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位於(yu) 西藏山南段的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茂密的楊柳吐翠。
然而,在40年前,這裏受地勢、氣候等影響,曾是西藏有名的沙丘地,常常出現“舉(ju) 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的情景。
自20世紀80年代起,西藏在雅魯藏布江山南段開始建設防護林,打造了貢嘎縣至桑日縣長160公裏、寬1.8公裏的雅魯藏布江綠色生態走廊。
為(wei) 進一步提升生態建設效果,近年來西藏累計投資近18億(yi) 元,大力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建設萬(wan) 畝(mu) 苗圃基地、千畝(mu) 矮化蘋果基地、千畝(mu) 葡萄種植基地等一批生態產(chan) 業(ye) 項目,形成了萬(wan) 畝(mu) 林果經濟帶。如今,雅魯藏布江中遊的風沙災害得到初步遏製。
“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對於(yu) 保障全球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yi) 。當前,西藏禁止和限製開發區域麵積占全區國土麵積的80%。”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羅傑說,西藏把生態文明建設主動融入全局工作進行部署考量,已累計投入121億(yi) 餘(yu) 元用於(yu) 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
據介紹,近年來,西藏全麵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紅線麵積53.9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區國土麵積的45%;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成“無樹村”“無樹戶”消除任務,森林覆蓋率提高至12.31%;建設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ge) ,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格局全麵形成。
今年1月24日,在西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四次會(hui) 議上,首部關(guan) 於(yu) 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誕生。
羅傑表示,該條例結合西藏實際,對西藏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動物保護、“兩(liang) 江四河”造林綠化與(yu) 綜合治理等方麵作出新的規定,對進一步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yi) 。
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了西藏旅遊的品質,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成為(wei) 社會(hui) 自覺。“十三五”期間,西藏創新推出“冬遊西藏”活動,旅遊人次和收入分別是“十二五”時期的2.3倍、2.4倍。農(nong) 牧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旅遊就業(ye) 8.6萬(wan) 人,年人均增收4300元。
西藏那曲市尼瑪縣文部鄉(xiang) 南村,是藏北的一個(ge) 原生態村落,坐落在美麗(li) 的當惹雍錯湖畔,湖對麵是連綿的達果雪山,宛若世外桃源。每到旅遊旺季,這裏都會(hui) 迎來大批遊客。
“家園幹淨了,不但自己看著舒服,遊客來了也會(hui) 誇讚。”南村村民索朗查加說,他們(men) 村每周都會(hui) 在當惹雍錯湖畔進行小掃除,每半個(ge) 月全村會(hui) 集體(ti) 進行一次大掃除,村裏不少牧民都會(hui) 自發參與(yu) 。
如今,“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環境”已經成為(wei) 西藏老百姓的共識。“西藏持續出台政策保護高原的生靈草木和萬(wan) 水千山,不但讓人們(men) 吃到了‘生態紅利’,還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西藏農(nong) 牧學院副教授孫鳳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