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錯落有致的班瑪縣燈塔鄉(xiang) 班前村藏式碉樓群。果洛州融媒體(ti) 中心供圖
班瑪縣燈塔鄉(xiang) 班前村藏式碉樓外景。李永波 攝
作為(wei) 世界建築奇觀的藏式碉樓,在青藏高原分布十分廣泛,但由於(yu) 地域文化與(yu) 生活環境的差異,各個(ge) 地區現存的藏式碉樓又富有鮮明獨特性。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的藏式碉樓,因其獨特的外形構造和濃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深受各地遊客的青睞。
班瑪藏式碉樓,藏語稱為(wei) “誇日”,曆史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班瑪藏式碉樓分為(wei) 石碉、木碉、混合碉三種,主要分布在班瑪縣燈塔鄉(xiang) 、亞(ya) 爾堂鄉(xiang) 和江日堂鄉(xiang) 部分村落,其中燈塔鄉(xiang) 班前村的藏式碉樓最為(wei) 密集,有碉樓近百座,大多有300年以上的曆史。
1月13日,記者從(cong) 班瑪縣出發,沿著蜿蜒的瑪珂河一路南下,來到了“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藏式碉樓群落之一”的班瑪縣燈塔鄉(xiang) 班前村。走進班前村,隻見四麵群山環繞,不遠處,結著冰的瑪珂河像一條白絲(si) 帶,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依山傍水的班前村地勢起伏較大,行走其間多半為(wei) 上坡路,不一會(hui) 兒(er) ,記者來到一處相對平坦的房屋前,上麵掛著的匾額上赫然寫(xie) 著“中國傳(chuan) 統村落——班前村”。
看到有人來訪,班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蘭(lan) 聞折群聞聲而來,他邊走邊喊道:“歡迎你們(men) 來參觀我們(men) 村的碉樓,匾額上麵有二維碼,你們(men) 用手機掃一掃,可以看到碉樓的基本情況介紹。”
“班瑪藏式碉樓群於(yu) 2014年入選‘第六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第一批青海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第三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藏式碉樓群落之一……”記者點開二維碼中的鏈接,一條條有關(guan) 班前村藏式碉樓的介紹映入眼簾。“我們(men) 村的石碉最有特色。外牆全部用石片砌成,按照類似榫卯的結構,大小相扣、橫豎交錯,使牆體(ti) 受力均勻,不易裂縫、傾(qing) 斜。”說罷,蘭(lan) 聞折群便引導記者走向遠處的一處碉樓。
眼前是一座標準的藏式碉樓,整體(ti) 三層,高度近10米,外部由大小不一石片砌成,牆體(ti) 呈梯形,屋頂皆平。“我們(men) 這裏的碉樓大多為(wei) 二至三層,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劃分。”蘭(lan) 聞折群說。
“唰唰唰”,碉樓門口,戶主楊熱正拿著掃帚打掃庭院,“別看我們(men) 的碉樓外部都是用石頭砌成的,裏麵的布景構造可是很有意思呢。”說話間,楊熱已帶著記者進入碉樓的內(nei) 部。推門而入,是一個(ge) 昏暗的廊道,裏麵放置了一些飼料和農(nong) 具,“這一層我們(men) 主要用來圈養(yang) 牲畜和堆放一些雜物,二樓才是我們(men) 的生活區域。”楊熱熱情地向記者介紹。
環顧四周並無樓梯,隻有一根沒有扶手的獨木梯,矗立在連接一樓和二樓的角落中。看到記者疑惑的神情,蘭(lan) 聞折群笑著說:“沒錯兒(er) ,這就是我們(men) 的‘樓梯’。百年前,我們(men) 這兒(er) 受部落鬥爭(zheng) 影響,為(wei) 增強房屋的防禦性,我們(men) 的祖先設置了這根連接起各樓層的獨木梯,遇到危險,隻要將它抽走,來犯者就無法上樓。”
記者攀登上獨木梯來到二樓,眼前豁然開朗,客廳、臥室、陽台、廚房等居室分門別類,各式各樣的現代化電器、家具擺放其間,與(yu) 碉樓外部古樸的風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楊熱說:“這幾年家裏條件好了,所以二樓的裏裏外外都被我裝飾了一番,現在住在碉樓裏,既舒適又安心。”
正午時分,陽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格外耀眼。“這些窗戶都是我們(men) 後來改造的,之前的窗戶很小,因為(wei) 尺寸越小,窗戶的防禦性越強,同時也能抵禦風寒。”蘭(lan) 聞折群介紹,整座碉樓處處都能體(ti) 現老一輩勞動人民的智慧,碉樓的第三層也並非隨意建造,在之前主要起瞭望與(yu) 射擊的作用。
碉樓的第三層,是一片半裸露的平台,站此眺望,遠處的山巒河水盡收眼底。“農(nong) 忙時我們(men) 會(hui) 在這裏晾曬一些糧食和農(nong) 作物,天氣好的時候,支個(ge) 桌子,邀請三五好友,邊欣賞外麵的美景邊嘮嘮家常,別提有多美了。”楊熱笑著說。
走出楊熱家的碉樓,向東(dong) 望去,數十座藏式碉樓林立其間,而它們(men) 所處的地勢也愈發增高。這樣的選址布局蘊藏著班前村先輩們(men) 的大智慧,“聽老一輩人說,碉樓的選址極其重要,有時為(wei) 了選個(ge) 好位置要花費數年時間。”蘭(lan) 聞折群介紹,因為(wei) 班前村地處山穀多陡坡,適合開墾的平地較少,為(wei) 了節約十分有限的耕地資源,碉樓隻有建在地勢較高處。另一個(ge) 原因是班前村濕潤多雨,所以建造碉樓一般會(hui) 選擇背風向陽的高處。
此外,班前村周邊豐(feng) 富的林木和石料資源也成為(wei) 老碉樓的重要取材來源。蘭(lan) 聞折群介紹:“父親(qin) 曾告訴我,以前建造一座碉樓最少得花費三年時間,一層大概就需要一年的時間,一個(ge) 原因是當時的人力、物力資源匱乏,另一個(ge) 原因就是先輩們(men) 意識到,大自然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緩慢的建造時長正是他們(men) 與(yu) 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
精妙而慎重的選址,以保護自然生態為(wei) 主的取材,獨具匠心的建造流程,這些都構成了班瑪藏式碉樓獨特的文化符號,而這一座座飽含藏族群眾(zhong) 智慧結晶的碉樓與(yu) 蘊藏其間的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也需要更多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弘揚。
2011年,班瑪“藏族碉樓營造技藝”正式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除了班前村,位於(yu) 亞(ya) 爾堂鄉(xiang) 的王柔村也借助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傳(chuan) 統文化符號——果洛乃亥太官寨碉樓,於(yu) 2019年被國家民委列入《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名單》。
班瑪縣文體(ti) 旅遊廣電局局長紮西當周在電話中向記者介紹:“為(wei) 傳(chuan) 承藏式碉樓手工營造技藝,我們(men) 在全力保護亞(ya) 爾堂鄉(xiang) 、燈塔鄉(xiang) 原有藏式碉樓的基礎上,積極挖掘藏式碉樓民間傳(chuan) 承藝術,大力培訓藏式碉樓建築藝人,鼓勵和引導廣大群眾(zhong) 傳(chuan) 承古樸的建築工藝,建設具有現代藝術風格的藏式碉樓,確保藏式碉樓‘金色藝術’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日頭漸落,班前村藏式碉樓群周邊的山巒、河流、植被等生態景觀,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得愈發和諧溫馨,這近百座凝聚了當地民眾(zhong) 的智慧和才華的藏式碉樓群,也靜靜地矗立在夕陽之中,等待著更多人來發現與(yu) 領略它的迷人風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