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傳承紅色基因 不忘初心使命——尋跡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將軍樓、禮堂

發布時間: 2021-03-30 09:33: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圖為(wei) 位於(yu)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院內(nei) 的禮堂舊址。丹增朗賽 攝

  在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院內(nei) 有兩(liang) 棟翻新過的仿蘇式建築,這是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將軍(jun) 樓和禮堂。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研究所政工人事科負責人楊芳告訴記者,這棟將軍(jun) 樓曾作為(wei) 老幹部活動中心,如今,它們(men) 已成為(wei) 紅色文化遺跡保護建築。

  關(guan) 於(yu) 這兩(liang) 棟樓的曆史已無從(cong) 考證,但是在那些艱苦歲月裏,為(wei) 西藏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的西藏第一批廣大科研工作人員的事跡卻不曾被忘記。他們(men) 紮根西藏基層,一方麵宣傳(chuan) 科學知識,培訓科技人員,一方麵做調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資料,他們(men) 在世界屋脊上創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奇跡,樹起了一座又一座豐(feng) 碑。

  在舊西藏,噶廈政府明確規定人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農(nong) 奴的人權被摧殘、被剝奪。對於(yu) 當時的西藏人民來說,能夠吃上一頓飽飯是做夢都不敢想象的事情,由於(yu) 故步自封,農(nong) 業(ye) 發展更是停滯不前。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dong) 主席指示進藏部隊:“進軍(jun) 西藏、不給當地老百姓征派糧食,不增加群眾(zhong) 負擔和烏(wu) 拉差役。”

  1951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進入拉薩城後,當時西藏噶廈政府上層反動勢力極力阻撓人民解放軍(jun) 購買(mai) 糧食,他們(men) 揚言要把解放軍(jun) 餓死、餓跑。在嚴(yan) 峻的生存環境裏,廣大指戰員們(men) 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和平解放西藏、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發展交通、文教、衛生、科技事業(ye) 的重大意義(yi) 。

  為(wei) 此,人民解放軍(jun) 從(cong) 西藏地方政府用4萬(wan) 銀圓的高價(jia) 買(mai) 下了拉薩西郊羅堆林卡的一塊荒地,進行耕種。寒冬臘月、冰風刺骨,指戰員們(men) 在荊棘叢(cong) 生、礫石滿地的河灘地上開始了艱苦勞作。

  此時此刻站在這片土地上,似乎能聽到當時十八軍(jun) 政委譚冠三在開荒生產(chan) 動員大會(hui) 上鏗鏘有力的發言:“開荒生產(chan) 是我們(men) 在西藏長期的、經常的政治任務和戰鬥任務。”他號召全軍(jun) ,發揚既是戰鬥隊,又是生產(chan) 隊,更是工作隊的光榮傳(chuan) 統,打好開荒生產(chan) 這一政治仗,為(wei) 人民解放軍(jun) 徹底在西藏站穩腳跟,建設西藏、保衛邊疆出力。

  走進農(nong) 科院內(nei) ,如今大樓林立,不僅(jin) 設有農(nong) 業(ye) 研究所、畜牧獸(shou) 醫研究所、蔬菜研究所,還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九個(ge) 重點測試之一的中心實驗室,但是在當時那個(ge) 年代,硬件設施差、環境艱苦,解放軍(jun) 戰士和許許多多科研工作者開赴拉薩西郊,在一片河灘地上開始了西藏有史以來大規模的開荒活動,他們(men) 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僅(jin) 用17天的時間,就開墾出了2300多畝(mu) 土地,為(wei) 西藏農(nong) 業(ye)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資料顯示,在開墾出的2300多畝(mu) 土地上,第二年除了收獲了10多萬(wan) 公斤青稞、小麥、豌豆、蠶豆等,還收獲了上百萬(wan) 公斤蔬菜。截至1952年6月底,解放軍(jun) 戰士和廣大科研工作者共開墾荒地3000多畝(mu) 。

  當時,中央先後派來科學工作隊和醫療衛生隊等,並調來一批農(nong) 業(ye) 、畜牧業(ye) 、林業(ye) 、氣象、水利等專(zhuan) 業(ye) 科技人員進藏。1952年,在國家派出的科學考察隊農(nong) 業(ye) 組科學家的大力支持下,於(yu) 當年7月1日創建了西藏農(nong) 業(ye) 有史以來第一個(ge) 自然科學專(zhuan) 業(ye) 研究機構——拉薩七一農(nong) 業(ye) 技術試驗場,又稱“七一農(nong) 場”,也是西藏第一個(ge) 現代化農(nong) 場。

  這個(ge) 農(nong) 業(ye) 試驗場不僅(jin) 為(wei) 當時西藏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積累了豐(feng) 富的資料,同時,還把先進的農(nong) 業(ye) 技術試驗成果傳(chuan) 遍西藏各地,更是對上層反動勢力妄圖破壞民族團結、分裂祖國的陰謀活動重重一擊。

  那些奔赴祖國邊陲,為(wei) 邊遠地區科學事業(ye) 而獻身的革命前輩,是無私的、是偉(wei) 大的、是值得被世人銘記的,他們(men) 都是“老西藏精神”的體(ti) 現,如今更有許多科技人員浩浩蕩蕩來到這高原上,繼續發揚著這種光榮的傳(chuan) 統。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