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西藏新聞 > 資訊

西藏拉薩德慶村脫貧記

王澤昊 發布時間:2020-03-22 09:04:00來源: 新華社

  從(cong) 拉薩市中心出發沿109國道驅車向西約70公裏,便來到了堆龍德慶區德慶鎮德慶村。過去這裏曾是一片荒郊,如今已成了靚麗(li) 的鄉(xiang) 村;過去這裏有不少人外出乞討,如今各家各戶都已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過去這裏的人最大的願望是吃一頓飽飯,如今百姓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

  現年64歲的朗傑,是土生土長的德慶村人,以親(qin) 身經曆見證了德慶村從(cong) 乞丐村走向富裕的過程。“我們(men) 這個(ge) 村從(cong) 前是出了名的乞丐村,最多時全村有近7成的人外出乞討,我也當過乞丐。”回憶起過往,朗傑咂了咂嘴,思緒飄回到從(cong) 前。一間土坯房、幾畝(mu) 薄田便是朗傑家所有的家當,日子過得緊巴巴,不得不經常到拉薩市區乞討。

  “那時我們(men) 乞討的定居點就是現在拉薩團結新村附近,住的是幾片破布搭成的帳篷,撿一些廢紙、塑料來燒火取暖,五六天才能討到一小袋糌粑,剛夠我們(men) 一家人吃。”朗傑說,“每次要飯的時候我都用帽子把臉遮住,我也嫌丟(diu) 人啊。”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慶村很多人選擇以行乞為(wei) 生,每年將自家地收種完後,便鎖上家門外出乞討,一走就是半年時間。破落的村莊、貧窮的村民是“乞丐村”留給人們(men) 最深的印象。

  三十年河東(dong) 三十年河西,如今漫步在德慶村,村容村貌已煥然一新。白牆紅瓦的藏式小院一排連著一排、平直的水泥路鋪滿村子每個(ge) 角落、明亮的路燈沿村路依次展開、大麵積的綠化工程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和之前坑坑窪窪的土路以及破舊不堪的泥土房相比,變化之大令人驚訝。

  德慶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次仁頓珠說:“如今沒人再說我們(men) 是乞丐村了。好吃懶做的人幾乎沒有了,外出務工、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懶漢是要被村裏人嘲笑的。”2017年德慶村正式脫貧摘帽,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wan) 餘(yu) 元,過去的“乞丐村”徹底摘掉了窮帽子。

  近年來,德慶村村民紛紛跑起了運輸,全村現有大型機械車輛50台、運輸車62台、小型農(nong) 用車130餘(yu) 台,工程性收入占村民總收入60%左右。此外,德慶鎮上馬的農(nong) 業(ye) 種植園等項目,還吸納了德慶村21名村民就近就業(ye) ,同時,土地流轉獲得的租金也為(wei) 百姓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實現了“雙豐(feng) 收”。

  當年同樣當過乞丐的紮西平措如今已成了村裏的富戶。紮西平措和兒(er) 子經營著兩(liang) 台翻鬥車跑運輸,通過承接工地拉土渣的工程,一年下來能賺到17萬(wan) 元左右。他告訴記者:“現在這年頭,隻要勤勞、肯下力就能過上好日子。感謝政府給了我們(men) 這麽(me) 好的機會(hu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德慶村兩(liang) 委嚴(yan) 格落實20餘(yu) 項惠民政策,分類施策解決(jue) 貧困:針對村裏沒有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采取了納入低保、分配公益崗位等社會(hui) 保障兜底措施;而對於(yu) 普通貧困戶,則通過介紹就業(ye) 、開展技能培訓、幫村集體(ti) 承攬基建工程等方式,助其脫貧。

  德慶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羅桑次仁說:“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德慶村百姓走上致富路的關(guan) 鍵因素,‘勤勞致富、教育為(wei) 大’已經成為(wei) 村民普遍共識,百姓自主脫貧的內(nei) 生動力不斷增強。”

  時光飛逝,昨日的苦難仿佛還在眼前,翻天覆地的變化令朗傑不由感歎:“現在不愁吃不愁穿,我和老伴有醫保,看病幾乎不花錢,孫子上學國家給交學費,這麽(me) 好的日子哪去找。如今,我們(men) 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孫子們(men) 好好學習(xi) ,把教育的‘欠賬’補回來,長大以後能有出息。”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