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林鐵路作為(wei) 川藏鐵路的重要一段,即將於(yu) 今年6月通車。這條鐵路全長435公裏,設計時速160公裏,是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
全線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地質條件複雜,橋隧比高達75%……在青藏高原修鐵路,難度不言而喻。遇山開隧,遇水架橋,13萬(wan) 名建設者先後參與(yu) 拉林鐵路建設,用青春、奉獻、擔當築起一條“神奇的天路”。
趙衛星:“有幸工作第一站到雪域高原”
“90後”小夥(huo) 趙衛星,2016年大學畢業(ye) 應聘到中鐵廣州局。盡管學的是鐵路建設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他卻從(cong) 未想過,職業(ye) 生涯的第一站會(hui) 是到雪域高原修鐵路。
“剛來時晚上睡不著覺,白天頭也暈暈的,早晨還流鼻血。”盡管年輕,趙衛星初上高原時身體(ti) 還是出現了明顯不適。而他很快投入到工作中,不適也在忙碌中逐漸消退。
藏木特大橋是拉林鐵路的重要控製性工程,橫跨雅魯藏布江,主拱跨徑430米,平均一節段鋼管拱的重量就達200多噸,再加上當地天氣多變,架拱難度非常大。
高山峽穀間,風力最高可達十二級。為(wei) 在大風間隙搶時間,施工人員經常淩晨5點起床,確保下午4點大風來臨(lin) 前結束工作。
“我和同事每天一起早起,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半年,才架拱完成。”趙衛星說,“那段時間雖然很累,但大家朝著一個(ge) 目標努力,沒人抱怨,也不敢懈怠,看著橋梁一點點延伸,我是發自內(nei) 心地歡喜。”
在西藏工作4年多,趙衛星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一年也就能回家一兩(liang) 次,施工具有連續性,活不告一段落不好休假,平時想家了隻能多與(yu) 父母視頻聊天。”他說。
中鐵廣州局藏木特大橋項目部副經理王學棟介紹說,項目部職工平均年齡29歲,多是“90後”,這些年輕人經過高原錘煉,再遇困難,信心、底氣都有了不小提升。
“不久後我們(men) 將轉戰川藏鐵路雅林段,還是在西藏境內(nei) 施工,那裏施工難度不小,我們(men) 有信心、有決(jue) 心繼續為(wei) 高原鐵路建設貢獻一份力量。”趙衛星說。
曾祥文:“這是我遇到的最難打的隧道”
與(yu) 鐵建“新兵”趙衛星相比,今年45歲的曾祥文已是一名“老兵”。2017年5月,藏噶隧道突然出現大湧水,最多時1小時湧水量超過4000立方米,施工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為(wei) 啃下這塊硬骨頭,中鐵五局一方麵組織專(zhuan) 家會(hui) 商新施工方案,另一方麵抽調精幹力量組成攻堅隊。曾祥文因有20多年的現場經驗和10次隧道施工經曆,被緊急調任架子一隊隊長。
“每個(ge) 隧道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既要科學推進,又要敬畏自然,做到膽大心細。”曾祥文說,最終采用帷幕注漿方案,邊注漿邊掘進,才很好解決(jue) 湧水問題。
這樣的大湧水在藏嘎隧道修建中先後出現了5次。“遇到大湧水這樣的突發狀況,大家24小時守在工地,實在困了就到車裏眯一會(hui) ,或隨便靠一靠,心裏記掛著,回去也睡不著,還不如在工地上盯著。”曾祥文說。
大湧水隻是在西藏修隧道遇到的諸多困難之一。冰積層、岩爆、地質活動斷裂帶等,加之氣候獨特,雪域高原給鐵路建設者出了不少難題。
“在西藏修鐵路,付出很多,也學到很多,藏嘎隧道是我遇到的最難打的隧道,我們(men) 在一次次攻堅克難中嚐試不同技術路徑,積累下大量數據,這些都將是以後鐵路施工的寶貴財富。”曾祥文說。
劉欣:“讓站房充分體(ti) 現藏地風格”
走近拉林鐵路林芝站,濃鬱的藏地風格撲麵而來:整體(ti) 色彩采用傳(chuan) 統藏式的白、紅、木色搭配,四坡屋麵的屋頂與(yu) 西藏經典建築相呼應,桃花狀紋飾寓意高原桃花。
“中鐵建工共參與(yu) 沿線4個(ge) 站房建設,按照‘站城融合、一站一景’的理念,我們(men) 盡量將當地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等融入,以讓遊客在站內(nei) 就能領略極具特色的藏地文化。”中鐵建工拉林鐵路林芝站指揮長劉欣說。
將於(yu) 5月安裝的壁畫是展現藏地風格的重要一環。記者查看樣稿看到,一幅壁畫展示茶馬古道商貿的繁榮、春耕秋收的喜悅、民俗文化的多彩等;另一幅壁畫展示巍聳的冰川高峰、牛羊成群的牧場、錯落有致的桃花彩林等,勾勒出一幅山水長卷。
劉欣說,林芝市被譽為(wei) “雪域江南”,這裏雪山環抱、樹木蔥綠,也曾是唐蕃古道重鎮,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而如何將更多元素在壁畫中充分展現,成為(wei) 創作的關(guan) 鍵和難點。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多次組織“頭腦風暴”,並充分吸收當地意見,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了目前的壁畫設計。
“能經曆如此重要的工程,對我來說既是榮譽,也是給自己的職業(ye) 生涯畫上完美的句號。”今年57歲的劉欣說。
“鋼鐵長龍”在雪域高原延伸,眾(zhong) 多建設者將轉戰川藏鐵路雅林段,繼續穿山跨江,為(wei) 國家鐵路建設事業(ye) 書(shu) 寫(xie) 新的傳(chuan) 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