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洛鬆朗加的肖像(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洛鬆朗加家住西藏昌都市左貢縣旺達鎮列達村,從(cong) 六七歲有記憶開始,洛鬆朗加的生活裏就隻有給農(nong) 奴主放牛、拾柴火和撿牛糞。
家裏7口人,隻有1畝(mu) 多地,還要交沉重的賦稅,農(nong) 奴稍一做錯事就會(hui) 被打。小時候的洛鬆朗加,曾親(qin) 眼看到過爺爺被農(nong) 奴主吊起來毒打。僅(jin) 僅(jin) 是外出打獵的收獲不好,爺爺就被打了100大板,當場暈了過去,話都說不出來,身上的傷(shang) 很久都好不了。“是後來解放軍(jun) 來了,才給爺爺治好了傷(shang) 。”洛鬆朗加說。
民主改革後,工作組帶領群眾(zhong) 分田地、分住房。洛鬆朗加家裏分到了12畝(mu) 地、1匹馬和5頭牛。除了終於(yu) 擁有了自己的生產(chan) 資料之外,洛鬆朗加“最大的感受是自由”。“想說什麽(me) 就可以說什麽(me) ,想做什麽(me) 就可以做什麽(me) 。自己的牛可以自己養(yang) ,自己的地也可以自己種,收成都是自己的。”洛鬆朗加的回憶中充滿了幸福。
1961年,12歲的洛鬆朗加第一次走進了鄉(xiang) 裏的學校。1964年,他又考入了縣城裏的小學。長大後,他從(cong) 一名基層幹部開始,不斷成長進步。
在基層工作了一輩子,洛鬆朗加最為(wei) 自豪的就是自己為(wei) 群眾(zhong) 真正做了些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他在縣農(nong) 牧局工作時,主持了推廣冬小麥的工作,讓左貢冬天的農(nong) 田不再閑置。有些農(nong) 民一開始不相信冬天地裏也能長糧食,他就一家一家去做工作,發動黨(dang) 員率先試種。一些偏遠的村莊路途遙遠,他和幹部們(men) 就自己帶被褥、口糧,堅決(jue) 不為(wei) 群眾(zhong) 家裏多添一張吃飯的嘴。他還參與(yu) 過“藏青320”等青稞新品種的推廣工作,縣裏的青稞畝(mu) 產(chan) 量增長了約五成。
“以前農(nong) 奴主名義(yi) 上是地方管理者,但他們(men) 都是為(wei) 了自己的利益,製定的政策都是為(wei) 了壯大自己的家族,哪管農(nong) 奴的死活。”洛鬆朗加感慨地說,“但共產(chan) 黨(dang) 的官是為(wei) 老百姓當的,心裏裝的永遠是人民!”
洛鬆朗加(左二)和家人一起吃飯(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洛鬆朗加(左)和家人一起吃飯(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洛鬆朗加(左二)和家人合影(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是洛鬆朗加的家(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是西藏昌都市左貢縣旺達鎮列達村(3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是洛鬆朗加的身份證(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