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的雪域高原,氣溫驟降,寒氣逼人,但在拉林鐵路建設工地上卻呈現出一派火熱景象:機器轟鳴,車輛穿梭,工人們(men) 正在為(wei) 建成通車緊張忙碌著。
作為(wei) 全區重點項目之一的拉林鐵路建成通車後,將進一步優(you) 化和改善西藏自治區交通路網布局,為(wei) 帶動沿線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十三五”以來,一批體(ti) 量巨大、實力雄厚的產(chan) 業(ye) 項目紛紛落戶雪域高原,形成了一股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產(chan) 業(ye) 引領——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產(chan) 業(ye) 項目是西藏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西藏自治區聚焦“特色、集聚、整合、開放”的發展路徑,加快優(you) 化資源要素配置和產(chan) 業(ye) 空間布局,將高原生物產(chan) 業(ye) 、旅遊文化產(chan) 業(ye) 、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綠色工業(ye) 、現代服務業(ye) 、高新數字產(chan) 業(ye) 、邊貿物流業(ye) “七大產(chan) 業(ye) ” 列為(wei) 重點發展產(chan) 業(ye) ,為(wei) 西藏自治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鋪就了一條具有西藏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旅遊文化產(chan) 業(ye) 是西藏自治區因地製宜重點發展的“七大產(chan) 業(ye) ”之一。“十三五”期間,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發展旅遊文化產(chan) 業(ye) ,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培育旅遊文化市場,積極打造多層次文化旅遊產(chan) 品,推進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自治區人大列席人員、自治區旅發廳黨(dang) 組書(shu) 記黃永清告訴記者:“《文成公主》大型史詩實景劇演出7年以來,不僅(jin) 為(wei) 西藏自治區文化事業(ye) 的繁榮發展和文旅產(chan) 業(ye) 的提檔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有力促進了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實現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相統一。”
文旅產(chan) 業(ye) 不僅(jin) 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經濟新的增長點,文旅融合也為(wei) 群眾(zhong) 致富提供了契機。64歲的村民索朗次仁已在劇場工作7年,他和自家的130隻羊會(hui) 出現在劇中,他6個(ge) 月的演出就可以收入7萬(wan) 多元。在西藏自治區,“文化搭台、旅遊唱戲”已成普遍,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成為(wei) 西藏經濟發展新的引擎。
民生改善——
共享高質量幸福新生活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資金用到基層、用到民生領域,交出了一份讓群眾(zhong) 滿意的民生答卷:西藏自治區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全區62.8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ge) 縣(區)全部摘帽;紮實開展穩就業(ye) 工作,越來越多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通過務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教育事業(ye) 取得新成就,“5個(ge) 100%”目標全麵完成,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如期完成,新建學校(幼兒(er) 園)1340所,“互聯網+教育”實現中小學校全覆蓋。
“過去村裏是人畜共飲,現在全村123戶都住上了新房、523人都喝上了安全飲用水。”日喀則市薩嘎縣昌果鄉(xiang) 亞(ya) 卡亞(ya)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貢嘎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激動地說,“現在,我們(men) 村擁有多種產(chan) 業(ye) ,並且規模還在不斷壯大,我堅信我們(men) 的日子一定會(hui) 越過越好。”隨著貧困的消除,西藏農(nong) 牧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了。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住有所居,承載著老百姓最樸實的期待與(yu) 夢想。“十三五”時期,西藏自治區實施各類城鎮保障性住房23萬(wan) 套,完成棚戶區改造及設施配套13萬(wan) 套。城市建成區綠地麵積大幅增加,綠地率達35.3%。建成79座供水廠,城市供水普及率提高9.8個(ge) 百分點,城市管網全麵建成。城鎮化率從(cong) 27%增加到32%。目前,以拉薩為(wei) 中心、地區城市為(wei) 節點、縣城為(wei) 基礎、具有西藏特點的新型城鎮化在青藏高原穩步推進。
生態優(you) 先——
提亮高質量發展新成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三五”以來,西藏自治區堅持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全區上下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碧水藍天主色調,生態、生產(chan) 、生活“三生共融”理念有效落實,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比較優(you) 勢日益突出,實現了經濟發展與(yu) 環境保護的雙贏。
西藏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完成74個(ge) 縣(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麵積達53.9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區國土麵積的45%;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建設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ge) 。
無論是在首府拉薩,還是在阿裏地區,即使發展願望再迫切,都會(hui) 嚴(yan) 把項目建設環保準入關(guan) 、資源消耗關(guan) 、產(chan) 業(ye) 政策關(guan) ,嚴(yan) 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jia) 製度。
自治區人大列席人員,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副廳長胡為(wei) 民說:“一切開發建設項目優(you) 先考慮生態環境承載力,對不符合環境保護法和產(chan) 業(ye) 政策的項目,堅決(jue) 不予審批。近5年,任何‘三高’項目都未引入西藏自治區,從(cong) 源頭上遏製了環境汙染與(yu) 生態破壞。”
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努力和大量行之有效的環保舉(ju) 措,使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如今,雪域高原350萬(wan) 各族兒(er) 女在黨(dang) 中央的親(qin) 切關(guan) 懷下,告別了貧困,過上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好的幸福生活。雪域高原正以奔跑的姿態,書(shu) 寫(xie) 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貢獻著西藏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