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隆子縣,有幾張響當當的名片,“三人鄉(xiang) ”玉麥、卓嘎央宗姐妹、列麥精神,還有就是隆子河穀綿延幾十公裏的人工沙棘林。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隆子人用將近六十年時間堅持“樹木”告訴人們(men) :如何將沙灘變成綠洲。
圖為(wei) 隆子河,兩(liang) 岸是人工種植的沙棘林,河灘上還能看到泛白的鹽堿地,沙灘已經不複存在(2月27日攝)。新華網 殷小燕 攝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隆子河灘上生長的還主要是一種不知名的草,夏天長出來,秋後風來的時候,會(hui) 被連根拔起,吹落在河灘上。
隆子縣位於(yu) 西藏山南市南部,喜馬拉雅山北坡,縣城海拔3800多米。據說,那時候的隆子河穀,每年會(hui) 有近8個(ge) 月的風沙天氣。尤其是冬春季節,黃沙漫天,常常是站在河這邊,看不到河對岸的村莊。而到了夏季雨水豐(feng) 沛的時候,河穀地帶又常常洪水泛濫。洪水漫過農(nong) 田,導致土壤鹽堿化,又嚴(yan) 重影響糧食種植。“那時候,種子春天播下去,秋天也收不了多少糧。”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隆子縣林業(ye) 和草原局局長紮西桑布說。
1964年,隆子人在原新巴鄉(xiang) 鄉(xiang) 長(現隆子鄉(xiang) 新巴村)朗宗的帶領下,開始在河灘上試種沙棘和銀白楊等植物。一年後,隻有沙棘存活了下來。這種對土質要求不高,抗鹽堿、耐旱、耐寒、成長周期短的植物,從(cong) 此和隆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1966年,飽受風沙肆虐之苦的隆子人痛定思痛,正式開始種沙棘。1974年,國家專(zhuan) 門投入1.5萬(wan) 元下發了30萬(wan) 株種苗,隆子縣開始大麵積推廣種植沙棘。1978年以後,隆子縣的沙棘種植漸成規模,風沙防治初見成效。
圖為(wei) 隆子鎮忙措村附近的沙棘林(2月28日攝)。新華網 殷小燕攝
沒有國家支持的時候自發種,有了國家支持後就跟著生產(chan) 隊種,荒灘種、房前種、屋後種。從(cong) 河灘治理到植樹造林,從(cong) 防風固沙到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從(cong) 最初的一株一株育苗,到現在幾萬(wan) 畝(mu) 沙棘林,隆子人似乎跟那片河灘“杠上了”,在近六十年的時間裏,一直堅持種植沙棘。
為(wei) 了能讓沙棘更好地生長,隆子人還鉚足了勁兒(er) 建水庫、修水渠,一口氣修了阿窩奪水庫和南北兩(liang) 條幹渠。在隆子人的努力下,原本生長在較低海拔的沙棘,甚至在4350米的高度也煥發了生機。
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隆子人在遍布鹽堿沙的河灘上,種出了一片綿延40公裏,占地麵積50.33平方公裏的綠洲。
如今的隆子河穀,早已不見那種會(hui) 被風連根拔起的植物,放眼望去,全是將沙土牢牢盤在腳下的沙棘。
隆子鎮葉巴村的沙棘林,林下種植的是飼草(2月27日攝)。新華網 殷小燕攝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隆子縣幾代人種下的沙棘,帶給後人的不僅(jin) 僅(jin) 是綠蔭,“還有晴空、良田和美景,更有美好生活。”紮西桑布略有所思地說。
如今的隆子,一年的風沙天數明顯減少,即使冬春季節有刮風天氣,也不會(hui) 再出現黃沙漫天的情況。隨著沙棘種植麵積的不斷擴大,河穀鹽堿地逐漸消退,變成更適宜農(nong) 作物生長的良田。沿著河穀延伸的那片綠洲,也成了令隆子人賞心悅目的一道風景線。
此外,沙棘林的經濟效益也逐漸顯現。近年來,與(yu) 沙棘林有關(guan) 的項目不僅(jin) 帶動了當地就業(ye) ,林下草料、沙棘果、沙棘苗等資源的開發,也為(wei) 當地人帶來了不少的收益。據了解,2019年隆子縣林下草料種植收益12萬(wan) 餘(yu) 元,當年,沙棘果收益11萬(wan) 餘(yu) 元,沙棘苗收益近30萬(wan) 元。到了2020年,僅(jin) 沙棘果一項,收益就超過60萬(wan) 元。人們(men) 逐漸擺脫傳(chuan) 統農(nong) 耕的束縛,走上了新的致富道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