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腳下瓜果香——西藏白朗縣提檔升級蔬菜產業助力脫貧增收見聞
一座座平頂的、拱頂的白色大棚,整齊排列於(yu) 大山環抱的河穀地帶;走進大棚,無土栽培的苦苣、茼蒿青翠繁茂,傳(chuan) 統種植的黃瓜、茄子、辣椒掛滿枝頭……
“你看這棚苦瓜,從(cong) 7月9號摘果至今,已經產(chan) 出5萬(wan) 多斤,預計整茬下來不低於(yu) 7萬(wan) 斤,都快趕上內(nei) 地的產(chan) 量了。”來自山東(dong) 壽光的孫文慶興(xing) 奮地說。
孫文慶是西藏珠峰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員。
這家大型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位於(yu) 珠峰腳下有著雪域高原“果蔬之鄉(xiang) ”美譽的日喀則市白朗縣。
2017年起,公司整合資金、流轉土地1087畝(mu) 建起119座大棚。公司董事長巴桑頓珠幾番邀請,才從(cong) 山東(dong) 挖來孫文慶在內(nei) 的10人技術團隊。
“都說現代農(nong) 業(ye) 未來看好,我第一次涉足,能做到保本微利已經很不容易了。”在白朗土生土長的巴桑頓珠說。三年前,這位做過工程、辦過廣告公司、開發過房地產(chan) 的企業(ye) 家,在政府鼓勵下投身蔬菜產(chan) 業(ye) ,助力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作為(wei) “世界屋脊”上規模最大的蔬菜產(chan) 區,珠峰農(nong) 業(ye) 等龍頭企業(ye) 進駐,承載著白朗縣蔬菜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的希望。
早在1998年,在山東(dong) 濟南援藏幹部的幫助下,白朗縣就開始建大棚、種蔬菜。白朗縣委書(shu) 記陳昊介紹,到2015年,白朗蔬菜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但產(chan) 業(ye) 小、散、弱,市場競爭(zheng) 力不強的弊端依然存在。
如何做好產(chan) 業(ye) 扶貧?白朗縣決(jue) 定將招商引資和培育本土企業(ye) 並舉(ju) 。和珠峰農(nong) 業(ye) 一樣,山東(dong) 壽光蔬菜產(chan) 業(ye) 控股集團、上海孫橋溢佳公司、湖南華綠公司等企業(ye) 紛紛落戶。
投身果蔬種植,巴桑頓珠意識到:隻有精耕細作、嚴(yan) 格管理,才能讓現代農(nong) 業(ye) 逐漸脫離政府部門的扶持,實現獨立存活和可持續發展。
來自周邊村落的村民米瑪片多,是珠峰農(nong) 業(ye) 蔬菜園區B區1-3號棚的棚主。在這個(ge) 5畝(mu) 的苦瓜棚內(nei) ,米瑪片多負責日常看護和田間管理,農(nong) 忙時還會(hui) 請村裏的農(nong) 戶前來幫忙,每人每天工資在140元上下。
“公司給我定了指標,這個(ge) 大棚每茬苦瓜產(chan) 量如果高於(yu) 5萬(wan) 斤,多出部分的收入,公司拿小頭,大棚管理團隊拿大頭。”米瑪片多說,現在每個(ge) 棚主都幹勁十足,對工人的管理也嚴(yan) 格起來,農(nong) 戶們(men) 上班時間喝青稞酒、打牌的習(xi) 慣完全沒有了。
珠峰農(nong) 業(ye) 的蔬菜園區建成以來,目前已支付土地流轉費用近2000萬(wan) 元,為(wei) 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500多萬(wan) 元,並吸納近200名農(nong) 牧民就業(ye) 。
而放眼白朗縣,在龍頭企業(ye) 帶動下,蔬菜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全縣7000多戶農(nong) 牧民,有3200餘(yu) 戶直接參與(yu) 果蔬種植,2019年戶均增收1萬(wan) 元以上。
蔬菜園區內(nei) ,每名山東(dong) 技術員身後都跟著一名藏族大學生和一名種植員。來自白朗縣查吾衝(chong) 村的旺久今年44歲,一直尊敬地稱呼孫文慶為(wei) “格拉”(藏語意為(wei) “老師”)。在孫文慶的幫助下,旺久學會(hui) 了育苗、移栽等技術。“公司鼓勵大學生和種植員掌握更多技能,三年後就能擔負起獨立經營、管理企業(ye) 的任務。”孫文慶說。
巴桑頓珠正在謀劃更大布局。
在巴桑頓珠看來,雪域高原空氣、土壤都很純淨,病蟲害較少,蔬菜品質更好,但內(nei) 地蔬菜的品相好、價(jia) 格低,對本地菜衝(chong) 擊很大。為(wei) 此他推動園區的多個(ge) 品種做有機蔬菜認證,“好東(dong) 西就應該賣出好價(jia) 錢。”他說。
眼下,珠峰農(nong) 業(ye) 還在籌劃“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的合作模式。通過為(wei) 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培訓、發放種苗,采取統一品牌、統一收購、統一價(jia) 格的方式,巴桑頓珠希望將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的規模不斷做大,最終目標是將白朗蔬菜打入內(nei) 地市場。
從(cong) 20年前種植業(ye) 蹣跚起步,到今天向精細化管理和市場開拓轉型,白朗蔬菜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產(chan) 業(ye) 革命。
陳昊說,產(chan) 業(ye) 發展是脫貧增收的根基。“我們(men) 努力邁過規模化、產(chan) 業(ye) 化、品牌化經營的門檻,相信白朗的蔬菜將會(hui) 更翠更綠,瓜果也將更香更甜,讓農(nong) 戶品味到更加穩固的小康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白朗縣的科技種菜致富路
一大早,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紮鄉科技特派員、彭倉村村民普瓊就來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細查看大棚溫度、濕度,觀察果蔬長勢。[詳細] -
西藏果蔬之鄉“成長記”
初秋的雪域高原,和風順暢,陽光充足,山穀田間彌漫著青稞的芳香。[詳細] -
西藏白朗:發展枸杞產業促進村民增收
西藏白朗縣嘎東鎮嘎東村近年來通過引進農業科技公司,發展枸杞種植產業。當地通過土地流轉、機械租賃、種植技術培訓、產業分紅等方式,帶動當地村民參與其中,助力村民就業,拓寬增收渠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