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高原喜見“壽光綠”——“世界屋脊”上的蔬菜發展奇跡

發布時間:2020-09-29 14:01:00來源: 新華網

  “那時很多菜村民不認識,當成是喂牲畜的草。西紅柿由青變紅,村民嚇了一跳,跑來問我該怎麽(me) 辦……”提起20年前的趣事,老張哈哈大笑。

  老張叫張際明,在西藏教種菜已20年,見證了西藏蔬菜產(chan) 業(ye) 的飛速發展。

(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1)高原喜見“壽光綠”——“世界屋脊”上的蔬菜發展奇跡

  白朗縣蔬菜技術培訓中心負責人張際明在日喀則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示範園區育苗大棚內(nei) 看護菜苗(8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蔬菜,曾長期是西藏的稀罕物。在舊西藏,隻有上層貴族少數人才有條件吃。當時,僅(jin) 拉薩、日喀則等地的個(ge) 別城鎮零星栽培蘿卜、土豆等寥寥幾個(ge) 品種。

  即使是20多年前,蔬菜在西藏仍嚴(yan) 重匱乏,主要靠外運,很多人從(cong) 內(nei) 地休假回來都會(hui) 帶蔬菜,拎著蔬菜上飛機是當時進藏航班的一景。那時的西藏,有“菜比肉貴”的說法。

  1998年,對口支援日喀則市白朗縣的山東(dong) 省濟南市援藏幹部提出,引入山東(dong) 蔬菜產(chan) 業(ye) 的先進技術,在白朗縣探索發展高原蔬菜產(chan) 業(ye) 。

(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2)高原喜見“壽光綠”——“世界屋脊”上的蔬菜發展奇跡

  8月2日拍攝的白朗縣日喀則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博覽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兩(liang) 年後,張際明等一批蔬菜技術員來到西藏。

  “頭暈,不願動,飯也吃不下……”嚴(yan) 重的高原反應給老張當頭一棒。更難的還在後頭。

  “剛開始沒有電,語言也不通,特別是老百姓對種菜不認可。”老張甚至一度想回家,但不服輸的他決(jue) 定留下,他們(men) 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走,手把手教村民育苗、定植……

  “賠了算我的,賣了錢是你們(men) 的。”老張回憶,“連怎麽(me) 擺攤賣菜,怎麽(me) 稱菜看準星,都需要現教。”

  就這樣,老張在當地的徒弟越來越多,白朗蔬菜種植越來越成規模。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白朗縣現已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生產(chan) 示範區,正在打造萬(wan) 畝(mu) 果蔬產(chan) 業(ye) 園。

(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3)高原喜見“壽光綠”——“世界屋脊”上的蔬菜發展奇跡

  家住江孜的藏族遊客片多在白朗縣日喀則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博覽園內(nei) 參觀(8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如今,不僅(jin) 白朗,更偏遠的阿裏、那曲等地的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也欣欣向榮。一些邊防哨所都建了日光溫室,戰士們(men) 吃上了水靈靈的蔬菜。

  2019年,西藏蔬菜種植麵積已達39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97萬(wan) 噸,夏秋主要城鎮蔬菜自給率已達85%以上,冬春自給率也有65%左右。

  上個(ge) 月,記者來到日喀則市科技路農(nong) 貿市場,內(nei) 地能看到的蔬菜,這裏幾乎都有看到,蘿卜每斤2元,西葫蘆每斤1.5元,圓白菜每斤1元……普通百姓都能吃上物美價(jia) 廉的新鮮蔬菜。

  “以前村民連內(nei) 地最常見的黃瓜、西紅柿都沒見過,更別說吃。現在大家越來越習(xi) 慣吃蔬菜,吃法也多了。”白朗縣彭倉(cang) 村73歲的老支書(shu) 邊巴頓珠說。當地第一個(ge) 蔬菜大棚就誕生在他們(men) 村,老支書(shu) 當年師從(cong) 張際明帶頭種菜致富,把落後村變成了先進村。

  蔬菜品種豐(feng) 富後,占據西藏百姓餐桌“主打”位置的,不再隻是牛羊肉和糌粑。數據顯示,西藏人均預期壽命從(cong) 過去的35.5歲提高到如今的70.6歲,普遍認為(wei) ,除了醫療條件改善、社保體(ti) 係完善外,常吃蔬菜及飲食結構的改善功不可沒。

  邊巴頓珠介紹:“現在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有40多人,其中一位超過90歲。”

(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4)高原喜見“壽光綠”——“世界屋脊”上的蔬菜發展奇跡

  中農(nong) 聖域農(nong) 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孟德利在溫室大棚內(nei) 介紹其研究的適合高寒地區的新技術(8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蔬菜產(chan) 業(ye) 也是西藏脫貧的重要抓手。僅(jin) 白朗縣,就有4000多人靠果蔬增收實現脫貧。白朗,正成為(wei) 高原果蔬設施栽培的創新基地和技術輸出基地。

  節能溫室、計算機控製、密植矮化技術……來自山東(dong) 的中農(nong) 聖域農(nong) 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孟德利帶著記者逐個(ge) 參觀溫室,興(xing) 奮地介紹其獨家研究、適合高寒地區的新技術。

  “這裏沒有工業(ye) ,純淨的空氣、土壤、水是難得的好資源,高寒、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在科技的彌補下可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孟德利順手摘下一個(ge) 頂花帶刺的黃瓜,“你嚐嚐,我們(men) 溫室裏果蔬的幹物質含量高,味道很好。”

  “我們(men) 想讓國內(nei) 外的人,都有機會(hui) 吃到雪域高原高品質的果蔬。”孟德利雄心勃勃。(謝銳佳、張京品、邱麗(li) 芳 參與(yu) 記者:張惠慧、黃河、王炳坤)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