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最高點。
冰天雪地,生命極限,是這裏留給人類的印記。
風雪再大,環境再苦,但西藏的“生命線”——青藏公路在此路段常年暢通無阻。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稱的國道109道班,因青藏公路而生,與(yu) 青藏公路相守。
60多年來,一代代道班工人接力駐守雲(yun) 端,用生命守護天路,用善舉(ju) 幫助路人,在青藏公路最高段唱響擔當奉獻的生命讚歌。
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巡護車和一輛貨車行進在國道109唐古拉山口路段(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堅守——“路一天都斷不得”
一夜銀裝素裹,唐古拉成了茫茫雪原。巴布和工友們(men) 緊急前往唐古拉鏟冰除雪。
現年52歲的巴布,已經在109道班工作了30多年,落下一個(ge) 在工區人盡皆知的“毛病”:睡覺的時候,聽不到車的聲音,就翻來覆去睡不著。
“我從(cong) 小在道班長大,經曆過好幾次唐古拉大堵車。路堵著,車走不了,車主鬧心,我們(men) 道班工人也難受。看到路通了,車走了,車主高興(xing) ,我們(men) 道班工人也高興(xing) 。”巴布說,剛參加工作那一年冬天,唐古拉一帶幾乎天天下雪,天天堵車,他和工友們(men) 整個(ge) 冬天都在冰天雪地裏保通。
後來,隻要碰上下雪天氣,巴布經常整夜不睡覺,隔一段時間,就頂著雪花到公路上看看有沒有堵車。
他說:“路是國家的經濟大動脈,一天都斷不得。”
青藏公路最多時候承擔了80%以上的進出藏物資。路一斷,就意味著西藏可能麵臨(lin) 物資短缺、價(jia) 格上漲的風險。
28個(ge) 人,40公裏路,道班工人一年365天駐守保通,喊出“養(yang) 路為(wei) 業(ye) 、道班為(wei) 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口號。
年平均氣溫零下8攝氏度,最低溫度零下40攝氏度,空氣含氧量不到海平麵的一半,一年中有120天刮8級以上大風。這就是道班工人的養(yang) 路環境。
1983年4月,唐古拉山頂突降暴雪,道班工人晝夜苦戰。路通了,工人們(men) 的手套卻和皮肉凍在一起,隻能用刀子一片一片割下來,鮮血淋漓。
2017年保通任務中,有的道班工人出現凍瘡,腳腫得脫不下鞋子,隻能用剪刀將鞋子剪開塗凍傷(shang) 藥。
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在國道109唐古拉山口路段巡查(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在國道109線K3349路段,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進行除雪除冰作業(ye) (2019年2月13日攝)。新華社發(邊巴央吉 攝)
穿越凍土區的青藏公路,受凍土融沉和凍脹影響,路基很容易變形。
“剛養(yang) 護好的路麵,沒多久又坑坑窪窪的。”西藏自治區公路局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109養(yang) 護點副段長地嘎說,通過唐古拉山的車輛高峰時期日均上萬(wan) 輛,且多是30噸至50噸的重型車輛,一年光修理路段坑點就1萬(wan) 多個(ge) 。
長期工作生活在極高海拔地區,道班工人的身體(ti) 明顯透支,備受高原性疾病折磨。
“要說苦不苦,確實苦,但這是我們(men) 的工作,再苦也得幹。和修路英雄相比,和老一輩養(yang) 路人相比,我們(men) 吃的苦算不上什麽(me) 。”地嘎說,把養(yang) 路工作多做好一分,過往的司機安全就會(hui) 多一分保障,“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正如一位騎行者留言:能夠站在海拔5300米的地方就是強人,能幾十年堅持工作在海拔5300米的就是英雄。
1990年,交通部正式命名109道班為(wei) “天下第一道班”。
“‘天下第一道班’是至高的榮譽,可是,109道班都是些再普通不過的養(yang) 路人。”地嘎說。
在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辦公室,紮西次仁(右一)和同事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傳(chuan) 承——“養(yang) 路工人就應該在路上”
46歲的紮西次仁,一家三代養(yang) 路。
他的奶奶丹珠,青藏公路建成後在唐古拉山口做養(yang) 路工,直到1982年退休。
紮西次仁的父親(qin) 紮郎,1962年成為(wei) 養(yang) 路工,一幹就是30多年,還以道班工人的身份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生前,紮郎當班長10年,平均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其間隻請過5天事假。因為(wei) 常年在高寒缺氧環境中高強度勞動,紮郎患上了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10餘(yu) 次昏倒在工作崗位上,卻隻住過3天醫院。
“看不到路,比什麽(me) 都難受。”躺在病床上,紮郎依然想著養(yang) 路工作。
1996年8月4日,紮郎開車返回唐古拉工區途中,突發疾病去世,年僅(jin) 50歲。經解剖檢查,他的病是“陳舊化膿性腦膜炎”。在場的醫生感歎:“人病到這種地步,還在堅持工作,簡直是奇跡!”
紮郎用平凡的養(yang) 路人生,踐行“隨時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dang) 誓言,被評為(wei) “青藏公路路魂”。
“作為(wei) 養(yang) 路工人,就應該在路上。”這是紮郎生前常對紮西次仁說的話。
在道班工作20多年的紮西次仁,201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如今,他對父親(qin) 的話感受越來越深。
在國道109唐古拉山口處,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檢查山口的擋雪板(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在試用鏟雪機(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時過境遷,道班工人的養(yang) 路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鐵鏟、十字鎬和抬砂石的籮筐換成了挖掘機、裝載機、翻鬥車,住房從(cong) 帆布帳篷變成了保暖效果好的工區房,但路魂精神依然在激勵新一代道班工人,道班故事也感動著無數過往路人。
“人上五千米,一步三喘氣。”
在雄鷹都難以飛過的唐古拉山,汽車拋錨、旅客暈倒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唯一駐守的道班,就成了“救命稻草”。
1990年,道班工人自發設立臨(lin) 時救助站,除了免費供應熱水、氧氣,還專(zhuan) 門騰出了幾間“客房”,免費供路人休整。
滿牆的錦旗和留言,講述著109道班曾經幫助過多少受困唐古拉的行者,記錄著109道班曾經留宿過多少旅行的人。
“天下第一道班,天下第一溫暖。”一位騎行者留言,做一個(ge) 選擇很容易,但要堅持一個(ge) 選擇很難。道班工人幾十年接力提供免費救助,傳(chuan) 遞著感動。
92歲的109道班退休職工瓊措(左)和前來慰問的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聊天(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銘記——“道班改變了我的命運”
回想起在109道班當工人的時光,92歲的瓊措說:“路,改變了西藏的命運。道班,改變了我的命運。”
出生於(yu) 1929年的瓊措,老家在那曲市聶榮縣,家裏曾是世代農(nong) 奴。
“給農(nong) 奴主幹活沒完沒了,除了一點吃的,沒有任何酬勞,卻隻敢在心裏嘟囔,這苦日子啥時候是個(ge) 頭?”
20世紀50年代,西藏依然處於(yu) 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社會(hui) 。
為(wei) 解決(jue) 解放西藏進程中嚴(yan) 峻的交通困難,11萬(wan) 名進藏部隊和築路工人、藏族民工以及工程兵技術人員,奮戰在崇山峻嶺和高寒凍土區,“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3000多名英烈犧牲在築路崗位,以血肉之軀創造了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同時通車到拉薩,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曆史,養(yang) 路的道班也同時成立。
“當公路修到家門口,看到卡車跑過,我就知道苦日子要結束了,好日子要來了。”盡管年事已高,但瓊措對青藏公路通車記憶深刻。
如老人所盼,川藏、青藏公路緊緊連接起祖國內(nei) 地和雪域高原,改變了西藏長期封閉的狀態,成為(wei) 西藏社會(hui) 變革的先導。
1959年3月28日,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luan) 被平定,雪域高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解放。
國道109線K3349路段應急便道施工隊的工作人員(前排)和來訪者合影(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瓊措從(cong) 此開始主宰自己的命運。“聽說青藏公路需要養(yang) 路工人,我就報名來到了唐古拉山腳下……”
瓊措說:“我們(men) 那一代的藏族養(yang) 路工,幾乎都是窮苦農(nong) 奴出身。黨(dang) 幫助西藏修好了路,讓廣大農(nong) 奴翻了身,還給了我們(men) 有薪水的養(yang) 路工作,這是何等的恩情!現在我每個(ge) 月有9000多元的退休金,日子無憂無慮。”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109道班的牆壁上,鐫刻著建設和養(yang) 護川藏、青藏公路過程中形成的“兩(liang) 路”精神。
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liang) 路”精神,養(yang) 好兩(liang) 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青藏線上到處滲透著築路誌士的汗水,埋藏著英雄的鮮血,‘兩(liang) 路’精神不能丟(diu) 。”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2020年新入職大學生阿旺卓嘎說,“兩(liang) 路”曆史是每一位職工的必修課。
中華民族走到今天這般繁榮,正是因為(wei) 有無數像“天下第一道班”這樣的普通人,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擔當奉獻。
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在檢修施工機械(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在清理國道109上的垃圾(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在國道109線K3351路段,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進行除雪除冰作業(ye) (2020年3月11日攝)。新華社發(後耀軍(jun) 攝)
在國道109線K3378路段,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投入大型機械清除冰雪(2019年2月16日攝)。新華社發(邊巴央吉 攝)
在國道109線K3363路段,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進行除雪除冰作業(ye) (2020年3月11日攝)。新華社發(後耀軍(jun) 攝)
國道109線K3349路段應急便道施工隊合影(2020年4月19日攝)。新華社發(後耀軍(jun) 攝)
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工作人員幫助搶修故障車(2019年2月8日攝)。新華社發(後耀軍(jun) 攝)
在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家屬院,紮西次仁(左)和來訪的客人交流(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在安多公路養(yang) 護段家屬院,紮西次仁(左)和同事準備為(wei) 工區工作人員發放疫情防控物資(2月8日攝)。新華社發(斯塔卓瑪 攝)
紮西次仁在“天下第一道班”紀念碑前留影(2020年5月3日攝)。新華社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