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江蘇省南通中學藏文化社團在南通市北濠社區開展藏文化宣傳(chuan) 與(yu) 展示活動時,藏族學生把藏文書(shu) 寫(xie) 的明信片贈送給當地市民。圖片由江蘇省南通中學提供
圖為(wei) 西安市滻灞第一中學陝、藏學子們(men) 共同托起“同心鼓”。圖片由西安市滻灞第一中學提供
導語:
1984年,針對西藏教育落後、人才匱乏的實際,黨(dang) 中央做出了“在內(nei) 地創建西藏學校和開辦西藏班”的重大決(jue) 策,開啟了在內(nei) 地為(wei) 邊疆民族地區大規模培養(yang) 人才的先河。
36年來,在內(nei) 地創建西藏學校和開辦內(nei) 地西藏班這一創舉(ju) 實現了為(wei) 西藏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政策預期,得到了全區各族群眾(zhong) 的高度讚揚和衷心擁護。據相關(guan) 統計數據顯示,36年來,內(nei) 地西藏班(含中職班)累計招生14.3萬(wan) 人,向西藏培養(yang) 輸送了5.6萬(wan) 餘(yu) 名中專(zhuan) 以上各級各類人才。
英明決(jue) 策 開拓創新
“如今,我們(men) 學校的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學校建起了三層教學樓,學生們(men) 有了科學實驗室、音樂(le) 室,老師們(men) 講課也用起了PPT,門巴族孩子的入學率和小升初的升學率都達到100%。”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hui) 議“代表通道”上答記者問的時候,墨脫縣幫辛鄉(xiang) 完全小學校長格桑德吉的笑容自信從(cong) 容,“我的成長離不開內(nei) 地西藏班的教育培養(yang) ,如果沒有內(nei) 地西藏班,我不知道自己會(hui) 在哪裏。”
黨(dang) 中央曆來高度重視西藏工作, 1984年9月,全國第一次援藏工作會(hui) 議後,時任中央書(shu) 記處書(shu) 記胡啟立、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yun) 赴西藏考察時提出:“以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辦法,在內(nei) 地一些省市幫助西藏培養(yang) 人才。”很快,中共中央印發22號文件,決(jue) 定在內(nei) 地創建西藏學校和開辦西藏班。同年底,原國家計委和原國家教委決(jue) 定在北京等省市籌建3所西藏學校,在上海等16個(ge) 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選擇條件較好的一二所中學開辦西藏班。
36年來,國務院多次召開教育援藏工作和內(nei) 地西藏班辦學工作會(hui) 議,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有關(guan) 部委高度重視,加強對內(nei) 地辦學工作的領導和宏觀指導。各辦班省市黨(dang) 委、政府把辦好內(nei) 地西藏班作為(wei) 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履行屬地管理責任,從(cong) 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促進內(nei) 地西藏班(校)學生健康成才。
36年來,內(nei) 地各有關(guan) 省市和部門把辦好內(nei) 地西藏班作為(wei) 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堅持財政投入優(you) 先、物資保障優(you) 先、人才安排優(you) 先,在人財物方麵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保障。例如,河南省投入4000萬(wan) 元建設鄭州四中西藏班新校區;陝西省投入1.87億(yi) 元新建了西安滻灞一中;湖北省投入2.2億(yi) 元新建武漢西藏中學;天津市投入8300萬(wan) 元,易地重建紅光中學。地方財政單列專(zhuan) 項保障年生均經費,如北京市達到25060元、廣東(dong) 省達到16600元,大部分省市補貼標準超過中央規定的8000元標準,各項專(zhuan) 項經費年累計近3億(yi) 元。
36年來,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認真做好內(nei) 地西藏班(校)管理服務工作,健全機構、配強人員、完善製度、加強保障,不斷提高內(nei) 地西藏班(校)辦學水平。
“在內(nei) 地創建西藏學校和開辦西藏班是我國民族教育史上的一個(ge) 創舉(ju) ,也是新時期我國民族教育改革與(yu) 發展的最新成果之一。”自治區內(nei) 地西藏班(校)管理中心主任澤旺紮西表示,黨(dang) 中央、國務院為(wei) 西藏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從(cong) 穩定初中班招生,到開啟高中、中專(zhuan) 招生,到開啟一類高中插班就讀試點,再到高中擴招、擴大中職招生規模……36年來,內(nei) 地西藏班的教育一直在變中求發展,在變中求突破。
1985年,以藏族學生為(wei) 主體(ti) 的第一批西藏學生開始去往內(nei) 地學習(xi) 。目前,全國共有21個(ge) 省、市、自治區77所(含區內(nei) 3所)中學開辦西藏班或招收西藏散插班,13個(ge) 省市34所學校開辦內(nei) 地西藏中職班,200餘(yu) 所高校招收西藏班學生,基本形成了包括初中、高中、中職、專(zhuan) 科(高職)、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內(nei) 的較為(wei) 完整的辦學格局。
傾(qing) 情投入 嗬護成長
“爸啦,今天我在陝西有了一個(ge) 新家,家裏有爸爸、媽媽,陝西阿爸的個(ge) 頭很高,陝西阿媽還說等周末了要接我回陝西的家裏,給我做好吃的……”2020年6月1日,西安市滻灞第一中學七年級(二)班的卓瑪拉姆通過微信視頻和遠在西藏阿裏的家人分享著她的好消息。
“‘我在西安有個(ge) 家’是學校的一個(ge) 特色活動,2020年因為(wei) 疫情的原因,參與(yu) 活動的愛心家長不能到活動現場,所以學校就創新活動形式,以‘雲(yun) 端’為(wei) 橋,為(wei) 藏族學生和他們(men) 在西安的家人搭建了溝通的平台。”聊起那次活動的初衷,西安市滻灞第一中學校長高根宏表示,這也是學校給孩子們(men) 準備的“六一”特殊禮物,希望這群從(cong) 西藏來的孩子能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愛和溫暖。
能進入內(nei) 地西藏班讀書(shu) ,可以算是當地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可這群孩子到了內(nei) 地,最讓家長擔憂的卻是文化和飲食上的差異。為(wei) 了破解這一難題,真正實現西藏孩子在內(nei) 地求學無縫鏈接,30多年來,各個(ge) 學校不斷豐(feng) 富自己的“育人密碼”。西安市滻灞第一中學“尋找愛心結對家庭”活動隻是眾(zhong) 多密碼中的一個(ge) 密碼。
十幾歲的孩子獨自麵對學習(xi) 與(yu) 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無疑是艱辛的。於(yu) 是上海市共康中學的師生間有個(ge) “愛的密碼”:“24365”,即24小時、365天陪伴。“這種陪伴不僅(jin) 是知識的傳(chuan) 授,更是對西藏孩子情感上的嗬護。”該校校長李勁表示。
為(wei) 使“藏漢一家親(qin) ”得到充分的體(ti) 現與(yu) 升華,江蘇省南通中學充分利用學校西藏班、內(nei) 地普通班、國際課程班和空軍(jun) 青少年航空實驗班的有利因素,在融合創新教育、愛國主義(yi) 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國防教育的“英才教育、多元發展”的建設中,不斷引導學生自覺增強“五個(ge) 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各種行之有效的活動,拉近了南通市民與(yu) 來自雪域高原的孩子們(men) 的情感,也打開了彼此互相了解的‘對話框’。”該校民族教育基地主任於(yu) 錫齡說。
30多年來,也正是因為(wei) 這一個(ge) 個(ge) 充滿愛和心思的“愛的密碼”,讓西藏的孩子在內(nei) 地找到了“第二個(ge) 家”,進而一步步走向了更為(wei) 廣闊的天地。
學成歸來 建設家鄉(xiang)
畢業(ye) 至今,因工作需要,除了昌都的4個(ge) 縣以外,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職工董事、黨(dang) 委委員桑果幾乎跑遍了西藏的溝溝坎坎。
1986年,13歲的桑果作為(wei) 第二批內(nei) 地西藏班的學生之一離開西藏赴內(nei) 地西藏班求學,先後進入南昌第十七中、天津紅光中學和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習(xi) ,最終,他以原國家電力部優(you) 秀畢業(ye) 生的身份回到西藏,進入西藏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工作,隻為(wei) 了圓讓自己家鄉(xiang) 變得更美的兒(er) 時願望。
走出去,是為(wei) 了更好地回來。
1991年,江勇西繞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湖北沙市第六中學藏族班。出發那天,全村的人都來送行。村長給他獻上潔白的哈達,大聲地說道:“你是我們(men) 村裏第一個(ge) 走出去的男子漢,要像雄鷹一樣飛得高,要像大樹一樣不忘本。”
為(wei) 了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xiang) ,大專(zhuan) 畢業(ye) 後,江勇西繞連續遞交了4份請戰書(shu) :到艱苦的環境中去實現軍(jun) 人的價(jia) 值!2001年8月,江勇西繞被分到成都軍(jun) 區西藏某旅尖刀連擔任副排長,雪山之鷹回到了屬於(yu) 自己的天空。“內(nei) 地西藏班讓我從(cong) 一個(ge) 貧苦家庭的小孩,成長為(wei) 共和國的軍(jun) 官,我要為(wei) 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一切。”一身戎裝的江勇西繞,眼神堅定。
30多年間,像桑果、江勇西繞這樣經過內(nei) 地西藏班教育,回到西藏的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多達數萬(wan) 人。
西藏第一個(ge) 外科醫學博士,留學芬蘭(lan) 的西藏大學第一個(ge) 環境學女博士,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發表主題演講的藏英同聲傳(chuan) 譯……這一個(ge) 個(ge) 令西藏各族人民群眾(zhong) 揚眉吐氣的孩子,都出自內(nei) 地西藏班。他們(men) 從(cong) 西藏出發趕赴內(nei) 地求學,最終卻回到了西藏,為(wei) 這片土地的繁榮奉獻著自己的智慧。
林芝墨脫縣幫辛鄉(xiang) ,西藏最後一個(ge) 通公路的鄉(xiang) 。鄉(xiang) 公路兩(liang) 邊,一邊是萬(wan) 丈峭壁,一邊是100多米深的懸崖和湍急的雅魯藏布江。多年來,為(wei) 了勸輟學的孩子返校,格桑德吉在那條經常發生泥石流、山體(ti) 滑坡的懸崖窄路上頻繁往返。
“不想讓鄉(xiang) 親(qin) 的夢,跌落於(yu) 山崖。門巴的女兒(er) 執意要回到家鄉(xiang) ,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這是獲評“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時,組委會(hui) 給予格桑德吉的頒獎詞。
30多年前,一撥又一撥西藏學子踏上了內(nei) 地求學的旅途,如今,他們(men) 已為(wei) 人父母,他們(men) 的孩子和他們(men) 當年一樣也在內(nei) 地班,但,又有很多不一樣。
內(nei) 地西藏班改變的,不僅(jin) 是一個(ge) 個(ge) 赴內(nei) 地求學學子的命運,更是西藏的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