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山穀的風,吹動了我們(men) 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men) 的帳篷……”唱著《勘探隊員之歌》,懷著對家鄉(xiang) 土地的熱愛,1999年,19歲的達娃畢業(ye) 後進入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chan) 勘查開發局地熱地質大隊,成為(wei) 隊裏唯一從(cong) 事野外地質工作的“野地”姑娘。
21年來,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達娃用腳步丈量著一寸寸土地,從(cong) 藏北到藏南,從(cong) 雪山到激流,從(cong) 晨光熹微走到滿天星鬥,揮灑的青春和汗水是她對家鄉(xiang) 愛的表達。
水質檢測分析、岩土工程勘察、地熱資源開發、地質災害調查……在無數風霜雨雪的考驗下,達娃逐漸成長為(wei) 大隊地熱院項目負責人、水工環地質高級工程師。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她又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藏族姑娘有了嚴(yan) 重的高原反應
地質行業(ye) 曆來艱苦,何況是在海拔超過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工作。
2000年5月的一天,達娃第一次隨團隊野外作業(ye) 。他們(men) 的任務是到離拉薩市不遠的當雄縣,在海拔5100米的礦泉水點完成取樣化驗。
一路行進,海拔越來越高,達娃沒想到,自己這個(ge) 土生土長的藏族姑娘竟出現了嚴(yan) 重的高原反應,後腦勺疼得快要炸開,人開始嘔吐。
車開到一半,已經沒有路了,他們(men) 隻好到附近的牧民家裏租了幾頭驢,一行4人騎著驢繼續顛簸向前。早晨出發時興(xing) 奮的心情早已消失,達娃隻盼望著快點完成任務下山。
完成取樣化驗後,他們(men) 原路下山返回牧民家裏。牧民給她端來一碗酸奶,在她看來,“那簡直就像救命稻草”。
“以後再也不來了!肯定不來了!”達娃念叨了無數遍。
此後的很多時刻,達娃都曾這樣念叨過——上廁所不方便隻能盡量少喝水,荒郊野外夜晚隻能住在帳篷裏,背著二三十斤重的設備每天要風吹日曬步行五六個(ge) 小時,在下著暴雨的淩晨找尋迷路的同伴,汽車拋錨在齊腰深的暴雪中等待救援……可一次又一次,她用前行的腳步表明了內(nei) 心最終的選擇。
“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藏族人,我是感受黨(dang) 的溫暖、受惠黨(dang) 的恩情長大的,心裏有一種要回報家鄉(xiang) 的使命感。”這個(ge) 出生在貢嘎縣的藏族姑娘,追隨著前輩的腳步,一直行進。
用技術更好地服務家鄉(xiang) 百姓
在達娃之前,隊裏沒有女性從(cong) 事野外地質工作。常年輾轉於(yu) 高海拔地區,隊員根本顧不上家,有時出去時還是3月,回來時已經是11月了,很多人還患有心髒病、關(guan) 節炎。可達娃還是堅持下來了。
在長期的野外地質工作中,這個(ge) 堅韌的“野地”姑娘積累了豐(feng) 富的野外實踐經驗,她潛心鑽研專(zhuan) 業(ye) 技術,將先進技術廣泛應用於(yu) 地熱資源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等領域,為(wei) 單位承攬大量優(you) 質項目的同時,也用技術更好地造福家鄉(xiang) 百姓。
2018年,達娃帶領團隊承擔了西藏日喀則市地熱資源調查項目,該項目覆蓋日喀則地區18個(ge) 縣。當地地熱資源豐(feng) 富,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開發。周邊百姓連生活用水都要到很遠的山泉口去接,很多老人想洗個(ge) 熱水澡隻能到七八十公裏外的縣城。
可當他們(men) 選好地點準備開采時,卻遭到了當地百姓的反對。達娃和隊員們(men) 隻能一遍遍地耐心解釋,反複協調。從(cong) 拉薩到當地的路程要花一整天,兩(liang) 個(ge) 多月裏,達娃每星期都要往返兩(liang) 三趟。
項目完成,溫泉水引到了村子附近,老百姓再不用跑得老遠去接水,患了關(guan) 節病的老人還可以泡上溫泉澡。達娃和隊員們(men) 離開前,村民們(men) 自發趕來,一遍遍訴說著感謝、獻上哈達,跟著他們(men) 走出好遠。
不僅(jin) 如此,這一次的地質調查,更填補了日喀則地區40年來地熱資源資料的空白。達娃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1年來,達娃先後參與(yu) 有關(guan) 熱田、地質環境監測、全區礦泉水調查、馬攸木金礦等項目的水樣測試及沙金分析工作,提交各類分析報告1000餘(yu) 份,檢測數據準確率達98%以上。
感恩那些支持前行的力量
“多吉院士,還有很多行業(ye) 的前輩,對我們(men) 的幫助非常大”“我真的沒有做什麽(me) ,是我的團隊好”“家人都很支持我,沒有他們(men) 也不會(hui) 有今天的我”……每每談及自己的經曆,達娃對身邊的人充滿感激。
地熱地質領域專(zhuan) 家多吉院士,曾是達娃所在單位的總工程師。在達娃看來,多吉院士對工作的熱愛與(yu) 嚴(yan) 謹、對年輕人的無私幫助與(yu) 支持,深深影響了自己。
如今,達娃的團隊裏共有20多人,很多是80後、90後。這支年輕的團隊傳(chuan) 承著前輩們(men) 的精神,繼續行走在青藏高原上。遇到技術難題,達娃總是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學術經驗和工作方法,培養(yang) 了一批能夠獨立承擔中大型水工環項目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
結婚後,達娃與(yu) 愛人長期分居兩(liang) 地。從(cong) 青藏高原到南粵沃土,數千公裏的距離,一頭是深深熱愛的地質事業(ye) ,一頭是戀戀不舍的家庭,是愛人的支持與(yu) 包容給了她堅持下去的力量。每次出野外,母親(qin) 的心總是牽掛著,卻從(cong) 不問也不敢打電話,生怕影響她工作。
得知達娃要來北京領獎,愛人在電話裏表示“向達娃學習(xi) ”,在清華大學讀書(shu) 的兒(er) 子也特意趕來和母親(qin) 短暫相聚。看到母親(qin) 的獎章,兒(er) 子笑了。聽到兒(er) 子的誇獎,達娃也笑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