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畜牧業創新發展紀實:草肥牛羊壯 民富肉奶香

發布時間: 2021-03-19 10:10: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近年來,西藏充分認識畜牧業(ye) 發展優(you) 勢,堅持把特色產(chan) 業(ye) 開發作為(wei) 畜牧業(ye) 經濟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實施了犛牛、藏豬、藏羊產(chan) 業(ye) 等項目,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畜牧業(ye) 生產(chan) 基地不斷發展壯大,畜牧業(ye) 區域化布局、專(zhuan) 業(ye) 化生產(chan) 、集約化經營、特色化發展的態勢開始呈現。

  “父母年齡大了,而且常年吃藥,全家一年到頭除了放牧沒有其他收入。進入合作社後,收入達到原來的兩(liang) 倍。”阿裏地區改則縣多瑪村察如小組貧困戶拉巴說。

  作為(wei) 西藏19個(ge) 最後摘帽縣之一,改則縣創新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激發牧區發展活力。多瑪村察如組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想入股而沒有牲畜的實際,讓有牲畜的黨(dang) 員戶和富裕戶出借或捐贈給貧困戶,解決(jue) 入股問題。合作社共有牲畜1510隻(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戶入股362隻(頭),5名黨(dang) 員戶和1名富裕戶共入股486隻(頭)。

  “‘聯戶放牧’是脫貧攻堅和牧區改革的大膽探索,不僅(jin) 提高了勞動生產(chan) 效率,還解放了勞動力。”阿裏地區行署常務副專(zhuan) 員袁富國說,越來越多富餘(yu) 勞動力外出務工,農(nong) 牧民工資性收入取得新突破。

  在那曲、阿裏、日喀則等高寒牧區,曾經的純牧業(ye) 村跳出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部分農(nong) 牧民變身為(wei) 產(chan) 業(ye) 工人。

  由於(yu) 當地條件落後,缺乏科學飼養(yang) 觀念,畜牧產(chan) 業(ye) 發展急需利用產(chan) 業(ye) 升級帶動區域向科學、現代的方向發展。通過建立合作社,將傳(chuan) 統家庭散養(yang) 升級為(wei) 產(chan) 業(ye) 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科學養(yang) 殖模式,從(cong) 而完成由“傳(chuan) 統畜牧業(ye) ”到“畜牧+生態”複合型畜牧業(ye) 的轉變。

  在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則市定日縣克瑪鄉(xiang) 幫布村,42歲的貧困戶貢嘎拿到了第二次分紅1200元。去年,他把家裏的100多隻綿羊入股到村合作社後,外出打工,半年收入4.2萬(wan) 元。“打工仔”和“合作社股東(dong) ”的雙重身份,讓他的收入多元化。定日縣幫布村采取“村黨(dang) 支部+牧戶+合作社+公司”運營模式,讓優(you) 勢資源變資產(chan) 、群眾(zhong) 變股東(dong) 。

  “合作社成立以來先後分紅兩(liang) 次,我總共拿了2.2萬(wan) 元。另外,在這裏打工每月還有3000元工資。”34歲的村民東(dong) 次仁說。

  “往年牧民家裏100多隻羊至少要兩(liang) 人放牧,四五月份繁殖羊羔時,全家人都要出動。成立合作社後,我們(men) 把全村3000多隻牛羊分成了9個(ge) 群組,解放出更多勞動力出去打工增收。”幫布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久美說。

  作為(wei) 日喀則市畜牧龍頭企業(ye) ,百亞(ya) 成公司建立了從(cong) 飼草種植、飼草加工、牛羊養(yang) 殖、牛羊肉屠宰加工到品牌建設和銷售的全產(chan) 業(ye) 鏈開發模式,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牧戶”的運營模式,統一生產(chan) 、銷售、管理,通過產(chan) 業(ye) 升級、優(you) 化結構、延伸鏈條發展畜牧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牧民增收。

  2020年8月,在上海援藏工作組和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支持下,該公司申報的產(chan) 品“如意莊園藏係犛牛肉”已通過2020年第105屆美國巴拿馬萬(wan) 國(國際)博覽會(hui) 組委會(hui) 評委會(hui) 終審,榮膺“特等金獎”,取得了西藏第一張供滬牛羊肉的行政許可證。

  自治區政府副秘書(shu) 長潘旭春說:“西藏通過當地企業(ye) 把藏係牛羊肉銷售到一線城市去,為(wei) 西藏牛羊肉產(chan) 品銷售拓寬了渠道;供滬許可證的獲得也意味著百亞(ya) 成公司走在了企業(ye) 開拓創新的前列,能有效帶動當地農(nong) 牧民的穩定持續增收,真正實現了牛羊產(chan) 加銷一體(ti) 化發展。”

  其中,科技在支撐傳(chuan) 統畜牧業(ye) 華麗(li) 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間,西藏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有力支撐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加強以犛牛為(wei) 重點的特色家畜選育。累計投入4378萬(wan) 元實施“西藏特色家畜選育與(yu) 健康養(yang) 殖”重大科技專(zhuan) 項,係統開展犛牛、藏豬、藏雞、藏羊、奶(肉)牛選育和健康養(yang) 殖關(guan) 鍵技術研究。加強帕裏、斯布、娘亞(ya) 、類烏(wu) 齊等西藏主要犛牛品種選育,製訂了犛牛本品種選育與(yu) 擴繁技術方案,選育後代的平均初生體(ti) 重提高了16.17%,2.5歲平均體(ti) 重提高了27.31%。開發示範適宜社區畜牧業(ye) 生產(chan) 的設施與(yu) 裝備186套,應用草—畜高效轉化技術44項,累計產(chan) 生直接經濟效益達5700萬(wan) 元,人均增收2282元。犛牛半舍飼育肥關(guan) 鍵技術取得突破並廣泛應用於(yu) 產(chan) 業(ye) 化集中養(yang) 殖育肥,犛牛“一年一胎”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在相關(guan) 選育基地扶持建立了以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產(chan) 業(ye) 公司,如類烏(wu) 齊犛牛每頭出欄比傳(chuan) 統屠宰銷售增加利潤2042元,公司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70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初步發現了西藏17個(ge) 地方犛牛類群具有豐(feng) 富的遺傳(chuan) 多樣性和西藏東(dong) 部是西藏犛牛的起源地之一,構建了中國犛牛30個(ge) 品種(類群)的基因庫,首次繪製出犛牛全基因組物理圖譜,研發出犛牛育種基因芯片,挖掘了與(yu) 犛牛適應性、生產(chan) 性能等相關(guan) 基因32個(ge) 。犛牛(犏牛)經濟雜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8月齡平均活體(ti) 重353公斤,達到6齡犛牛平均體(ti) 重,胴體(ti) 淨肉率85.5%,體(ti) 尺和體(ti) 重達到同齡犛牛的2-3倍,肉質達到國內(nei) 特級牛肉標準,全區累計推廣9000餘(yu) 頭。建立了較為(wei) 完善的藏豬育種、規模化健康養(yang) 殖、藏豬肉製品深加工技術體(ti) 係,僅(jin) 2020年上半年,推廣藏豬良種500餘(yu) 頭,人工授精2000餘(yu) 頭。研發了奶牛抗高原病功能添加劑和牛用高原氧艙,示範點奶牛高原發病率降低20%以上。

  2020年7月,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了《科技支撐畜牧業(ye) 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從(cong) 犛牛、奶牛、綿羊、絨山羊、藏豬、藏雞、畜禽疫病防控等7個(ge) 方麵來提升畜牧業(ye) 發展能力,著力推進畜牧業(ye) 技術創新體(ti) 係建設。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