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保護區內(nei) 的黑頸鶴。受訪者供圖
近日,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chuan) 來好消息,濕地內(nei) 已有黑頸鶴幼崽破殼而出。根據保護區一體(ti) 化檢測平台與(yu) 實地觀測,這對黑頸鶴“夫婦”兩(liang) 天產(chan) 下了兩(liang) 枚卵,夫婦倆(lia) 輪流孵化30多天後,一隻黑頸鶴寶寶破殼而出。
每年3月起,黑頸鶴都會(hui) 從(cong) 900多公裏外的越冬地飛赴若爾蓋濕地,在這裏築巢產(chan) 卵,繁育後代。當然,這背後離不開若爾蓋濕地日益向好的生態環境。作為(wei) 黑頸鶴的重要繁衍棲息地,若爾蓋濕地的生態現狀如何?濕地保護與(yu) 修複情況怎樣? 在“六五環境日”來臨(lin) 之際,四川若爾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工作人員納麽(me) 玖向記者講述了他看見的濕地修護故事。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遇見野生動物的頻率很高
2021年,納麽(me) 玖來到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成為(wei) 濕地保護與(yu) 修複工作的一員。因為(wei) 熱愛攝影,他和濕地、野生動植物有了更密切的接觸,當然也就多了另外一個(ge) 身份——生態攝影師。一直以來,若爾蓋濕地裏的“精靈”都是他鏡頭裏的主角,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黑頸鶴。
曾為(wei) 記錄一組黑頸鶴,納麽(me) 玖持續在野外蹲守了半年之久,“從(cong) 3月底黑頸鶴飛抵若爾蓋,再到11月飛回越冬地,這一段時間裏,上班前、下班後、周末的時間,幾乎都是處於(yu) 蹲守的狀態。”守候換來了收獲,2022年春夏之交,他拍到了兩(liang) 隻剛破殼一周左右的黑頸鶴幼崽,這讓他非常激動與(yu) 開心。
如今,隨著若爾蓋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遇見野生動物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每次到野外都能夠看到野生動物,現在保護區內(nei) 80%的野生動物我都已經拍到過了。”納麽(me) 玖說。
據了解,若爾蓋濕地國家級保護區內(nei) 的黑頸鶴從(cong) 1999年的407隻增加到現在的1100餘(yu) 隻,而整個(ge) 若爾蓋現有黑頸鶴2000餘(yu) 隻。保護區新增物種9種,一級保護動物從(cong) 9種增加至17種,二級保護動物從(cong) 25種增加至46種。
花湖水位提高
豐(feng) 水期麵積可達1311公頃
若爾蓋濕地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納麽(me) 玖回憶,10多年前,這裏也曾受到沼澤疏幹、河溝斷流、草原沙化等嚴(yan) 峻生態問題困擾。
水是濕地的關(guan) 鍵,水源涵養(yang) 自然也是濕地保護與(yu) 修複的重中之重。為(wei) 有效防止花湖濕地生態係統進一步萎縮退化,2010年,當地正式啟動了花湖濕地生態修複工程,修建生態堤壩1740米,提高花湖湖泊水位52厘米,湖泊麵積由215公頃擴大到650公頃,恢複花湖濕地及周邊半濕沼澤幹沼澤892公頃。“豐(feng) 水期花湖麵積甚至可以達到1311公頃。”納麽(me) 玖說。
從(cong) 2015年開始,保護區做了很多嚐試,除草畜平衡生態項目外,還有“填溝還濕、限牧還濕、治沙還濕、控鼠還濕”的濕地恢複工作方針。納麽(me) 玖介紹說,若爾蓋濕地的含水量有了提升,植被覆蓋麵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草場的質量也得到了提升。
在若爾蓋濕地大範圍內(nei) ,四川若爾蓋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yu) 恢複項目自2019年實施,在阿壩州若爾蓋縣紅星鎮、麥溪鄉(xiang) 修建微型攔水壩152座,小型攔水壩6座,濕地區域植被恢複9.6萬(wan) 畝(mu) 。
近年來,省林草局還先後組織在若爾蓋濕地實施了花湖水位提升、麥溪濕地水位提升工程等一批濕地恢複項目,成效顯著,若爾蓋濕地“水鳥的加油中轉站”“遷徙水鳥的庇護所”作用凸顯,為(wei) 正在加快推進的若爾蓋國家公園建設帶來蓬勃生機。通過係列保護修複措施的實施,若爾蓋濕地資源總體(ti) 穩定,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基本實現了補水、擴湖、修複濕地等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