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高原蔬菜大棚為西藏民眾餐桌“加菜”

發布時間: 2021-02-28 09:06: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拉薩堆龍德慶區東(dong) 嘎農(nong) 副產(chan) 品批發市場是西藏最大的蔬果集散地,每天淩晨,這裏車水馬龍。“現在每天蔬菜進出總量約150噸,其中近半為(wei) 本地大棚種植。”該市場管理員丹增27日向中新社記者說,夏天時,市場的大部分蔬菜均為(wei) 本地產(chan) 。

2月26日,拉薩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商戶王佑軍(jun) 碼放葉類蔬菜,他銷售的蔬菜中大半為(wei) 西藏本地種植。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chinanews.com/'><p  align=

  2月26日,拉薩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商戶王佑軍(jun) 碼放葉類蔬菜,他銷售的蔬菜中大半為(wei) 西藏本地種植。 中新社記者 貢桑拉姆 攝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以往西藏民眾(zhong) 蔬菜攝入缺乏是常態。日喀則白朗縣農(nong) 牧民邊巴頓珠說,上世紀60至90年代,西藏物資並不豐(feng) 富,他們(men) 接觸最多的蔬菜隻有藏蘿卜,一般夏天才能吃到。

  現年46歲的毛甫平是四川成都人,1998年開始在拉薩北郊奪底鄉(xiang) 種菜。“我三叔在上世紀80年代便在拉薩種菜謀生,正是他的推薦,我才來的西藏。”他說,那時自己擁有4棟使用竹竿搭建的溫室大棚,主要種植白菜、蘿卜和豇豆等。

  在高原種菜並不順利,“1999年,拉薩下了場大雪,竹竿大棚的支撐力不夠,4個(ge) 大棚塌了3個(ge) 。”毛甫平說,這對於(yu) 剛立足的他們(men) 而言,損失慘重。

  好在那時新鮮蔬菜在西藏不愁銷路。此後,拉薩城市規模也不斷擴大,2008年,毛甫平將大棚轉移至距城區20多公裏外的城郊。“現在大家種的品種有二三十種:青椒、韭菜、芹菜、胡蘿卜、豌豆、茄子等。”

  除了民眾(zhong) 自發的市場行為(wei) ,西藏官方也鼓勵農(nong) 牧民積極參與(yu) ,擴大溫室大棚種植麵積。同為(wei) 上世紀90年代,西藏白朗縣在中國蔬菜種植強省山東(dong) 省的援助下,開始建溫室大棚,來自山東(dong) 的技術人員指導當地的農(nong) 牧民進行蔬菜、水果種植。

  2021年1月中旬,記者在白朗縣看到,一棟棟擁有自動滴灌、溫控係統,以及無土栽培技術的高效溫室大棚矗立於(yu) 年楚河畔。

  白朗縣官方介紹,目前全縣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參與(yu) 大棚種植,全縣擁有市級以上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11家,家庭農(nong) 場和種植大戶951家,生產(chan) 蔬果100多種,白朗縣所產(chan) 的蔬菜在日喀則市場占比逐年提高。

  23歲的潘多在白朗縣珠峰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擔任小組長,負責幾個(ge) 棚區的育苗、移栽、澆灌等工作。她說,自己是附近的村民,上班比較近。她每天早餐一般吃點糌粑、喝幾杯酥油茶,隨後便到大棚工作,而午餐和晚飯多數和家人一起,“午餐會(hui) 炒兩(liang) 三個(ge) 菜,晚上則吃麵條較多。”

  此前,白朗縣委書(shu) 記陳昊在接受采訪時說,大棚改變了白朗,也改變了農(nong) 牧民們(men) 的生活。他認為(wei) ,農(nong) 牧民們(men) 由以往相對單一的飲食結構轉為(wei) 現在豐(feng) 富的葷素搭配,這樣營養(yang) 更均衡、健康。

  西藏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區蔬菜種植麵積已達38.75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達77.19萬(wan) 噸,夏秋主要城鎮蔬菜自給率達八成以上,冬春自給率六成左右。加上從(cong) 區外調運,西藏民眾(zhong) 餐桌日益豐(feng) 富。

(責編: 常邦麗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