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做好生態大文章 高原學子回鄉創業勁頭足

發布時間: 2021-03-04 08:35:00 來源: 人民網

  為(wei) 改變惡劣的生態環境,從(cong) 上世紀60年代開始,西藏山南市隆子縣人以戰天鬥地的精神氣,打響了一場保衛家園、植樹防沙的戰役。最終,經不懈努力,探索出“樹草結合、以草護林、以林固沙”的治理辦法,在隆子河穀築起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生態脆弱的隆子河穀,逐步實現了向良性生態的轉變。得益於(yu) 良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ye) 後選擇回來,投入到建設家鄉(xiang) 的進程中,他們(men) 知道家鄉(xiang) 的發展有無限潛力。

  生態向好 產(chan) 業(ye) 依托有優(you) 勢

  在隆子縣幾天的采訪中,記者發現,氣候環境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走進隆子縣“菜籃子”工程園區,西藍花、小米椒、番茄、豆角、油菜……40多種蔬菜應有盡有,工人們(men) 正忙著采收、裝運,忙得熱火朝天。


工人采收小米椒。李海霞 攝

  “以前,一年到頭都是蘿卜、白菜、土豆這幾樣。要想吃新鮮的,還得買(mai) 從(cong) 外麵調運來的,品種也不多。現在我們(men) 都是直接來園區買(mai) ,選擇多、還便宜。最主要的是這兒(er) 的蔬菜都不打農(nong) 藥,綠色健康。”卓嘎趁周末專(zhuan) 門開車來買(mai) 蔬菜。


新鮮白菜將供應到隆子縣農(nong) 貿市場。李海霞 攝

  目前,該園區年產(chan) 量達200萬(wan) 斤,主要供應縣學校、機關(guan) 食堂等。在園區工作人員塔傑看來,能有這樣的效益,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隆子縣人為(wei) 生態所作的努力。“舉(ju) 個(ge) 最明顯的例子,自從(cong) 那邊的沙棘林起來後,擋住了吹到園區的風,我們(men) 種的蔬菜也不會(hui) 輕易被凍壞了。”塔傑指著不遠處的一片沙棘林告訴記者。

  不僅(jin) 如此,隆子縣的蔬菜產(chan) 業(ye) 、奶牛養(yang) 殖業(ye) 等還實現了循環農(nong) 業(ye) 。園區中廢棄菜葉,運到養(yang) 殖場是奶牛的最好飼料。而養(yang) 殖場產(chan) 生的糞便,可為(wei) 園區提供天然有機肥。同時,養(yang) 殖場排出的廢水經處理後,又可澆灌飼草地,一點都沒浪費。

  管理年輕化 大學生成主力軍(jun)

  采訪時,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大學生走上了管理崗位,他們(men) 平均年齡在25歲。2019年,紮西旺傑從(cong) 大學畢業(ye) 後,選擇回到家鄉(xiang) 。“現在家鄉(xiang) 發展越來越好,我們(men) 回來工作,有更多選擇。出門能看到大片綠色,心情也舒暢。”短短兩(liang) 年,他已經成長為(wei) 一名成熟的技術員,在隆子縣“菜籃子”工程園區作技術指導。


紮西旺傑在蔬菜大棚查看花菜長勢。李海霞 攝

  隆子縣聶雄高標準奶牛養(yang) 殖場副廠長邊巴次仁今年26歲,大學畢業(ye) 後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帶著先進管理理念,短短幾年裏,養(yang) 殖場從(cong) 一個(ge) 小合作社發展成了一家以“公司+基地+農(nong) 戶”為(wei) 模式的成熟企業(ye) 。“這份工作讓我有成就感。”邊巴次仁自豪地說。

  下午5點,正是擠奶時間。養(yang) 殖場早就拋棄傳(chuan) 統人工擠奶,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操作車間。全自動轉盤式擠奶設備,運用全自動糞汙處理係統對奶牛的糞尿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形成了“奶牛養(yang) 殖—沼液還田—飼草種植”的綠色循環養(yang) 殖模式。


全自動轉盤式擠奶車間。李海霞 攝

  和邊巴次仁一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目前,我們(men) 企業(ye) 共有87名大學生,他們(men) 分布在人事、財務、市場等管理崗位上,為(wei) 企業(ye) 發展增注入了活力。”山南市永創發展建設有限公司經理達娃央金介紹。

  可以看出,年輕大學生已經成為(wei) 建設家鄉(xiang) 的主力軍(jun) ,他們(men) 帶著知識和技術歸來,作為(wei) 年輕管理層,正在引領家鄉(xiang) 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在很多人眼裏,他們(men) 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官”,非常了不起。“剛來時,一些老員工很不服氣,覺得我們(men) 的技術聽起來花裏胡哨的,沒啥作用。可是時間一長,他們(men) 慢慢發現科學技術的重要性,還會(hui) 主動找我們(men) 探討。”紮西旺傑笑著說。


邊巴次仁在泌乳牛車間。李海霞 攝

  轉變觀念 市場就業(ye) 成為(wei) 更多人的選擇

  2018年,紮西次仁從(cong) 大學畢業(ye) 後,沒有按家人的意思考公務員,端“鐵飯碗”,而是到隆子鎮新巴村扶貧苗圃工作。“在內(nei) 地上學時,我發現同齡人的思維特別活躍。還沒畢業(ye) ,他們(men) 就已經開始尋找就業(ye) 、創業(ye) 機會(hui) 了。咱們(men) 藏族的大學生也該有這樣的活力。”紮西次仁說。

  技術就是生產(chan) 力,因為(wei) 工作踏實努力,很快他就成了苗圃管理人員。在他的帶領下,去年苗圃收入200萬(wan) 元,其中,50萬(wan) 元用於(yu) 幾名大學生就業(ye) 者工資發放,3.6萬(wan) 元用於(yu) 貧困戶分紅。


紮西次仁的苗圃基地。李海霞 攝

  “大學生每個(ge) 月工資有6000多元,年底還能分紅,很多人都羨慕呢。以前,在我們(men) 這兒(er) ,大家覺得隻有考上公務員才叫有出息。現在不一樣了,家裏人看我現在這份工作挺好,也就不再提公務員的事兒(er) 了。”紮西次仁告訴記者。

  年輕一代的就業(ye) 觀念在轉變,企業(ye) 也越來越重視人才。和紮西次仁一樣的大學生不在少數,他們(men) 看到家鄉(xiang) 發展越來越好,主動回來就業(ye) 創業(ye) 。“前幾天,有同學打電話說想創業(ye) ,但目前還有些困難。所以,想來我們(men) 這兒(er) 工作,積累一些資金和經驗。”紮西次仁告訴記者。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