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行進中國”調研行·活力青海|一湖碧水“活”一方水土

發布時間: 2024-07-17 10:34:00 來源: 人民網-青海頻道

  高原盛夏,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滿青海湖南岸,晶瑩剔透的露珠順著青青牧草的根莖滑落到土壤,潤了草原萬(wan) 物。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 攝

  “今天又是個(ge) 好天氣。”沒等妻子接過話茬,早起的牧民尕瑪本已經走出房門來到了草場看望自家的那頭白犛牛,抖抖犛牛身上的雜物,捋捋又長又厚的牛毛,順手還在兩(liang) 個(ge) 牛角間紮了個(ge) 朝天辮兒(er) ,白犛牛瞬間增添俏皮感。

  匆匆吃過早飯,尕瑪本又回到犛牛身邊開始捯飭了。放上牛鞍,套上護角,掛上角飾,白犛牛的顏值又提升了不少,“得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它可是主角兒(er) 。”尕瑪本調侃道:“我都沒這麽(me) 用心打扮過自己。”

  上班時間到,尕瑪本牽著白犛牛來到了青海湖景區的西湖灘,與(yu) 其他村民家的二三十頭白犛牛排排站立在湖邊,靜待遊客前來觀賞、騎行、拍照。


遊客與(yu) 紮著小辮兒(er) 的白犛牛合影。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攝

  “書(shu) 上說犛牛力氣可大了,你害怕嗎?”“我能騎它跑幾步嗎?”隻在課外讀物和影視作品中了解過犛牛的江蘇小遊客李梓恒一連串的問題脫口而出。

  尕瑪本家犛牛的朝天辮兒(er) 引得李梓恒一家老小駐足,倆(lia) 老人拿出手機給犛牛拍照,李梓恒則試探著想摸摸犛牛。“別害怕,它不傷(shang) 人,走近點兒(er) 摸摸。”尕瑪本趕忙牽牢牛韁繩,引導李梓恒摸了摸犛牛的脖頸。隨後將李梓恒抱至牛背坐定,還招呼大人們(men) 也站過來,拍了張全家旅遊照。


遊客體(ti) 驗犛牛騎行。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攝

  犛牛群旁邊的草地上,十幾匹駿馬或是載著遊客慢走,或是配合遊客拍照,騎馬體(ti) 驗也很受歡迎。

  “自從(cong) 去年我們(men) 跟海南州共和縣莫熱村的合作社共同推出騎牛騎馬體(ti) 驗項目以來,很吸引遊客,後續我們(men) 打算再往西拓些地方,擴大經營規模,增加射箭、馬術表演等,繼續豐(feng) 富遊客體(ti) 驗。”青海湖旅遊發展集團旅遊經營分公司總經理史真林指著犛牛群以西的一處地方介紹。

  騎著犛牛體(ti) 驗遼闊草原的牧歌悠悠,騎著駿馬感受馳騁草原的自由灑脫,再以湛藍的青海湖為(wei) 背景,拍照記錄這獨屬青海的旅遊記憶,以前,青海湖邊也能找見類似的體(ti) 驗項目,為(wei) 何現在更受歡迎?


騎馬體(ti) 驗區。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攝

  “收費更標準了,服務也提升了,經營更規範了。”騎牛騎馬項目從(cong) 去年運營以來,合作社負責人娘先尤幾乎天天在現場,親(qin) 眼見證著體(ti) 驗騎牛騎馬項目的遊客日益增多。“沒遊客的空隙,我們(men) 還會(hui) 時不時交流拍照技巧呢。”娘先尤補充道。

  “現在大多數村民都圍繞著青海湖,或是經營餐飲民宿,或是在景區務工就業(ye) ,家家戶戶收入都增加了不少。”給李梓恒一家拍完照後,尕瑪本也加入了群聊。2023年以來,青海湖景區統籌考慮環湖群眾(zhong) 收益,為(wei) 共和縣提供農(nong) 畜產(chan) 品銷售場地,環湖周邊172名農(nong) 牧民務工增收;與(yu) 青海湖二郎劍景區所在的莫熱村合作經營皇家馬車、騎牛騎馬體(ti) 驗項目,莫熱村每年增收土地流轉資金650餘(yu) 萬(wan) 元。

  “旅遊旺季,每天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尕瑪本算起了增收賬,去年,尕瑪本家分到了一萬(wan) 九千元左右的土地流轉金,還有參與(yu) 騎牛騎馬項目的收入,“今年,景區的遊客多,我們(men) 的收入應該會(hui) 更多。”尕瑪本笑著說道。

  青海湖景區的“誠意”不止於(yu) 此,除了騎牛騎馬、駝隊騎行等獨具高原特色的項目外,景區還新增了熱氣球、沙灘摩托、無人駕駛車輛等“新鮮”的體(ti) 驗項目。


青海湖景區新增的熱氣球體(ti) 驗項目。人民網記者 馬天翼 攝

  同時,新增了大型巡遊劇目《夢回青海湖》,開放了青藏高原野生動植物標本科普館、青海非遺產(chan) 品展覽館、中國魚雷發射試驗基地紀念館等展館,文旅融合的故事在青海湖畔不斷“上新”,促使遊客來趟青海湖,不止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風景”,而是日益向“了解文史、感受民俗、體(ti) 驗生活”的模式轉變。


青藏高原野生動植物標本科普館裏的普氏原羚標本。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 攝

  此外,青海湖景區堅持“不搞大開發 要搞大保護”的原則,在原有基礎設施上實施原址提升改造,2023年以來,累計投資約2.8億(yi) 元,相繼完成了二郎劍景區碼頭加固、仙女灣景區三牲拉則廣場改造、觀湖酒店收尾建設、倒淌河至二郎劍景區段旅遊公路等項目,環湖周邊煥然一新。景區以京藏、西和、青海湖旅遊專(zhuan) 用公路為(wei) 紐帶,正著力打造“快進慢遊”服務體(ti) 係。


遊客暢遊青海湖景區。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攝

  “青海湖景區裏竟然也可以體(ti) 驗熱氣球。”從(cong) 小在青海湖邊長大的姑娘措桑7月初回到老家共和後,跟家人一起去青海湖景區逛了逛,“以前,青海湖隻是一片湖,現在,青海湖不隻是一片湖了。”措桑又驚又喜。

  2023年,《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青海湖示範區創建工作方案》印發,其中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旅遊發展、民生保障三方麵的關(guan) 係,按照“一年打基礎、兩(liang) 年上台階、三年見成效”的目標,分三階段有序推進創建工作,推動青海國際生態旅遊品牌享譽全國、走向世界,助力實現生態旅遊強省目標。


遊客在湖邊賞景拍照。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 攝

  “讓青海湖成為(wei) 大美青海 ‘皇冠上的藍寶石’。”已成為(wei) 青海的共識。當前,青海正以創建青海湖示範區破題開局,圍繞構建“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遊發展新格局,加快推動西寧市國際生態旅遊中心城市建設,打造環青海湖生態旅遊精品環線,依托全省生態旅遊資源,優(you) 化推出多條生態文化旅遊帶,加速形成“一芯引領、一環示範、多帶串聯”的生態旅遊發展布局。(萬(wan) 世成、熊旭、白波、楊啟紅、李依環、甘海瓊、趙敬菡、馬天翼、霍雨佳、許維娜、馬可欣)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