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lun) 山下,一座座新城猶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廣袤大地;瀚海戈壁,“追光海洋”“追風矩陣”乘綠色發展大潮風生水起;廣闊的祁連山國家公園內(nei) ,雪豹、黑頸鶴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自由奔跑……這裏天空湛藍純淨、大地壯美遼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這裏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海西州是全國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於(yu) 1954年,州域主體(ti) 是有“祖國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走過七十年自強不息的奮鬥曆程,海西州實現了從(cong) 落後走向進步、從(cong) 貧窮走向富強、從(cong) 封閉走向開放、從(cong) 荒涼走向美麗(li) 的偉(wei) 大跨越。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chan) 業(ye) “四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經濟總量快速提升、民生事業(ye) 節節攀高、社會(hui) 大局和諧穩定。
綠色成為(wei) 最厚重的發展底色
海西州向北保護祁連山,向南守護三江源,中部孕育八百裏瀚海,地理環境獨特,造就了除海洋以外的山川、河流、草原等全部自然風貌,布哈河是青海湖水係的第一大河,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昆侖(lun) 山4個(ge) 國家公園建設均涉及海西,生態地位十分重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一代代柴達木人的接續奮鬥,海西在一個(ge) 生態極為(wei) 脆弱的地區築起了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2023年,全州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為(wei) 4.1%、45.38%,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變革,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達到98.5%。
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在70年的砥礪奮進中,海西州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民族地區發展新路子。當前,正值青海旅遊旺季,走進被譽為(wei) “天空之鏡”的茶卡鹽湖,景區內(nei) 遊人如織。在海西州,這樣既有“顏值”又有“鹽值”的大小鹽湖有30多個(ge) 。其中,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的鹽湖,氯化鉀、氯化鎂等儲(chu) 量占全國已探明儲(chu) 量的90%以上,探明無機鹽保有資源儲(chu) 量達3400億(yi) 噸。
從(cong) 單一的工業(ye) 發展到工、旅齊開花,從(cong) 傳(chuan) 統粗放到高端智能,海西州聚焦建設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攻克諸多世界級技術難題,逐步形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產(chan) 業(ye) 集群。目前,鉀肥年產(chan) 量約占全國的77%以上、碳酸鋰約占21%以上、純堿約占14%以上,鎂係產(chan) 品獨占全國高端市場,為(wei) 端牢中國飯碗、支撐新能源新材料產(chan) 業(ye) 發展作出了海西貢獻。
海西地處世界“四大超淨區”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最適宜發展生態有機農(nong) 牧業(ye) 的地區之一。不斷提質、穩量、補鏈、擴輸,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實現有機畜牧業(ye) 認證全域全覆蓋,累計認證國家地理標誌登記產(chan) 品9個(ge) ,累計認證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471個(ge) ,枸杞、藜麥等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目前全州新能源裝機1908萬(wan) 千瓦,占全省的48.8%;生態旅遊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亞(ya) 洲規模最大的天文觀測研究基地正在逐步形成。
時光荏苒見證鏗鏘發展步伐,歲月繾綣訴說日新月異變化。回首海西州建立之初,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落後。但在七十年的前行中,海西立足實際不斷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發展後勁持續增強,當前全州經濟社會(hui) 發展正處於(yu) 最好時期。
石榴花開幸福長
傍晚,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建設路社區熱鬧起來,孩子們(men) 在廣場上奔跑嬉戲,老人們(men) 在音樂(le) 伴奏下翩翩起舞。建設路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林慧珍介紹,目前社區生活著3200多戶居民,包括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10個(ge) 民族。“我們(men) 積極打造‘石榴籽家園’品牌,並通過增強黨(dang) 組織核心作用、拓展黨(dang) 員為(wei) 民服務渠道、開展為(wei) 民服務管理等措施,讓這個(ge) 大家庭更加和諧團結。”林慧珍說。
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從(cong) 1954年成立之日起,輝煌的柴達木開發史、創業(ye) 史、發展史便由此開啟。開拓青藏公路、開墾國營農(nong) 場、開發青海油田、開采石棉礦產(chan) ……一批批來自祖國四麵八方的有誌之士,同這裏世居的各族人民一道,開發建設柴達木,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實踐證明,堅持黨(dang) 的領導是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海西州全麵貫徹各時期黨(dang) 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針,認真落實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民族工作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積極挖掘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yi) 資源,搜集搶救一批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製作一批反映海西各民族團結奮進的優(you) 秀文學影視作品,全麵普及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xi) 和使用,持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堅持“三個(ge) 賦予、一個(ge) 有利於(yu) ”,修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條例》,配套製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等17個(ge) 單行條例和6件地方性法規。兩(liang) 次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10個(ge)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29個(ge) ,打造“石榴籽家園”96個(ge) 。
截至目前,海西州累計培育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個(ge) 、省級15個(ge) ,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基地12個(ge) 。不斷完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法治海西”“平安海西”成效顯著,安全生產(chan) 形勢平穩有序,社會(hui) 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走在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村道幹淨整潔,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屋頂鮮豔的國旗迎風飄揚,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們(men) 從(cong) 400多公裏外的江源腹地搬到格爾木市城郊,這些年,村裏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積極發展產(chan) 業(ye) 、探索鄉(xiang) 村旅遊,一步一個(ge) 腳印把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長江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紮西達娃自豪地說。
悠悠萬(wan) 事民生為(wei) 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翻開海西州70年民生改善史,處處都是聚力補齊民生短板的生動事例。70年來,海西州用心用情用力解決(jue) 就業(ye) 、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yang) 老、食品安全等事關(guan) 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大事,出台一係列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的舉(ju) 措,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圍繞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轉型、民生保障等方麵,海西州實施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一批美麗(li) 城鎮、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棚戶區改造、農(nong) 牧民居住條件改善和危舊房改造工程相繼建成,城鄉(xiang) 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尤其在對口援青14年間,浙江省累計落實援青資金25.71億(yi) 餘(yu) 元,實施援建項目395個(ge) ,極大改善了海西州發展麵貌。
一路通百業(ye) 興(xing) 。海西州大力推進交通項目建設,3個(ge) 支線機場運行平穩有序,“複興(xing) 號”動車駛入柴達木,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公路總裏程達到1.5萬(wan) 公裏,297個(ge) 行政村農(nong) 村公路通暢率100%,群眾(zhong) 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落實落細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海西州城鎮登記失業(ye) 率總體(ti) 控製在3.5%以內(nei) ;健康海西建設加快前行,綜合醫改不斷深化,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不斷完善;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在資金投入上優(you) 先保障教育,在資源配置上優(you) 先安排教育,實施義(yi) 務教育薄弱環節與(yu) 能力提升工程、職業(ye) 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
憶往昔、比今夕,荒涼之地已換了人間,新一代柴達木建設者接過接力棒,在新時代續寫(xie) 著新的傳(chuan) 奇。海西州將不斷深化對海西地位和使命的認識,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guan) 係,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堅持民族團結、共同富裕,以海西新擔當新作為(wei) ,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增光添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