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的修複團隊在拉薩修複文物。
拉薩,是一個(ge) 令人向往的地方。而對於(yu) 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技術部的文物保護工作者來說,從(cong) 杭州到拉薩,一次次奔波,根本來不及欣賞美景,心中惦念的隻有大量懸掛於(yu) 殿堂或塵封於(yu) 庫房的急需保護的紡織類文物。
為(wei) 加強文物保護科技援藏工作,提高西藏文物保護科技能力,2014年10月11日,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在西藏博物館正式成立。中國絲(si) 綢博物館主動請纓,對口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西藏博物館和西藏考古研究所,開展紡織品文物科技援藏。作為(wei) 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文物保護的主要部門,技術部身先士卒,遠赴高原,開展科學研究、保護修複、人才培養(yang) 。
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先後承擔了西藏博物館、羅布林卡管理處及布達拉宮管理處7項紡織品保護修複項目。在修複項目的同時,通過“以修帶培”的方式培養(yang) 西藏本地文物修複人員。
唐卡多為(wei) 實用品,長期陳設於(yu) 殿堂之中,曆經歲月的磨洗,在相對有限的保存環境下,產(chan) 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紡織品科研基地在接受羅布林卡對其中3件急需保護唐卡的修複委托後,即組織團隊趕赴拉薩進行現場信息采集,隨後編製保護修複方案。
3件唐卡的主要病害在於(yu) 所用裱布的破損。裱布為(wei) 藏青色地妝花緞,其經線多處區域性斷裂,造成妝花緞遍布破損。為(wei) 此,修複采用傳(chuan) 統針線縫合的物理修複方法,即選用與(yu) 地部織物相同材質和顏色的素縐緞,裁成與(yu) 裱布相同的形狀,在不破壞唐卡整體(ti) 結構的前提下,將地杆部分打開,以最小幹預將素縐緞襯於(yu) 裱布之後,采用相應針法將兩(liang) 層織物縫合,以起到加固文物的作用。
這是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在前期修複唐卡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科學有效的加固方式。
西藏博物館的一件柱幡修複難度尤其大。柱幡由多塊緞料拚接而成,分上、中、下三段。下段主體(ti) 為(wei) 黃色地折枝花卉紋金寶地,占幡長的一半還多,兩(liang) 側(ce) 幡手為(wei) 紅色織金緞,均破損嚴(yan) 重,其經線斷裂率超過一半,局部糾纏打結,糟朽脆弱。修複時,需先將散亂(luan) 的紗線逐根仔細梳理定型,這是一個(ge) 漫長而耗費精力的過程。每梳理一段散亂(luan) 紗線後,便用與(yu) 經線材質風格一致的絲(si) 線予以釘縫固定。修複的過程猶如為(wei) 織物添加了一整套經線。而對於(yu) 兩(liang) 側(ce) 的幡手,由於(yu) 不光缺失經線,且緯線多有斷裂,所以在整理緯線的基礎上,又采用了透明的真絲(si) 織物縐絲(si) 紗,覆於(yu) 理好的織物上,以起到全方位的保護作用。
布達拉宮的天篷是體(ti) 量最大的兩(liang) 件紡織品文物,長度近9米,寬近2.5米,麵積達20餘(yu) 平方米。由於(yu) 長期使用,天篷受到嚴(yan) 重汙染。修複前需要先對天篷進行除塵和清洗。天篷為(wei) 麵料與(yu) 襯裏縫合而成,體(ti) 量偏大,為(wei) 免褪色又不能浸水清洗,隻能分區域逐塊對麵料和襯裏實施清潔。修複時,亦是按區域縫合加固,並采用卷繞的方式,將加固後的部位卷起,逐步向前推進,直至修複完成。
2020年9月,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組織專(zhuan) 家對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所承擔的紡織品文物保護修複項目進行了驗收。至此,以樓淑琦為(wei) 首的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技術部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圓滿完成了“十三五”期間所有援藏項目。絲(si) 絲(si) 縷縷的修複過程,是充滿智慧的技藝薪火相傳(chuan) 的過程,考驗了修複保護人員的功力、體(ti) 力和耐力,更傳(chuan) 遞出對文物的敬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