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建農牧業合作社促脫貧
8月初,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麥地卡鄉(xiang) ,行走戶外仍然要裹上棉衣。這裏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屬於(yu) 高寒牧區,其中最高處的凱熱村牧場海拔5280米。
穿著一襲絳色藏袍,戴著一頂寬簷氈帽,凱熱村藏族漢子倉(cang) 巴意氣風發。村裏合作社分紅,加上自己做小本生意、打零工以及政府發放的草原生態補助獎勵等收入,去年倉(cang) 巴家的總收入近10萬(wan) 元。不久前,他在鎮裏買(mai) 了房。“這裏海拔低一些,孩子上學也方便。”倉(cang) 巴笑著說,“收入高了,生活質量也要提高。”
然而,在2015年之前,倉(cang) 巴一家的年人均收入還隻有2000多元,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變化來自於(yu) 麥地卡鄉(xiang) 實行的“一村一合”促脫貧政策。2015年,巴桑次仁擔任麥地卡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那時,全鄉(xiang) 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80戶1900人,全鄉(xiang) 貧困人口占比高達37%。牧民以零散放牧為(wei) 主,收入微薄。
為(wei) 了集約經營,發展產(chan) 業(ye) ,巴桑次仁一麵鼓勵支持各村建立經濟合作組織,一麵在鄉(xiang) 裏舉(ju) 辦勞務培訓班、駕駛培訓班等,為(wei) 牧民開展技能培訓。幾年下來,全鄉(xiang) 每個(ge) 村都成立了牧場合作社,還陸續成立了牛糞加工廠、家政服務中心、油氣站等20個(ge) 經濟合作組織。
2017年,凱熱牧場合作社成立,倉(cang) 巴將家裏的18頭犛牛全部入股,妻子也進入合作社工作。兩(liang) 年下來,倉(cang) 巴家不僅(jin) 從(cong) 牧場得到1.28萬(wan) 元分紅收入,還分到一頭小母牛。由於(yu) 不用自己放牧,倉(cang) 巴可以抽出時間外出打工了。這兩(liang) 年,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幾番。如今,跟倉(cang) 巴一樣,麥地卡鄉(xiang) 的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
近年來,作為(wei) 西藏脫貧攻堅的三大主戰場之一,那曲市針對海拔高、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等問題,立足牧業(ye) 資源優(you) 勢,在鄉(xiang) (鎮)、村(居)推行“一鄉(xiang) 一社”“一村一合”,建立鄉(xiang) 、村兩(liang) 級不同規模的合作社,從(cong) 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麵給予支持,農(nong) 牧民以自家的草場、牲畜、勞力等入股,實現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東(dong) ”;在縣(區)組建牧業(ye) 開發公司,在全市打造龍頭企業(ye) ,統籌鄉(xiang) 鎮、村級牧業(ye) 合作組織,組建“龍頭企業(ye) +縣牧業(ye) 公司+合作社組織+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製,形成從(cong) 市到縣到鄉(xiang) 到村到戶的牧業(ye) 開發格局,提升扶貧成效。
位於(yu) 那曲市色尼區的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畜牧業(ye) 龍頭企業(ye) 。記者來到海拔4500米的嘎爾德高原有機畜牧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時,附近達薩鄉(xiang) 6村牧場合作社的負責人嘎達正開著麵包車往這裏送犛牛奶。經過基地品奶師紮巴羅布檢測,嘎達送來的130多斤犛牛奶品質合格,全部驗收通過。
“以前牧場沒有整合,大家都是零散經營,自己產(chan) 出的牛奶儲(chu) 存、銷售都不方便。”嘎達說,如今,基地給牧民們(men) 都發放了保溫不鏽鋼桶,運輸方便,銷路不愁,牧民的生產(chan) 積極性大大提高。
走進嘎爾德基地的生產(chan) 車間,酸奶、酥油、奶渣……各種奶製品琳琅滿目。基地負責人明加塔介紹,嘎爾德基地自2018年1月運營以來,已吸納76個(ge) 貧困村的812戶貧困人口向基地供奶、銷售肥料、草地流轉及在基地就業(ye) ,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帶來收益751.23萬(wan) 元。
“通過幾年的持續推進,那曲市農(nong) 牧業(ye) 合作社達1540家,輻射帶動農(nong) 牧民7.35萬(wan) 戶32.29萬(wan) 人;組建‘一鄉(xiang) 一社’115家、‘一村一合’860個(ge) ,輻射帶動農(nong) 牧民5.37萬(wan) 戶24.4萬(wan) 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覆蓋受益。”那曲市委書(shu) 記敖劉全說,2019年,‘一村一合’經營總收入達到3.66億(yi) 元,分紅1.99億(yi) 元,帶動1.91萬(wan) 人次農(nong) 牧民就近就地就業(ye) ,8.27萬(wan) 人次通過薪金、分紅等增收1.21億(yi) 元,人均增收1467元。
迎難而上,主動作為(wei) (記者手記)
那曲海拔高、自然條件惡劣,在這樣的高寒氣候區,脫貧攻堅任務之重、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這裏的幹部群眾(zhong) 沒有等、靠、要。就拿麥地卡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巴桑次仁來說,麵對占全鄉(xiang) 37%的貧困人口,他沒有氣餒,迎難而上、擔當作為(wei) 。通過調研,他帶領群眾(zhong) 依托當地資源,建立牛糞加工廠,利用熱壓縮技術將牛糞加工成了熱能高、燃點低、燃燒時間長的新型顆粒燃料,並申請了專(zhuan) 利。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起來,成了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此外,他還帶動群眾(zhong) 成立家政服務中心、純淨水加工廠等,讓每個(ge) 村子都有了自己的集體(ti) 產(chan) 業(ye) 。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寧願苦幹也不苦熬”,這是當地扶貧幹部的口號,也是實現脫貧的必由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那曲: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任務和配套設施掃尾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搬遷群眾基本入住。[詳細]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西藏:做強特色產業 帶領百姓致富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精準施策,做強當地特色產業,帶領西藏人民興藏奔小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