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薩西郊河畔,靜靜矗立著一座三棱形的高大紀念碑——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紀念碑旁,青鬆挺拔。
站在莊嚴(yan) 肅穆的紀念碑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築路精神直擊人心。67年前,11萬(wan) 名築路軍(jun) 民懷著“把五星紅旗插到喜馬拉雅山上”的信念,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臥冰雪、鬥嚴(yan) 寒,用簡陋的施工機具,在青藏高原上修通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曆史,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
解放西藏初期,毛澤東(dong) 同誌號召部隊“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1954年5月,時任西藏運輸總隊政委的慕生忠帶領1200名駝工,人手一鎬一鍬,從(cong) 青海格爾木向世界屋脊發起衝(chong) 擊。
在西藏軍(jun) 區軍(jun) 史館裏收藏著這樣一把鐵鍬:前端的鏟頭鏽跡斑斑,後端的木把已斷裂腐朽。這是修築川藏公路時,戰士們(men) 使用的工具。此外,築路軍(jun) 民手裏的工具還有鐵錘、鋼釺和十字鎬。
“二郎山的絕壁上,戰士們(men) 把自己吊在近乎垂直地麵的半山腰,一人扶著鏨子,一人揮舞鐵錘,以每公裏犧牲7人的巨大代價(jia) ,硬生生在峭壁上鑿出了一條天路。”西藏軍(jun) 區軍(jun) 史館講解員李辰說。
修築青藏公路時,慕生忠曾在鐵鍬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說,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裏,就把我埋在哪裏,頭衝(chong) 著拉薩的方向。
在雀兒(er) 山工地,年僅(jin) 25歲的張福林被一塊巨石砸中,倒在血泊中。連隊指導員安排醫生搶救,他卻說:“我傷(shang) 得很重,恐怕不行了,別給我打針了,為(wei) 國家省一針吧!”
西藏八宿的怒江大橋旁,一座孤獨的老橋墩靜靜矗立,往來車輛經過時,總會(hui) 鳴笛致敬。據十八軍(jun) 後人介紹,工兵5團一位戰士修橋時過於(yu) 疲憊,不慎掉入了正在澆注的橋墩中,成了永恒的紀念碑。
橋墩對岸的岩壁上,一幅《排長跳江圖》石刻畫清晰可見。據介紹,當年十八軍(jun) 162團一個(ge) 排在怒江溝炸山開路,因穀狹難以躲避炸出的飛石,待完成炸山任務時隻剩下排長一人,其餘(yu) 全部犧牲。排長悲傷(shang) 不已,縱身跳入奔騰的怒江,追隨戰友而去。
雪山見證,這是兩(liang) 條用鮮血和生命鋪築的天路。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與(yu) 青藏公路同時建成通車。穿越世界屋脊的兩(liang) 條公路,宛如潔白的哈達,將雪域高原與(yu) 內(nei) 地緊緊連結在一起。全長4360公裏的公路沿線,為(wei) 築路而犧牲的3000多名戰士,化為(wei) 天路上永恒的豐(feng) 碑。
沐浴著高原的金色陽光,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熠熠生輝。碑文寫(xie) 道:十一萬(wan) 藏漢軍(jun) 民築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挖填土石三千多萬(wan) 立方,造橋四百餘(yu) 座。五易寒暑,艱苦卓絕。三千誌士英勇捐軀,一代業(ye) 績永垂青史……
幾十年來,在建設和養(yang) 護川藏、青藏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
如今,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沿線機場,還有通鄉(xiang) 的油路、通村的硬化路,構築起便捷、高效的進出藏立體(ti) 交通網。
“以川藏、青藏公路等為(wei) 交通紐帶,西藏同祖國內(nei) 地的聯係越來越緊密。”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