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寒假期間昌都市洛隆縣馬利鎮瓦河村的“足球小子”合影。(圖片由南加巴鄧提供)
藏東(dong) 高原的冬天,空氣稀薄、寒風呼嘯。一群衣著不一的孩子,在一片沙土空地上,沒有球門、球網,在隻是用白線代替的簡陋足球場上,奮力追逐著一隻已經舊得看不出本來模樣的球。他們(men) 中的大部分人,沒有一雙像樣的球鞋,然而這些,都未能阻止這些熱愛足球的孩子們(men) 在這片土地上奔跑的腳步。
在這裏,有一位名叫南加巴鄧的“95後”小學教師,2020年畢業(ye) 於(yu) 西藏民族大學體(ti) 育教育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他決(jue) 定返回老家昌都市洛隆縣,當上了馬利鎮第二小學的老師,除了教孩子們(men) 藏語和體(ti) 育,他還要同時負責德育工作。南加巴鄧告訴記者,他大學學的就是足球專(zhuan) 業(ye) ,足球成了相伴他多年的夥(huo) 伴。“我發現鄉(xiang) 裏喜歡踢足球的孩子不在少數,從(cong) 小學到大學的孩子都有,我經常在村委會(hui) 的小籃球場上看到大孩子帶著小朋友踢球的場景。”
但是,南加巴鄧很快發現,在學校乃至整個(ge) 鎮上,都沒有像樣的足球場地。孩子們(men) 隻能在一些空地上踢著玩,因此他們(men) 看起來並不是像在踢足球,反而更像是追著球滿地跑。如果想要去“真正”的球場踢球,需要乘車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去130多公裏外的縣城。
南加巴鄧告訴記者,村裏的孩子們(men) 如果想要好好踢球,隻能去山腳下的空地——沒有草皮,沒有球場標線,有的隻是裸露的岩石和極易被揚起的沙土。晴天時沙礫伴隨著大風漫天飛揚,陰天時雨雪夾雜著寒氣滿地泥巴。“但是,這已經是我們(men) 這裏能找到的最好的場地了。”
盡管條件簡陋如此,卻絲(si) 毫沒有影響孩子們(men) 踢球的熱情。這也讓南加巴鄧更加心疼這些隻能在荒地上踢球的孩子們(men) 。2019年寒假,南加巴鄧帶領鄉(xiang) 裏的孩子們(men) (還有很多學齡前的小朋友),著手改造這片空地。他們(men) 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把地上的碎石頭和垃圾都清理幹淨,再用新買(mai) 來的白色塗料和量尺給球場畫上球場線,一個(ge) 簡易的球場誕生了。“新場地在群山環抱的穀地裏,海拔3500多米,離村莊很近,鄉(xiang) 裏的孩子如果想來踢球,走幾步路就到了。”南加巴鄧開心地說。
除了開辟足球場地,南加巴鄧還創立了鄉(xiang) 間聯賽——每年都有四次不同的比賽,從(cong) 初高中到大學,每個(ge) 年齡段的的孩子都可以參加。“創立鄉(xiang) 間聯賽的那年,我才上大二。那時的足球場還沒有改造,我們(men) 就用一些小石子放在球場的四個(ge) 角,挨著小石頭對齊的就是球場的邊線。”
一晃三年過去了,聯賽也連續順利地舉(ju) 辦了三年,參賽範圍已經拓展到全鄉(xiang) 8個(ge) 村,8支參賽隊伍,每隊7至9人。情況好的時候,每個(ge) 隊伍會(hui) 有十來號人,偶爾還會(hui) 有女生前來觀賽。
南加巴鄧告訴記者,盡管場地簡陋,但他依然盡全力把比賽布置得有模有樣:從(cong) 報名到入場,從(cong) 比賽到頒獎……一切都是按照正規的賽事操辦的。“有的隊伍沒有集體(ti) 訂購球衣,我就把學校分隊的背心帶來借給球隊,賽後收回洗淨,歸還學校。賽季最後的頒獎,獎牌、獎狀和榮譽證書(shu) 也會(hui) 一樣不落地送到球員手中。”
然而,布置場地和比賽經營所需的開銷,除了各支球隊一起湊的錢,大半都是南加巴鄧一人支付的。這對於(yu) 一個(ge) 剛參加工作的小學老師來說,並不是一個(ge) 小數目。但是南加巴鄧很開心:“我自己拿出的一點小心意,可以帶給大家歡樂(le) 和滿足。我的家人都很理解、也很支持我,我們(men) 都很高興(xing) 。”
在熱愛麵前,所有的困難都值得被挑戰。對於(yu) 南加巴鄧來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有愛心人士(組織)能出資幫忙改建這個(ge) 足球場,他說:“看著孩子們(men) 在飛沙走石的環境裏大口呼吸,我很心疼。村委會(hui) 也非常支持在這裏建起一個(ge) 足球場地,我們(men) 很希望在馬利鎮瓦河行政村江邊閑置土地上創建足球場地,給我們(men) 這些足球愛好運動者以及愛健身的廣大群眾(zhong) 有一個(ge) 長期進行足球的固定場地,因為(wei) 這片兒(er) 場地資源條件很充足,交通也很便捷。希望更多的孩子來到足球場,投入到健身、運動的快樂(le) 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