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不負好春光 播種新希望 西藏山南各地農民群眾春耕生產見聞

發布時間:2021-04-06 09:11:00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機聲隆隆,歌聲陣陣。人勤春早,不違農(nong) 時。入春以來,田野裏的拖拉機、耕牛和忙碌的人群,增添了春的氣息,讓雅礱大地愈發顯得生機勃勃,也激發了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今年,山南市計劃春播種植38.37萬(wan) 畝(mu) ;其中,青稞27萬(wan) 畝(mu) 、雜糧0.56萬(wan) 畝(mu) 、油菜3.54萬(wan) 畝(mu) 、蔬菜3萬(wan) 畝(mu) 、飼草4.27萬(wan) 畝(mu)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wan) 顆子。”相信,通過山南市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辛勤勞動,今年雅礱大地又將迎來一個(ge) 豐(feng) 收年。

  傳(chuan) 統儀(yi) 式:文化的延續

  3月16日,是近年的藏曆春耕日。一大早,乃東(dong) 區昌珠鎮門中崗社區群眾(zhong) 就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端著切瑪,帶上青稞酒、酥油茶,捧著潔白的哈達,齊聚“西藏第一塊農(nong) 田”,舉(ju) 行一年一度的開耕儀(yi) 式。

  山南被譽為(wei) 藏文化的發祥地,在雅礱大地上,可以找見西藏眾(zhong) 多個(ge) “第一”。西藏第一塊農(nong) 田:“索當”,便誕生於(yu) 門中崗社區,至今已有2100多的曆史。

  因此,該社區每年舉(ju) 行的開耕儀(yi) 式格外引人注目。當天,人們(men) 在代替耕牛的耕地拖拉機上紮上了花朵,綁上了哈達,插上了國旗。

  上午10時,隨著長者高昂的祈福聲,開耕儀(yi) 式開始。互敬青稞酒後,人們(men) 唱著歌謠,開始耘地、播種,撒下春天的希望。

  今年67歲的格桑多吉雖然參加了數十次開耕儀(yi) 式,但當天還是很激動。他說:“門中崗社區作為(wei) 第一塊農(nong) 田的誕生地,我們(men) 有責任把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文化傳(chuan) 承下去,教育後代勤勤懇懇地把日子過好。”

  格桑多吉告訴記者:“在黨(dang) 和政府的重視和幫助下,現在耕牛大部分已被耕地拖拉機代替,但要提高產(chan) 量、把地種好,主要還得靠自己辛勤的勞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格桑多吉看來,種地就得認認真真,播種、施肥、鋤草、收獲……每一個(ge) 環節都不能馬虎。

  曆史上,山南是西藏的糧倉(cang) ,勤勞的山南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工作,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搞得好。”是山南給人的固有印象。格桑多吉說:“現在,黨(dang) 的惠民政策好,用上機械了,種地比過去輕鬆多了。條件好了,我們(men) 更要把地種好。不僅(jin) 如此,我們(men) 還要發揚勤勞的傳(chuan) 統,努力把日子過好。”

  人勤春早:精神永傳(chuan) 承

  3月16日當天,山南市各地都在舉(ju) 行開耕儀(yi) 式。較其他村(居)而言,隆子縣隆子鎮忙措村的開耕儀(yi) 式有些與(yu) 眾(zhong) 不同。

  西藏民主改革後,原隆子縣新巴區委副書(shu) 記、新巴鄉(xiang) 鄉(xiang) 長朗宗帶領當地群眾(zhong) 種沙棘,改善環境;改良土壤,提高糧食產(chan) 量,提升生活質量,塑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沙棘精神”。

  如今,提起朗宗,當地群眾(zhong) 親(qin) 切地稱她為(wei) “朗宗書(shu) 記”。朗宗之所以在群眾(zhong) 中享有這樣高的聲望,是因為(wei) 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me) 叫“黨(dang) 的幹部”,讓人們(men) 明白了美好生活要靠自己辛勤創造。

  在朗宗等人的影響下,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繼承和發揚“沙棘精神”,全力改善生態環境,經過半個(ge) 多世紀的努力,在隆子河穀築起了一道綿延40多公裏、占地7.5萬(wan) 畝(mu) 的“綠色屏障”。

  麵對來之不易的“綠色屏障”,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倍加珍惜、倍加嗬護。在忙措村幹部群眾(zhong) 看來,搞好一年一度的春耕生產(chan) 是傳(chuan) 承“沙棘精神”的一部分。

  開耕儀(yi) 式當天,忙措村群眾(zhong) 爭(zheng) 相給拖拉機手獻切瑪,敬酥油茶。然後,大家唱著祈求豐(feng) 收的歌謠,開始翻地、播種……

  今年74歲的忙措村群眾(zhong) 桑旦, 17歲時就開始跟朗宗一起種沙棘。他說:“有了沙棘,我們(men) 不僅(jin) 不用遭風沙的罪了,還新增了土地,提高了糧食生產(chan) ,增加了收入。”

  目前,忙措村共有土地4400多畝(mu) ,是之前的好幾倍。該村種植的黑青稞已成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是群眾(zhong) 增收的主要來源。“隻要我們(men) 好好幹,把‘沙刺精神’傳(chuan) 承好、發揚好,就一定能靠自己的雙手過上美好生活。”桑旦說。

  惠農(nong) 政策:強農(nong) 增活力

  沃野千裏,逐夢而行。與(yu) 生機勃勃的雅礱大地相映襯的是意氣風發、精神振奮的山南市農(nong) 民群眾(zhong) 。“現在,種地國家給補助。此外,黨(dang) 和政府還派科技特派員指導我們(men) 科技種糧,提高產(chan) 量,增加經濟收入。”紮囊縣紮其鄉(xiang) 孟卡榮村今年80歲的群培索朗告訴記者:“在科技員的幫助下,過去8個(ge) 勞動力4天才種完的地,用機械耕種一天不到就種完了。”

  近年來,依托農(nong) 用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孟卡榮村購置了耕地機、收割機等農(nong) 用機械,成立了國家級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該村共有大大小小農(nong) 用機械27台(輛),一舉(ju) 成為(wei) 了種糧大村。

  而過去的孟卡榮村並不是這樣的。“過去,村裏不僅(jin) 沒有機械,土地也很少,產(chan) 量就更低了。”群培索朗告訴記者:“這幾年,黨(dang) 和政府帶領我們(men) 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耕地麵積擴大了,經濟收入也增加了。”

  據群培索朗介紹,由於(yu) 該村產(chan) 的青稞質優(you) ,每年產(chan) 的青稞多是作為(wei) 種子銷售,土地多的人家一年僅(jin) 銷售種子就能增加經濟收入2-3萬(wan) 元。

  不僅(jin) 如此,農(nong) 用機械還促進了群眾(zhong) 增收。除耕種本村土地外,孟卡榮村還出租農(nong) 用機械,通過幫助其他村(居)春耕、秋收,增加集體(ti) 收入。同時,機械解放了勞動力,增加了群眾(zhong) 的外出務工時間和經濟收入。

  富不忘本,在經濟收入增加、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孟卡榮村群眾(zhong) 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思想沒有變,開耕儀(yi) 式還是和往常一樣一絲(si) 不苟。“開耕儀(yi) 式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men) 舉(ju) 行開耕儀(yi) 式既是祈求風調雨順,希望有個(ge) 好收成,也是教育群眾(zhong) 不能忘本,靠辛勤勞動過好幸福生活。”群培索朗說。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