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0.6歲
普惠!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超87%
增收!13726家合作社助53萬(wan) 多農(nong) 牧民脫貧致富
……
西藏,一度被認為(wei) 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如今,百姓的“健康夢”“教育夢”“增收夢”“就業(ye) 夢”已照進現實
透過這組海報裏的民生數字,讓我們(men) 一起感受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
200萬(wan) +
曾經家住西藏雙湖縣的牧民次仁卓嘎,如今搬到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的高海拔移民新村,喝上了潔淨的自來水。次仁卓嘎說:
“以前我家用的是溝渠裏的河水,最早是背水,後來靠三輪車馱水,冬天還要鑿冰取水。”
西藏自治區水利廳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西藏累計改造提升農(nong) 村飲水安全工程17581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得到解決(jue) 。200多萬(wan) 名農(nong) 牧民喝上了幹淨水。
13726
西藏昌都市邊壩縣草卡鎮村民紮西卓嘎說:
“現在合作社與(yu) 技能培訓學校合作,不但教我們(men) 農(nong) 牧民學習(xi) 生產(chan) 技術,還解決(jue) 銷路問題,我們(men) 家一共5個(ge) 溫室大棚,每個(ge) 大棚年收益有1萬(wan) 多元。”
截至2019年底,西藏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已達13726家,同比增長58.8%,加入合作社家庭164749戶、537159人,合作社社外輻射帶動77632戶、213830人。
60萬(wan) +
搬遷到日喀則市拉孜縣拉孜鎮新村的村民卓拉,經過技能培訓找到了一份編製氆氌的工作,一年有5000多元收入。她說:
“農(nong) 忙時回村種青稞,閑時還能在家編氆氌,再加上政府的幫扶,現在家裏一年收入超過1.6萬(wan) 元。生活比過去更快樂(le) 充實。”
截至2020年12月,西藏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60.4萬(wan) 人,實現勞務收入45.4億(yi) 元。西藏不少青壯年農(nong) 牧民放下犁耙牧鞭,走進城鎮,變身產(chan) 業(ye) 工人和服務人員。
超50%
西藏藏醫藥大學研究生處培養(yang) 辦主任明吉措姆本科和碩士階段都在西藏就讀。她說:
“我工作以來,見證了許多藏族女學生考上研究生,在各行各業(ye) 貢獻自己的力量。在舊西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西藏自治區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中女性在校生比例均超過50%。高學曆女性和高級女知識分子越來越多,全區享受國務院、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的女性占比分別達12.74%和17.78%,女性學術帶頭人占比27.45%。
70.6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頂嘎村老人巴珠曾當過農(nong) 奴,2020年,他100歲了。他說:
“現在有病了能及時治療,醫藥費也可以報銷。”“我很慶幸活過了舊西藏的黑暗歲月。”
截至2019年,西藏的人均期望壽命由和平解放初期(即1951年)的35.5歲提高到了70.6歲。2012年至2019年,西藏人均期望壽命提高了2.4歲。
2199
拉薩市崗旋幼兒(er) 園園長洛桑巴典說:
“10年間,西藏學前教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0年前全區一共隻有不到200所公辦幼兒(er) 園,現在有2000多所。”
截至2020年底,西藏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7.03%,比2011年提高了52.03個(ge) 百分點。
17.96%
21歲的格桑美宗是西藏民族大學的學生,準備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那曲市安多縣從(cong) 教。她說:
家鄉(xiang) 現在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去年村小學建起了新的教學樓,多媒體(ti) 教室、浴室等設施配備齊全。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019年在西藏投入達283.76億(yi) 元,比2010年翻了兩(liang) 番,10年來已累計投入1656.89億(yi) 元,年均增幅17.96%。
超80%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德慶村,曾是遠近聞名的“乞丐村”。2017年,德慶村人均純收入達1.2萬(wan) 餘(yu) 元。64歲的村民朗傑說:
“現在不愁吃不愁穿,我和老伴有醫保,看病幾乎不花錢,孫子上學國家給交學費,這麽(me) 好的日子哪去找。”
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西藏本級財政支出中用於(yu) 民生重點領域支出1776億(yi) 元,占比達80.4%;“十三五”以來,民生重點領域支出年均增速超過10%。
近10萬(wan)
位於(yu) 拉薩市蔡公堂街道的白定村2020年組建了文藝演出隊。白定村第一書(shu) 記次仁維色說:
“演出隊組建後,節目表演質量不斷提升,其中一些民族團結和脫貧攻堅主題的演出,受到群眾(zhong) 歡迎。”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西藏建成5492支行政村文藝演出隊,實現了全區所有行政村文藝演出隊全覆蓋,加上76個(ge) 縣(區)藝術團,文藝演出人員總數近10萬(wan) 人。
策劃:趙承、沈虹冰
統籌:崔潁、翟永冠、張宸、王敏
文字記者:田金文、格桑邊覺、格桑朗傑、陳尚才、白少波、金一清、王澤昊、李鍵
攝影記者:普布紮西、晉美多吉、覺果、索良羅布
海報製作:旦增努布
視覺/編輯:金地、金小茜、王乃水
新華社國內(nei) 部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