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三位一體”水文“體檢”揭示震後九寨溝湖群之變

發布時間: 2024-09-24 09:18:00 來源: 四川日報


無人船與(yu) 無人機相互配合,對九寨溝內(nei) 這個(ge) 最大、最深的高山湖泊進行水下、水上同步測量。韋維 攝


阿壩水文中心工作人員操作搭載多波束測深儀(yi) 的無人船進行測量作業(ye) 。韋維 攝


科研團隊成員乘巡邏船在九寨溝長海開展測量工作。韋維 攝


采用“空天地一體(ti) ”監測技術和最新監測設備,對九寨溝長海進行測量。韋維 攝

  科考點位

  九寨溝湖群(犀牛海、箭竹海、熊貓海、五彩池、五花海、長海)

  科考任務

  對九寨溝湖群開展水量水質水生態“三位一體(ti) ”監測試點工作

  每次來九寨溝科考,黃曉榮和蒲甫全都要選幾個(ge) 湖泊步行繞一圈,仔細查看水麵特別是近岸水域的變化。

  他們(men) 倆(lia) ,一個(ge) 是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的教授,一個(ge) 是阿壩水文中心的副主任。他們(men) 倆(lia) ,也是一對科研夥(huo) 伴,共同參與(yu) 一項針對九寨溝湖群的水文監測工作。

  去年4月,省水文中心、阿壩水文中心聯合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和九寨溝管理局啟動九寨溝水量水質水生態“三位一體(ti) ”監測試點工作,選取犀牛海、箭竹海、熊貓海、五彩池、五花海、長海等6個(ge) 典型湖泊,運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新設備對湖泊物理生境、水文情勢展開調查。

  9月10日,隨著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實地調查結束,此次監測試點工作正式轉入成果梳理階段。科研團隊為(wei) 何要把目光投向九寨溝的湖泊?在1年多的時間裏,他們(men) 對九寨溝湖群做了哪些了解?相關(guan) 研究成果對九寨溝湖群景觀保護有何價(jia) 值?

  隱憂

  湖群景觀並非一成不變

  沼澤化現象有加劇趨勢

  “看,現在湖邊的水生植物有點多!”9月9日,蒲甫全指著五花海淺水區域的藻類和水草說。雖然現在五花海的水質也是澄淨湛藍,但在他的印象裏,過去五花海近岸水域並沒有那麽(me) 多植物。

  “是啊!箭竹海那邊濕生水草的麵積也比以前有所增加。”更讓科研團隊擔憂的是,不隻五花海和箭竹海,根據相關(guan) 監測數據和近幾次的現場調查發現,九寨溝不少湖泊都有類似沼澤化的現象。

  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是青藏高原與(yu) 四川盆地兩(liang) 大地貌單元的過渡地帶,高山峽穀之間分布著100多個(ge) 海子(湖泊),鈣華沉積的湖群、奔瀉湍急的溪流、飛珠濺玉的瀑群等景觀,讓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九寨溝的海子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沼澤化的現象?

  從(cong) 動力地質學的角度來看,湖泊在形成之後,其演化的總趨勢是變小變淺乃至消亡。湖泊作為(wei) 水圈中相對靜止的水體(ti) ,其地質作用以沉積為(wei) 主。

  黃曉榮解釋,當流水進入湖泊體(ti) ,流速突然減弱,挾沙力降低,大量的泥沙在湖尾處沉積,淺水處將很快長出水生植物,形成沼澤,並使湖泊變淺退縮,甚至最後被淤平,這就是湖泊的沼澤化現象。

  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九寨溝美麗(li) 的湖群景觀並非一成不變,甚至還有逐漸消亡的危險。

  “必須未雨綢繆!”黃曉榮表示,九寨溝湖群的自然沉積相對緩慢,但近年來部分湖泊的沼澤化現象有加劇趨勢。原因何在?

  “很大程度上是由於(yu) 2017年的那場地震。”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副處長肖維陽告訴記者,7年前的“8·8”九寨溝地震給景區,特別是火花海、熊貓海等部分湖泊造成傷(shang) 害,震後周邊山體(ti) 出現了滑坡、崩塌等,影響到了湖群生態。

  四川省原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在震後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震後九寨溝景區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153處,其中崩塌96處、滑坡16處、泥石流26處、不穩定斜坡15處,新增地震次生災害隱患81處,其中崩塌56處、不穩定斜坡10處、滑坡12處……

  “這些地質災害點擁有大量鬆散堆積物,為(wei) 今後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feng) 富物源。”黃曉榮表示,每遇到強降雨等極端天氣,這些鬆散的土壤、砂石很容易被衝(chong) 入湖泊,造成湖泊淤積、庫容減少;同時,湖泊泥沙增多也給水生的藻類、水草等提供了生長環境。

  監測

  選擇6個(ge) 典型湖泊

  運用先進監測技術設備開展“體(ti) 檢”

  9月10日上午,九寨溝長海,一艘搭載多波束測深儀(yi) 的無人船快速駛入湖麵,緊隨其後,一架搭載長測程激光雷達係統的無人機也升空作業(ye) 。兩(liang) 台高科技測量設備密切配合,對九寨溝內(nei) 這個(ge) 最大、最深的高山湖泊進行水下、水上同步測量。

  “采用‘空天地一體(ti) ’監測技術和最新監測設備,給長海做一次‘體(ti) 檢’,獲得它的‘高矮胖瘦’,為(wei) 後續相關(guan) 科研提供數據支撐。”阿壩水文中心工程師高賢軍(jun) 操作著無人船向湖心駛去,控製麵板實時傳(chuan) 回水深等水文數據。

  這也是九寨溝水量水質水生態“三位一體(ti) ”監測試點工作的最後一次實地測量,長海正是6個(ge) 被監測的典型湖泊之一。

  談及此次科研活動為(wei) 何關(guan) 注九寨溝湖群,蒲甫全表示,早在2003年5月,原水利部水文局就批複設立了九寨溝國家級生態水文站,後來隨著其他站點的陸續啟用,逐步發展成為(wei) 現在“一核多點”的九寨溝國家級生態水文實驗站群。

  “我們(men) 平時對九寨溝開展的日常水文監測以及許多科研項目,都是依托於(yu) 這個(ge) 站群。”蒲甫全介紹,在去年4月啟動九寨溝水量水質水生態“三位一體(ti) ”監測試點工作後,隨著科研課題的深入,團隊成員一致認為(wei) ,除了水量水質和水生態,必須進一步搞清楚九寨溝流域下墊麵情況,才能對九寨溝湖泊物理生境和水文情勢發展有更科學的預判。

  具體(ti) 要了解湖泊的哪些數據?高賢軍(jun) 介紹,之所以選擇搭載多波束測深儀(yi) 的無人船,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要對湖泊的庫容進行測量。多波束測深儀(yi) 可發出多個(ge) 聲波,至湖底或障礙物後反射回來,測深儀(yi) 可以接收到訊號。因為(wei) 多個(ge) 聲波一起發出,成一個(ge) 扇麵狀,故較單波束測深儀(yi) 探測覆蓋麵更廣,效率更高。

  “過去,由於(yu) 設備、技術等原因,對九寨溝湖泊庫容開展的測量很少,有些監測數據也不一定精確。”黃曉榮表示,早在2006年6月發布的《九寨溝核心景區水循環係統研究專(zhuan) 題報告》,裏麵就有對九寨溝部分湖泊的庫容調查數據,其他還有部分科研團隊在震後對個(ge) 別湖泊進行過相關(guan) 測量。

  高賢軍(jun) 說,通過此次實測的湖泊庫容數據跟之前的研究數據進行對比,就能夠得出這些年湖泊庫容、麵積等數值的變化。而且,考慮到過去相關(guan) 數據的缺乏,如果類似監測每隔一段時間開展一次,相關(guan) 數據積累對後續研究九寨溝湖群變化,將具有重要價(jia) 值。

  呼籲

  科研成果將為(wei) 湖群景觀後續的評估、保護和開發提供支撐

  “這些滑坡點,都是未來影響湖泊庫容乃至水生態的不穩定因素。”乘坐巡邏艇行駛在長海湛藍深邃的湖麵上,可以看到四周山體(ti) 上多個(ge) 植被裸露區域,跟美麗(li) 的湖景似乎有點不太協調。

  不僅(jin) 是長海,九寨溝其他區域大大小小的地質災害點,也會(hui) 對湖群生態造成影響。

  今年夏季的一場暴雨,讓此次科研團隊成員更加意識到相關(guan) 研究和保護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五花海的水變渾濁了!”7月22日,蒲甫全接到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的一通電話,被告知五花海的水況突然發生變化。

  五花海位於(yu) 九寨溝“Y”字形三條溝的右側(ce) ,熊貓海的下遊。“當時之所以會(hui) 出現渾濁的情況,我們(men) 分析很大原因是暴雨造成了五花海上遊山體(ti) 地質災害點的水土流失,水流攜帶泥沙衝(chong) 入五花海。”團隊專(zhuan) 家呼籲,九寨溝內(nei) 因地震形成的地質災害點和植被裸露區必須開展大規模整治。

  但一些問題也擺在了管理機構麵前——九寨溝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國家相關(guan) 法律法規,在自然保護區內(nei) 的大規模建設有著嚴(yan) 格的要求規範和審批程序。此外,相關(guan) 整治工程更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

  與(yu) 此同時,學界對在自然保護區內(nei) 開展相關(guan) 人工整治持保留態度。一部分專(zhuan) 家學者提出,作為(wei) 世界自然遺產(chan) ,九寨溝遭到地震毀損屬於(yu) 自然過程,不應該輕易進行人為(wei) 幹預。

  作為(wei) 九寨溝管理機構和此次科研團隊的一員,肖維陽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是否要對九寨溝地質災害點進行人為(wei) 幹預,取決(jue) 於(yu) 兩(liang) 方麵,即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為(wei) 更好保護當地居民安全、生物多樣性等;可行性包括有利益相關(guan) 者的支持、充足的資金、生態恢複成功可能性高等。

  “其實對九寨溝進行人工幹預早有成功的先例。”肖維陽表示,前幾年對火花海、諾日朗瀑布等景觀進行人工修複,就很好地保護了九寨溝湖群的觀賞和生態價(jia) 值,也得到了各相關(guan) 利益方的高度肯定。

  肖維陽表示,在這種背景下,九寨溝水量水質水生態“三位一體(ti) ”監測試點工作就顯得十分必要。因為(wei) ,相關(guan) 研究數據將給九寨溝生態修複提供必要的水文數據支撐,也能讓外界認識到湖群景觀保護的緊迫性。

  “這次科考結束後,我們(men) 團隊正馬不停蹄地整理相關(guan) 資料,力爭(zheng) 盡快拿出成果,為(wei) 後續九寨溝湖群景觀的評估、保護和開發,提供最新的水文數據支撐。”蒲甫全說。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