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鐵路線路示意圖。成蘭(lan) 鐵路公司供圖
中鐵二十五局承建的若爾蓋縣達紮寺鎮多瑪村拉不者1號特大橋。李紅波 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從(cong) 成都平原的綠意盎然,到青藏高原的遼闊壯美,川青鐵路如同流動的詩行,穿越層巒疊嶂,蜿蜒而上,連通川、青兩(liang) 地。它不僅(jin) 是一條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線,還是一條生態之路,在選線、建設和運營中最大限度保護沿途生態環境。行駛在這條綠色生態的高原“天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正在發生。
從(cong) 高空俯瞰西南大地,一條鐵路從(cong) 成都平原引出,沿青藏高原東(dong) 塬一路攀升,穿越岷山山係,途經黃龍、九寨,從(cong) 若爾蓋濕地邊緣繞過,最終到達青藏高原。
這就是川青鐵路——東(dong) 起四川成都,西至青海西寧,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中蘭(lan) 州、西寧至廣州通道的組成部分。
川青鐵路一路穿越多個(ge) 自然保護區,與(yu) 珍稀動植物相伴同行,在選線、建設和運營中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築起一條綠色生態的高原“天路”。
選線采用“近而不進”原則
最大限度繞避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和大熊貓走廊帶,並避免對九寨溝、黃龍水源補給造成影響
黃龍、九寨要通高鐵啦!
眼下,川青鐵路鎮江關(guan) 至黃勝關(guan) 段正在聯調聯試。線路開通運營後,從(cong) 成都東(dong) 坐高鐵,2小時左右就可直達黃龍九寨站。
這樣的消息,讓不少想一睹黃龍、九寨風采的旅遊愛好者激動不已。但對設計師和建設者而言,修這條路有點難。
“高鐵直達黃龍九寨站,意味著川青鐵路需穿越環境敏感區域——岷山山係。”設計方中鐵二院川青鐵路項目總體(ti) 設計負責人穆亞(ya) 林說,岷山山係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是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主要集中棲息地,被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列為(wei) 優(you) 先保護區域之一。
在這樣的區域修建鐵路,如何選線?
穆亞(ya) 林介紹,團隊從(cong) 項目研究初始,就確定了沿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不受影響、景觀資源不受破壞、江河水源不受汙染、生態環境得以恢複的原則。
“今後,乘客們(men) 可能會(hui) 發現,鐵路線路基本與(yu) 213國道並行。”穆亞(ya) 林解釋,這是因為(wei) 選線時就讓鐵路沿既有交通廊道布線,不在環境保護區內(nei) 設置任何工程,盡量避免對環境產(chan) 生更多影響。
在此基礎上,設計團隊還最大限度繞避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和大熊貓走廊帶。比如,為(wei) 給大熊貓“繁育走廊”土地嶺廊道讓路,設計線路繞了個(ge) 彎,增加了20%的建設量。
而在九寨溝、黃龍附近修鐵路,重點之一就是避免對水源補給造成影響。
“大山內(nei) 打隧道,不可避免會(hui) 對山體(ti) 的水流走勢造成影響。”成蘭(lan) 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付國成說,選線時,設計建設團隊采用“近而不進”的原則,通過詳細地質勘探,摸清九寨溝、黃龍、神仙池和岷江源、涪江、嘉陵江源頭及水源補給區基本狀況,繞開相關(guan) 區域,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施工采用長隧道等方式
“旅客在隧道體(ti) 驗‘超長電梯’時,頭頂千米之上的地表,或許就有大熊貓正在經過”
嚴(yan) 格約束的選線條件下,實在無法繞避,就采用長隧道、連續隧道群方式,無害化通過棲息地。
川青鐵路在穿越千佛山和寶頂溝自然保護區時,采用28.4公裏超長隧道穿越方式,減少地表露出對環境的影響。不止於(yu) 此,為(wei) 減少施工鑽爆、列車運行產(chan) 生振動對野生動物帶來的影響,土地嶺之下的榴桐寨隧道埋深甚至達到1000多米。
“從(cong) 成都東(dong) 站至鎮江關(guan) 站,鐵路進山後是約130公裏隧道群,海拔每秒向上爬升1米,像坐‘超長電梯’。”C6008次列車列車長用青初說,“旅客在隧道體(ti) 驗‘超長電梯’時,頭頂千米之上的地表,或許就有大熊貓正在經過。”
長隧道、連續隧道群建設,殊為(wei) 不易。
“從(cong) 地質上看,川青鐵路是我國穿越地形梯度差最大的鐵路,地質構造條件複雜活躍,建設難度極大。”付國成說,川青鐵路成都東(dong) 至黃勝關(guan) 段山區隧道比達95%以上,埋深1000米以上隧道段落達18千米,埋深500米至1000米段落達55千米。其中,德勝隧道全長22943米,動車通過隻需7分鍾,耗時近10年才建設貫通。
在這樣的背景下,川青鐵路堅持綠色施工。“我們(men) 堅持不在環境敏感區域設置輔助坑道,棄渣場全部遠離保護區,實行棄渣遠運。”成蘭(lan) 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成蘭(lan) 指揮部指揮長李群介紹,在山區棄土本就困難的情況下,將渣場數量從(cong) 100多個(ge) 優(you) 化到42個(ge) ,盡力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一條鐵路線路,除了施工期,運營期的生態保護也必不可少。川青鐵路設置了封閉式聲視屏障,多方案比選、驗算,最終確定聲視屏障總高度5.6米,有效減輕列車運行時產(chan) 生的輪軌噪聲,減小列車運行和燈光散射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繞避若爾蓋大部分濕地
“寧願在線路上繞行,也不能對保護區造成影響”
一路向北,川青鐵路黃勝關(guan) 站以北路段正緊鑼密鼓施工,與(yu) 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期而遇。
若爾蓋濕地每年對黃河流域補水量占黃河全流域水量的8%,在這裏建設鐵路,從(cong) 設計到施工,都得小心翼翼。
“繞行,是我們(men) 的第一選擇,寧願在線路上繞行,也不能對保護區造成影響。”成蘭(lan) 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成西指揮部指揮長印建文說,通過詳盡的地勘調查和環評優(you) 化,線路繞避沿線大部分濕地,全線橋隧比超過80%。
即使繞開了保護區,施工團隊也很謹慎。“開工前,我們(men) 先花費大量時間,開展野生動植物分布調查,掌握標段內(nei) 野生動植物分布情況。”中鐵二十五局項目負責人萬(wan) 炳宏說,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標段範圍內(nei) 無野生動物種群棲息地,但有少量黑頸鶴、赤麻鴨、禿鷲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活動,為(wei) 此,施工過程需設置隔離保護等措施。
不僅(jin) 如此,對腳下的每一塊土地,施工團隊都很愛護。
在若爾蓋濕地邊緣,施工區域地質與(yu) 濕地一致,均為(wei) 泥炭。泥炭是經過數千萬(wan) 年堆積,在低溫厭氧條件下無法分解而形成的特殊有機物,是若爾蓋濕地蓄水的“法寶”。“泥炭的形成,不僅(jin) 要有適宜的水熱條件,還需要漫長的時間,非常珍貴。”萬(wan) 炳宏說。
鐵路施工需要修建施工便道及作業(ye) 平台。為(wei) 減少對濕地的影響,施工團隊將濕地當成水域對待,采用鋼棧橋代替施工便道,所有施工均在鋼棧橋上完成。“這樣可減少臨(lin) 時用地麵積約4.1萬(wan) 平方米,施工結束鋼棧橋一撤,做到施工不留痕,有效保護濕地。”萬(wan) 炳宏說。
同時,在隧道口,施工團隊還專(zhuan) 門修建汙水處理站,對隧道湧水進行清汙分流。中鐵二局西成鐵路1標項目現場負責人鄧彪介紹,項目團隊先將洞內(nei) 汙水抽排至沉澱池,沉澱後排入汙水處理站,使水質達到排放標準後,流入清水池儲(chu) 存。這些處理後的水,項目團隊還會(hui) 重複使用,用於(yu) 便道、駐地等區域灑水降塵,減少對濕地的影響。
在高原草原區域,設計多個(ge) 生物走廊,便於(yu) 野生動物通行,盡量保留水源通道……在川青鐵路黃勝關(guan) 至西寧段,這樣的生態細節還有很多。
高原“天路”建設正酣,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仍在續寫(xie) 。(吳宇、孫平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