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原的冷冽之感,冬日西藏林芝察隅河上遊峽穀間惠風和暢,兩(liang) 側(ce) 的鬆林青翠、雪山高聳入雲(yun) 。藏族、珞巴族、漢族等10個(ge) 民族和僜人和諧聚居於(yu) 周邊的村落,怡然自樂(le) 。
圖為(wei) 1月28日,察隅縣上察隅鎮榮玉村一隅。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林芝市察隅縣位於(yu) 中國西南邊陲,南麵是緬甸及印度。“這裏海拔低,是西藏為(wei) 數不多可以種植水稻的地區,而且林下資源豐(feng) 富,盛產(chan) 野生木耳、羊肚菌和天麻等。”1月28日,上察隅鎮榮玉村村民阿迪對中新社記者介紹。
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一部門主管劉慶說,他最早於(yu) 2011年代表公司到察隅對榮玉村進行幫扶。他發現,由於(yu) 地理、交通、信息等原因,這裏豐(feng) 富的物產(chan) 難以“走出大山”為(wei) 村民們(men) 帶來現金收入,那時,大部分村民過得並不富足。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村民們(men) 當時還在使用牛耕田,生產(chan) 方式相對落後。”劉慶說,駐村工作隊根據實際,製定了針對性幫扶計劃,同時為(wei) 村裏築路,提供適合山區使用的微耕機設備等,提高當地的生產(chan) 效率。
近年來,西藏官方也逐漸提高察隅、墨脫、錯那等邊境縣民眾(zhong) 的補貼,政策性收入成為(wei) 當地人生活兜底和擺脫貧困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係列幫扶、補助以及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勞務輸出等舉(ju) 措,使得西藏察隅等邊境地區民眾(zhong) 日漸富裕。
圖為(wei) 1月28日,察隅縣上察隅鎮榮玉村阿迪(右一)一家在新居前合影。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在走訪時,記者還發現一個(ge) 有趣的現象:在察隅縣上察隅、下察隅兩(liang) 鎮,因當地氣候適宜,當地農(nong) 民家的院落中均種有觀賞性盆栽,且以蘭(lan) 花居多。在中國,蘭(lan) 花代表質樸文靜,通常以“蘭(lan) 章”比喻詩文之美。
幹淨寬敞的院落、造型別致的盆栽以及藏文書(shu) 法字帖等,相較於(yu) 普通農(nong) 村,察隅民眾(zhong) 擁有崇文之風。村民阿迪家有3個(ge) 孩子,其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均接受過高等教育。在榮玉村數公裏外的西巴村、鬆林村等村落,大學生比例也比較高。
“我們(men) 村有50多戶家庭,目前在讀大學生有18人,加上已經畢業(ye) 、工作的大學生有21人,合計39人,幾乎戶戶都有大學生。”鬆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知列說,村裏已連續多年沒有輟學情況。
他認為(wei) ,年輕一代的察隅人接受高等教育,既可有效阻斷貧困向下一代傳(chuan) 遞,也有利於(yu) 地區的長遠發展。
圖為(wei) 1月28日,航拍察隅縣上察隅鎮西巴村。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23歲的衛央是一位僜人,2020年大學畢業(ye) 後回到察隅,在僜人聚居的西巴村擔任科技特派員。她說,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向村民們(men) 進行科普教育,為(wei) 村子的建設出謀劃策。
衛央不是村裏的第一位大學生,卻是第一位主動回到村裏工作的。衛央說,“我的工作時間不長,但能用綿薄之力幫助家鄉(xiang) 發展、村民生活富足,我覺得自己的選擇沒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