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晨霧重,暉暉冬日微。當清晨第一束陽光打在拉魯濕地水麵上,斑頭雁、赤麻鴨等鳥兒(er) 便從(cong) 夢鄉(xiang) 中醒來。鳥鳴聲此起彼伏,形成一曲美妙的合奏曲,讓平靜了一夜的拉魯濕地,再一次陷入到熱鬧之中,儼(yan) 然成了鳥的天堂。
2月2日是第25個(ge) 世界濕地日,今年的濕地日主題是“濕地與(yu) 水同命運、互相依”。位於(yu) 拉薩市西北角的拉魯濕地,是世界海拔最高、國內(nei) 麵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在調節拉薩高原氣候、補充氧氣、涵養(yang) 水源、蓄水防洪、平衡地下水、吸收二氧化碳等方麵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相關(guan) 部門針對違法侵占濕地、破壞生態等行為(wei) 進行多次整治,加大對濕地的保護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拉魯濕地麵積擴大了,草甸得到恢複,水鳥種群數量增加,居民也切實體(ti) 會(hui) 到了良好生態對宜居生活的重要性。
環境好了,鳥兒(er) 才願意來
天色還未破曉,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楊樂(le) 和同伴已到達拉魯濕地,準備開啟鳥類同步監測工作。這個(ge) 時間,就算穿上厚厚的棉衣,也難抵瑟瑟冷風。但他們(men) 顧不上這些,架三腳架、拿望遠鏡、提筆記錄……分工明確。
“此次調查依托的是青藏高原第二次綜合科學考察任務‘生態係統與(yu) 生態安全’中的‘濕地生態係統與(yu) 水文過程變化’專(zhuan) 題,主要對拉魯濕地的鳥類尤其是水鳥進行調查。”楊樂(le) 說。
調查分3組,采取“分區指數+同步調查”方法,分別從(cong) 東(dong) 、西、南3個(ge) 方向往北進行調查,這樣做可以減少重複計數,提高調查精度,從(cong) 而有效確定整個(ge) 濕地範圍內(nei) 的鳥類情況。
為(wei) 避免打擾到鳥類,調查組先繞濕地外圍走了一圈。
“岩鴿6隻,記下來。”
“那邊……棕頭鷗2隻。”
“看見沒,正前方17隻夜鷺!”
……
就在大家縮著脖子等待時,有鳥兒(er) 撲棱棱從(cong) 蘆葦蕩中飛起,楊樂(le) 讓學生趕緊記錄下來。整個(ge) 過程中,他還教學生如何根據外形、聲音等識別鳥類。
對楊樂(le) 他們(men) 來說,開展鳥類監測調查已是常態化工作,每年繁殖季和越冬季要跑遍“一江三河”流域中鳥類的所有夜宿地和理論分布區。
數鳥是調查的常規動作,有人負責數地麵上的、有人負責數空中的,不放過任何一隻。“鳥類監測工作就是這樣,很枯燥,習(xi) 慣就好了。”楊樂(le) 給人一種隨性又嚴(yan) 謹的感覺。但這份枯燥,他已經堅持了10多年。
楊樂(le) 在拉魯濕地觀測鳥類情況。 李海霞 攝
“西藏的鳥類數量尚有波動,但種類在不斷增加。西藏處於(yu) 世界最重要的候鳥棲息路線——中亞(ya) 遷徙路線上,對於(yu) 整個(ge) 亞(ya) 歐大陸腹地的鳥類保護意義(yi) 重大。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西藏南部溫暖的河穀地帶作為(wei) 鳥類越冬地的作用將更加凸顯。值得強調的是,西藏在近年來不斷加強保護區建設,雅魯藏布江中遊保護區、拉魯濕地保護區都為(wei) 鳥類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生境。摸清拉魯濕地冬季鳥類構成情況,對創造性地開展相關(guan) 科研和保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多年調查看到的變化讓楊樂(le) 感到欣慰。
調查結束,在拉魯濕地共發現鳥類50種3431隻,隸屬9目19科。“特點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水鳥豐(feng) 富、猛禽眾(zhong) 多。”楊樂(le) 介紹,“水鳥共計21種,占鳥類種數的42%,數量3223隻,占總數的93.94%。其中,數量多的鳥類為(wei) 斑頭雁1735隻、赤麻鴨730隻、白骨頂268隻、綠頭鴨170隻、普通秋沙鴨86隻。此外,發現國家Ⅰ級保護鳥類白尾海雕;國家Ⅱ級保護鳥類高山兀鷲、雀鷹、白頭鷂、白尾鷂、黑鳶、大鵟、紅隼、遊隼、喜山鵟等10種。”
“環境好了,鳥兒(er) 才願意來。每年在濕地還可以看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身影。”拉薩市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拉魯濕地管理局)局長拉姆次仁說。
拉魯濕地中的候鳥。 李海霞 攝
拉魯濕地中的候鳥。 李海霞 攝
水源幹淨了,生態才會(hui) 趨於(yu) 良好
濕地可以存儲(chu) 水資源,也可以淨化水質,但這並未意味著可隨意向濕地中排放汙水。為(wei) 保證流入濕地的水源幹淨,近年來,拉魯濕地管理局可沒少下功夫。
午後,記者一行從(cong) 拉薩市區出發,驅車向東(dong) ,來到達孜大橋。站在橋上,可以看到從(cong) 直孔水電站瀉下來的水經此流向遠方。在不遠處,岔成兩(liang) 股力量,分別匯入拉薩河與(yu) 拉薩城區中的“三渠”(南幹渠、中幹渠、北幹渠)。“三渠”在拉薩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jin) 是拉魯濕地的重要水源,還關(guan) 係到拉薩景觀水係流水供應及城市形象。
拉魯濕地水源。 李海霞 攝
自2014年以來,拉魯濕地管理局積極配合拉薩市創模工作的總體(ti) 部署安排,推進“三渠”水係的清潔和保潔工作。如今的“三渠”,清澈見底,經常可以看到水鳥在這裏捕食。“水源幹淨了,濕地生態才會(hui) 不斷趨於(yu) 良好。”拉魯濕地管理局副局長尼瑪多吉說。
進入枯水期,達孜大橋下的水雖不複往日奔騰澎湃景象,但水麵也有近百米寬。波光粼粼的水麵,像一條綠色綢帶,各類水鳥飛舞其上,不知不覺就讓人看迷了。“這些水最終要流到濕地裏去,你看,多清澈啊。”尼瑪多吉感歎。
為(wei) 保證濕地水源充足,工作人員還要到納金電站那邊築堤壩,將水引到三渠中。“這邊地勢北高南低,如果不築壩引水,水流就會(hui) 全部流向南邊,濕地水源就成問題了。”尼瑪多吉介紹。
拉魯濕地東(dong) 北與(yu) 娘熱、奪底兩(liang) 條溝穀匯集成的流沙河相接,所以,另外一部分水源來自於(yu) 此。屬於(yu) 典型的季節性流沙河,夏天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防治工作。
從(cong) 流沙河出來的水在進入拉魯濕地前,要經兩(liang) 道沉沙“考驗”——色拉沉沙池和濕地沉沙池。來自四川的李潤生在色拉沉沙池旁守了5年。“每年這個(ge) 時候就要清理沉下來的泥沙,為(wei) 第二年訊水期留足空間。否則,泥沙占滿池子,就會(hui) 抬高水麵,容易引發水災。”李潤生說。他每天還會(hui) 去檢查附近河道及周邊是否有垃圾,及時清理疏通。
在拉魯濕地管理局工作了10餘(yu) 年,尼瑪多吉平時一有空就會(hui) 到濕地轉轉。“變化太大了。以前渠體(ti) 經常被垃圾堵塞,水源斷斷續續,各類問題層出不窮。經過幾年努力,拉魯濕地又恢複到了記憶中美好的樣子。作為(wei) 其中一份子,我深感榮幸。”對他來說,拉魯濕地已成一種寄托。
他眼裏的變化還源於(yu) 濕地麵積的不斷擴大。“以前這兒(er) 是魚莊、農(nong) 家樂(le)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了拉魯濕地生態係統退化。為(wei) 恢複生態,搬走了這裏的29戶居民,8處魚莊,房屋全部被拆除,占地麵積達386畝(mu) 。”尼瑪多吉指著拉魯濕地東(dong) 北角一處水塘說。誰也無法相信眼前群鳥嬉戲的樂(le) 園,在幾年前還是一片髒亂(luan) 差,嚴(yan) 重缺水的沙化土地。
拉魯濕地東(dong) 北角,這裏原是魚莊、農(nong) 家樂(le) 。 李海霞 攝
擴建後的拉魯濕地是候鳥天堂。 李海霞 攝
現在,拉魯濕地保護麵積達12.2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6.6平方千米,緩衝(chong) 區3.39平方千米,實驗區麵積2.21平方千米。
保護意識提高了,才能打造生態高地
拉魯濕地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濕地,對調節拉薩市幹燥氣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就是拉薩之“肺”。
夏天,這裏是拉薩市民最愛去的地方。沿著木棧道散步,躺青草地上拍照,盡享與(yu) 濕地零距離接觸的美妙——這都源於(yu) 拉魯濕地三期保護工程。自2001年來,相關(guan) 部門先後投入9.1億(yi) 元,建設保護區透視圍欄、防火隔離帶沉沙池、實施流沙河治理。還修建了拉魯濕地監測平台、巡護便、標識牌、擋水土壩。“尤其十八大以來,投入了7.4億(yi) 元,從(cong) 各方麵改善拉魯濕地生態環境。目前正在實施拉魯濕地三期保護工程建設,包括地保護區擴展及核心區搬遷、濕地生態係統恢複工程、保護區防護林綠化、巡護步道、補水係統改造和濕地調查監測係統等。”拉姆次仁說。
到了秋天,幾米高的蘆葦簇擁著整個(ge) 濕地,置身其間,如同置身《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wei) 霜”的美好意境中——這都離不開每一位管護員的認真負責。
進入冬季後,為(wei) 做好防火工作,拉魯濕地實行封閉式管理。巡護員強巴和同伴割去濕地與(yu) 周邊居民區接壤處的幹枯草木,割出了一條防火帶。“冬季很容易引發火災,一天24小時都得打起精神。若遇特殊情況,要進入濕地,需向管理局報備。”強巴說。這時,就會(hui) 聽到他不厭其煩地提醒:“這些草都幹了,千萬(wan) 不要帶火種!不要吸煙!”
冬季,拉魯濕地中的蘆葦。 李海霞 攝
冬季,拉魯濕地中的蘆葦。 李海霞 攝
攝影愛好者老張沒事兒(er) 就扛著相機到拉魯濕地拍攝,在這裏,記錄下了春天第一棵發芽的樹,夏季傍晚從(cong) 水塘躍起的魚兒(er) ,秋天金色的蘆葦蕩和大批前來越冬的候鳥。“每次拍照發朋友圈,很多人看到水草豐(feng) 美的濕地和各種鳥類,懷疑我是在內(nei) 地拍的。”老張笑著說。年複一年,他用鏡頭見證了拉魯濕地的變化。
在拉魯濕地拍鳥。 李海霞 攝
如今,拉魯濕地保護區及周邊地區植被覆蓋率增加,使拉薩市的供氧能力得到提高,使高原缺氧的環境得到改善。“退休後,習(xi) 慣了每天在鳥鳴聲中醒來,傍晚再繞著濕地走一圈,身心都舒暢。”今年61歲的頓珠老人家住拉魯濕地旁。
“我們(men) 的目的就是讓人與(yu) 動物共享生態成果,從(cong) 而自發形成保護意識。但這不僅(jin) 僅(jin) 是管好12.2平方千米的事兒(er) ,接下來,我們(men) 會(hui) 按照生態文明建設作為(wei)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的要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理念,將這裏打造成一片生態高地。”采訪中,拉姆次仁越說越激動。“關(guan) 於(yu) 打造這片生態高地,我腦海中已有無數種想法。”頓了頓她又說,“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兒(er) ,急不得,要一件一件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