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多和洛巴的“甜蜜人生”
在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格多(後左)和妻子洛巴及大兒(er) 子紮西尼瑪(前右)、小兒(er) 子普巴多傑在帳篷茶館前合影(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高原四月,春色芳菲,34歲的藏族漢子格多和妻子洛巴吃過早飯,來到自家開的帳篷甜茶館,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格多的老家在西藏那曲市安多縣色務鄉(xiang) ,一個(ge) 藏北偏遠的牧區。2019年底,政府對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市安多縣、雙湖縣進行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格多一家離開了海拔超過4800米的安多縣色務鄉(xiang) ,來到了千裏之外的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山南市貢嘎縣崗堆鎮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
格多腦子活、手腳勤快,是個(ge) 能人。過去受地域發展限製,格多一家以放牧為(wei) 生,還開了一家小商店,卻始終富不起來。到新家園後,安置點周邊市場、醫院、學校等一應俱全,交通便利。格多和妻子洛巴商量後,在安置點開了一家帳篷甜茶館。
格多說,甜茶館裏的生活,簡單而自在,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在一起。
如今,安置點的群眾(zhong) 都喜歡來到茶館小聚,格多一家的帳篷茶館生意不錯,再加上政策性補貼收入,格多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勞動是脫貧致富的訣竅。在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和格多一家一樣,從(cong) 那曲市安多縣、雙湖縣搬遷下來的4000餘(yu) 名群眾(zhong) 完成了人生的遷徙,開啟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格多(右)和妻子洛巴在展示自家打的酥油茶(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在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格多一家人走在去帳篷甜茶館的路上(4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在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格多(左)教孩子食用糌粑(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在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洛巴在自家開的帳篷甜茶館裏忙碌(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在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格多(左)在自家開的帳篷甜茶館裏為(wei) 客人端上藏麵(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在森布日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安置點,格多的大兒(er) 子紮西尼瑪和小兒(er) 子普巴多傑(右)在帳篷甜茶館前玩耍(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雅魯藏布江畔小康村見聞:從搬遷者到致富者
桃花怒放,柳樹新翠,春日的雅魯藏布江河穀生機盎然。[詳細] -
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破解人與自然共生難題
20世紀70年代,為了緩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趕著牛羊,從西藏那曲市申紮縣向北遷徙300多公裏,來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無人區繁衍生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遷徙,建設了我國海拔最高的縣雙湖縣。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