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青藏公路從(cong) 茶卡一路向西,就進入了柴達木盆地東(dong) 南部,茫茫戈壁露出一角,一座綠洲小城格外顯眼,這就是青藏公路的重要節點——香日德鎮。
香日德鎮位於(yu)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lan) 縣,平均海拔2950米,是柴達木盆地裏一片難得的農(nong) 耕平原。
香日德是藏語,意為(wei) “樹木繁多的村莊”。曆史上,這片地區曾是柴達木盆地的行政文化中心,也是絲(si) 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驛站,曾經的絲(si) 路商人趕著駱駝聯通東(dong) 西,東(dong) 西方的文化在駝峰間相互交流。悠悠駝鈴響徹千年,這條古道逐漸落寞,而香日德也在曆史中逐漸淡去。
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青藏公路築路大軍(jun) 的到來,這個(ge) 不起眼的小鎮又熱鬧了起來。
20世紀50年代,群眾(zhong) 在香日德開墾農(nong) 田(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那個(ge) 時候香日德周邊到處是駱駝,南來北往的人也很多,我們(men) 每天放學都能在路上看到不少陌生麵孔。”今年82歲的老人史正章回憶起那段時光總是感慨不已。
當年史正章家裏開著一家小賣鋪,原本這個(ge) 隻為(wei) 附近農(nong) 牧民服務的小店,生意一下子火起來,“來來往往的人都來我家買(mai) 東(dong) 西,家裏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不少。”史正章說,人數龐大的築路大軍(jun) 不僅(jin) 給這個(ge) 小鎮帶來了大批人流,也帶來了許多就業(ye) 機會(hui) 。
作為(wei) 青藏公路築路大軍(jun) 的物資中轉樞紐,來自各地的物資到了香日德鎮,都需要從(cong) 汽車上卸下,再通過駝隊轉運供應施工一線。當時,史正章的哥哥史發章正值壯年,在忙完了自己地裏的活之後,便和同村的年輕人們(men) 一起,在駝隊的物資中轉站幹起卸貨的營生。
拋開一天兩(liang) 三元的工資不說,哥哥史發章還能買(mai) 到不少稀奇玩意兒(er) 。“包裝精致的水果糖、板板正正的呢子禮帽,還有需要上弦的手表。”這讓當時隻有11歲的史正章新奇不已,“我那時候就想,以後路修通了,一定要去外麵看看沒見過的新鮮東(dong) 西。”
青藏公路很快就修通了,築路大軍(jun) 也撤離了香日德鎮,但小鎮的熱鬧氣氛卻沒有絲(si) 毫減少。“駝隊走了,車隊來了。”史正章記得,公路開通之後,每隔兩(liang) 三天,就會(hui) 有車隊經過香日德,司機們(men) 在這裏休整補給,香日德又成了進藏的重要驛站。
圖為(wei) 9月29日拍攝的香日德連綿的農(nong) 田。新華社發(潘彬彬攝)
從(cong) 印著字母的蘇聯卡車,到國產(chan) 的解放牌卡車、青海湖牌卡車,經過香日德的車隊越來越多,來此定居的人也越來越多,做生意的、種地的、開車的……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們(men) 在香日德相遇相知,讓這個(ge) 小鎮變得多元而包容,漢、藏、回、撒拉、蒙古等多個(ge) 民族在此共同生活,隨著青藏公路上的滾滾車流,一起融入祖國發展的浪潮。
隨著青藏高原交通路網的不斷發展,青藏公路旁建起了高速公路,柴達木盆地的經濟發展邁上了新台階。香日德鎮利用自身優(you) 勢,抓住機遇,發展以車輛服務、倉(cang) 儲(chu) 中轉等為(wei) 核心的現代物流業(ye) 和以藜麥、枸杞等為(wei) 主的特色種植業(ye) 。2023年,香日德鎮人均GDP超過萬(wan) 元,成為(wei) 青海經濟發展最好的小鎮之一。
從(cong) 開上四輪拖拉機,到現在出行都用小轎車,史正章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老人眼裏新奇的糖果現在就擺在家裏的茶幾上,呢子禮帽也掛在衣架上,沿著公路,史正章到過繁華城市,也看過山水美景。年少時的願望在不知不覺間一一實現。
現在的史正章有空時就喜歡坐在村口,一邊曬太陽,一邊看著不遠處高速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
從(cong) 進藏必經的交通驛站,到現在高速公路的重要節點,香日德的作用隨著時代的大潮與(yu) 時俱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已經吹響,也讓這個(ge) 小鎮的故事進入到下一個(ge) 新的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