 提加爾說。
凝心聚力
共促團結發展
看得見達摩青山、望得見臘普河水、留得住農(nong) 村鄉(xiang) 愁……這是如今啟別村的真實寫(xie) 照。
啟別村位於(yu) 維西縣塔城鎮臘普河畔,是一個(ge) 藏、納西、傈僳、彝等多民族聚居地。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通過政府引導、資本引入、農(nong) 民參與(yu) 的方式,有效盤活了啟別村空置農(nong) 舍、農(nong) 家餐飲等資源,該村大力發展冰葡萄、稻田養(yang) 魚、稻田養(yang) 鴨等特色產(chan) 業(ye) ,實現了“村莊變景點、田園變公園、民房變民宿、村民變演員”的華麗(li) 蛻變,奏響了農(nong) 文融合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最強音。
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納西族90後姑娘和豔群,在政策的扶持下自主創業(ye) ,開起了民宿。如今,她既是民宿的老板娘,也是家鄉(xiang) 的形象代言人,她帶領遊客體(ti) 驗家鄉(xiang) 群眾(zhong) 說納西話、行藏家禮、唱傈僳歌的日常,也積極幫助村民銷售蜂蜜、鬆茸、鬆露、核桃油等農(nong) 特產(chan) 品,帶領村民共同增收致富。“不管是藏族、漢族還是納西族,都要團結互助,這樣才能共同進步、共同富裕……”和豔群說。如今,啟別村共開設了29家酒店、民宿,16家農(nong) 家樂(le) 、飯店,人均年收入從(cong) 2016年的6000元增加至2023年的19800元。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不能落下;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一個(ge) 民族也不能落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州各級幹部始終秉持“貧困不滅、愧對中央;群眾(zhong) 不富、寢食難安”的雄心壯誌,發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鬥誌更高”的精神,帶領全州貧困群眾(zhong) 實現“兩(liang) 不愁三保障”,奮力邁向全麵小康。截至2019年底,全州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2955元。2020年,迪慶州實現整州脫貧,貧困群眾(zhong) 一步跨千年,山河阻隔的村村寨寨連起了條條通向小康的致富路,邊遠閉塞的窮山村變成了欣欣向榮的新農(nong) 村,各族群眾(zhong) 過上了體(ti) 麵又有尊嚴(yan) 的生活。2015年至2019年,全州地區生產(chan) 總值(GDP)年均增長10.7%,增速位列全國10個(ge) 藏族自治州前列,各族群眾(zhong) 親(qin) 身感受到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涉藏地區人民的深切關(guan) 懷,深切感受到社會(hui) 主義(yi) 大家庭的無限溫暖。
邁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迪慶州始終堅持“三個(ge) 賦予、一個(ge) 有利於(yu) ”的原則,緊扣中央和省委關(guan) 於(yu) 涉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決(jue) 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以就業(ye) 、教育、醫療等領域為(wei) 重點,著力保障民生。實施15年免費教育政策,實現“一縣一示範、一鄉(xiang) 一公辦、一村一幼”的學前教育發展目標,城鄉(xiang) 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各族群眾(zhong) 的生活品質日益提高。主要指標增速在全國涉藏州中保持前列,全州地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2020年的266.94億(yi) 元增長到2023年的303.74億(yi) 元。2023年6月,香格裏拉民族職業(ye) 學院正式掛牌成立,迪慶州自主辦學高等教育實現零的突破。2023年11月26日,麗(li) 香鐵路正式開通運營,迪慶邁入“動車時代”……各族人民共創美好未來、共享中華民族新的光榮和夢想的基礎更加夯實。
碩果相擁
共樹團結標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雲(yun) 南時,對雲(yun) 南提出“努力成為(wei)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囑托。
2021年4月,雲(yun) 南省委、省政府迪慶現場辦公會(hui) 確定了“努力把迪慶藏族自治州建設成為(wei)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標杆”的發展定位,這既是對迪慶州長期以來有效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的肯定和鼓舞,更是對迪慶州在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上勇立潮頭、敢為(wei) 人先的期許和重托。
按照中央決(jue) 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迪慶州委、州政府高位謀劃、高位推動,先後製定出台《迪慶州關(guan) 於(yu) 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標杆的實施意見》《迪慶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標杆規劃(2021—2025年)》等政策措施,大力實施政治引領、長治久安、培元固本、交融促和、示範帶動、發展強基、教育引導、能力提升“八大工程”,建立健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標杆建設的實施、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全覆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guan) 、進企業(ye) 、進社區、進鄉(xiang) 鎮(村)、進學校、進醫院、進軍(jun) 營、進寺觀教堂、進旅遊景區、進新經濟新社會(hui) 組織“十進”工作,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
在宗教界,教職人員牢固樹立“有國才有家、教民首先是公民、國法大於(yu) 教規、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的理念,自覺踐行“四條標準”,增強“四個(ge) 意識”,始終與(yu) 黨(dang) 委、政府,與(yu) 人民群眾(zhong) 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我們(men) 將珍惜和諧幸福的大好局麵,做到旗幟十分鮮明、立場十分堅定、態度十分堅決(jue) 、頭腦十分清醒,帶頭維護民族團結、社會(hui) 和諧。”鬆讚林寺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hui) 常務副主任丹春培楚說。
在校園,學生們(men) 動手製作帶有各民族元素的手工藝品、做民族特色廣播操。老師們(men) 在各科教學中充分挖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教育資源,開發校本教材,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教學各環節,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ge) 青少年的心靈深處。
在景區,專(zhuan) 職講解人員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將民族團結進步內(nei) 容全麵融入景區講解詞中,向遊客講解迪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團結奮鬥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做好黨(dang) 的民族政策法規及民族團結進步知識宣傳(chuan) 。
……
2018年11月,迪慶州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的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2021年,迪慶州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2020年以來,迪慶州先後創建5個(ge) 全國、126個(ge) 全省、373個(ge) 全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全州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廣泛凝聚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並著肩,共同努力奮鬥。”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一個(ge) 民族也不能少。下一步,迪慶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將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堅持共行中國路、共鑄中國魂、共融新時代、共享新迪慶、共促大穩定的基本原則,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迪慶長盛不衰,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彰顯迪慶擔當、貢獻迪慶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