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亞(ya) 登(左)與(yu) 本村婦女在晾曬靈芝。歐陽海燕 攝
珞巴族的亞(ya) 登,生於(yu) 1965年6月,是林芝市米林縣米林鎮熱嘎村一位平凡而普通的農(nong) 村婦女。幾十年來,亞(ya) 登秉承著農(nong) 村婦女精明能幹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為(wei) 她生活的這方熱土不斷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作為(wei) 一名有著9年村委會(hui) 主任、24年村委會(hui) 婦女主任、5屆縣政協委員任職經曆的老幹部,一直以來,亞(ya) 登心係群眾(zhong) ,竭盡所能,幫扶貧困。
“作為(wei) 一名最基層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必須時刻以黨(dang) 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急群眾(zhong) 之所急、解群眾(zhong) 之所難,為(wei) 百姓辦事是我最快樂(le) 的事。”亞(ya) 登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村裏的困難戶邊巴生病,無錢醫治,家裏人正愁眉不展,得到消息的亞(ya) 登,拖著兩(liang) 褲腳的泥巴、顧不得洗手換衣,急忙把積攢了幾個(ge) 月的2000元錢送到了邊巴家,並催促邊巴家人趕緊帶著邊巴到醫院就醫。
“亞(ya) 登把我們(men) 當親(qin) 人一樣對待,拿出自己的錢幫助我們(men) 解燃眉之急,真的很感謝她。”邊巴眼含淚花地說道。
在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下,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發展意識也不斷提高,亞(ya) 登在帶領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路上也是敢想、敢幹、敢拚。看到別人搞大棚種植,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她的心裏也憋了一股勁兒(er) 。
說幹就幹。但是,家裏隻有幾千塊錢的積蓄,亞(ya) 登就作主把家裏的兩(liang) 頭牛賣了。她又組織了幾戶低保、貧困和有殘疾的家庭,大家都竭盡所有,總算湊了幾萬(wan) 塊錢,終於(yu) 可以開始著手準備建設大棚了。由於(yu) 資金不足,用於(yu) 建造溫室的材料隻能選用竹子框架,外層搭上塑料膜。盡管基礎設施相對簡陋,卻擋不住亞(ya) 登帶領大家勤勞致富的熱情。不久,米林縣米林鎮熱嘎村亞(ya) 登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成立了。
一個(ge) 新的難題擺在了大家麵前。合作社選定種植的是靈芝菌、天麻等藥材,這是需要專(zhuan) 業(ye) 種植技術的項目,亞(ya) 登他們(men) 根本沒接觸過,隻能先學技術再育苗。亞(ya) 登決(jue) 定自己學,她跑遍了親(qin) 戚朋友家,借了3000塊錢的學費,一個(ge) 人找老師、去外地參觀學習(xi) 。學成後,她又把學到的知識、技術全部傳(chuan) 授給村民。伴隨著大家辛勤的勞作和流淌的汗水,大棚裏的靈芝小苗一個(ge) 個(ge) 露出了頭,簇簇都預示著豐(feng) 收的喜悅。轉眼,收成在望,大家都熱切地期盼著自己勞動的碩果。
亞(ya) 登高興(xing) 之餘(yu) 想到銷路又是一大問題。於(yu) 是,她嚐試著邁出了第一步,每天把收好曬幹的靈芝、天麻拉到南伊溝旅遊區零售。現實永遠比預想的要殘酷很多,一個(ge) 月下來,賣出無幾。亞(ya) 登咬牙堅持著,她相信自己的靈芝品質好,付出總會(hui) 有收獲的。米林鎮政府了解到亞(ya) 登的難處,通過一些幫扶措施不僅(jin) 幫助她解決(jue) 了銷路問題,還改進了溫室大棚的設施。
慢慢地,亞(ya) 登的合作社逐步成熟,有了固定的客源和銷售渠道。通過政府扶持和自身的努力鑽研,2015年底,合作社每戶平均分紅10000元。2016年,亞(ya) 登又爭(zheng) 取到兩(liang) 座溫室大棚的幫扶項目,合作社規模得到不斷擴大,通過項目的實施不斷改善和提高農(nong) 牧民生活水平,每年可使項目區群眾(zhong) 增收12000元。現在,亞(ya) 登種植合作社的種植隊伍、規模都日漸壯大,帶領本村婦女走上了致富道路。
低保戶阿牛的丈夫身體(ti) 殘疾,常年吃藥打針,家裏的活全靠阿牛一人承擔。因為(wei) 阿牛的家庭條件實在困難,送糧根本解決(jue) 不了問題,亞(ya) 登就鼓勵阿牛加入種植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年底分紅。
阿牛感激地說道:“亞(ya) 登一直鼓勵我加入合作社,現在家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真的很感謝她的幫忙,她是我們(men) 婦女的優(you) 秀代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