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啟動以來,在日喀則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自治區文化廳大力指導下,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健全機製,突出重點,強化措施,整體(ti) 推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截至目前,日喀則市共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1項3個(ge) 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1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4名,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75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66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12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50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238項。國家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目錄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ge)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ge)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傳(chuan) 習(xi) 基地32個(ge)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校園示範基地2個(ge) 、市級示範基地8個(ge) ,民間藏戲隊86支,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13部(函)。
挖掘:讓非遺走出“深閨”
日喀則市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通過攝影、攝像、文字記錄、走訪老藝人等形式,對具有民族特色、區域特征和傳(chuan) 承意義(yi) 、開發價(jia) 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資源進行普查。近年來,日喀則市共普查項目70個(ge) ,采訪民間藝人160名,收集整理較為(wei) 完整的藏漢文字資料近200萬(wan) 字數,影像資料25200分鍾,圖片資料3000多張。
日喀則市先後出版了《日喀則地區民族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藏文版)、《後藏風物》及昂仁迥巴、南木林湘巴、仁布江嘎爾三個(ge) 藏戲隊重點項目的保護成果《藏戲之源、藝術天堂——藏戲三大流派精品選集》DVD套集等成果,製作了各級非遺項目視頻影像資料。截至目前,全市形成了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體(ti) 係,基本形成了較為(wei) 完備的保護名錄體(ti) 係數據庫建設。
日喀則市各級財政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投入力度,據統計,2020年全市各級財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共投入571.7萬(wan) 元。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及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補助經費112萬(wan) 元、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及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補助經費202萬(wan) 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補助及瀕危項目保護經費65.7萬(wan) 餘(yu) 元、民間藏戲隊補助經費192萬(wan) 元。另外,2017年中央分別投資1200萬(wan) 元、650萬(wan) 元,新建夏爾巴歌舞傳(chuan) 習(xi) 基地和江孜卡墊傳(chuan) 習(xi) 基地。
傳(chuan) 承:讓非遺後繼有人
提高非遺傳(chuan) 承發展水平,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近年來,日喀則市先後完成仁布江嘎爾藏戲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次仁、紮寺羌姆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喇嘛米瑪、旦嘎甲諧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紮西、拉孜藏刀傳(chuan) 承人次旦旺拉、陳塘夏爾巴歌舞傳(chuan) 承人朗康等5名傳(chuan) 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
2015年,日喀則市政府批準命名第一批新增34個(ge)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018年,批準命名第二批34個(ge)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及35名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017年,遴選30個(ge) 市級非遺項目推薦申報第五批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獲批22個(ge) 。
2018年11月,遴選33名市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推薦申報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獲批29名。
同時,日喀則市在“文化遺產(chan) 日”“法製宣傳(chuan) 日”“世界博物館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通過懸掛宣傳(chuan) 條幅、圖片展示、發放宣傳(chuan) 單、“非遺”進校園以及公開倡議等形式,舉(ju) 辦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宣傳(chuan) 教育活動;在每年珠峰文化旅遊節期間,舉(ju) 辦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展銷展演,不斷提高群眾(zhong) 保護意識和參與(yu) 率,夯實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群眾(zhong) 基礎。
創新:讓非遺綻放時代芳華
遍布日喀則各地的非遺資源在全麵融入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國家重大戰略中,以其獨特優(you) 勢推動著經濟社會(hui) 實現可持續發展。“非遺+扶貧”不僅(jin) 實現了非遺“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創新” 的理念,還有效提振了中華文化自信、增強了脫貧攻堅的內(nei) 生動力、振奮了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zhong) 的精氣神。
——為(wei) 充分發揮優(you) 勢傳(chuan) 統文化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脫貧攻堅、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的重要作用,2020年,日喀則市文化局聯合市扶貧辦出台《日喀則市推進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建設的實施方案》,目前,全市非遺扶貧就業(ye) 工坊項目36個(ge) ,目前已完成掛牌工作,帶動就業(ye) 建檔立卡貧困戶542人。
——依托文化資源優(you) 勢,日喀則市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品牌效應,將發展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緊密結合,協調18縣(區)37個(ge) 非遺項目點(涉文企業(ye) )主動協調對接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活動,並製定一對一幫扶計劃。
——今年薩迦八思巴參加首屆“非遺購物節”線上銷售活動、邀請薩迦邊那倉(cang) 藏醫院專(zhuan) 家深入易地扶貧搬遷點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非遺傳(chuan) 承進萬(wan) 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為(wei) 主題的免費義(yi) 診活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