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十八軍老戰士趙欽貴講進藏故事:“看到新西藏的巨大變化,我很自豪”
家住昌都市馬草壩社區的趙欽貴老人,今年已經80多歲了,說起十八軍(jun) 進藏的經曆,他依然記憶猶新。
趙欽貴,1937年出生於(yu) 青海銅仁。1951年,趙欽貴成為(wei) 十八軍(jun) 騎兵獨立團獨立支隊的一名戰士,準備跟著部隊進軍(jun) 西藏。
舉(ju) 行完誓師大會(hui) 後,趙欽貴所在的部隊很快出發,不久就到了通天河邊。
趙欽貴回憶說,當時上級下令強渡通天河。於(yu) 是,我們(men) 就用木頭和充氣羊皮捆成羊皮筏子,人乘筏子,把馬韁繩拴在筏子上,牽馬渡河。但走到河中央,馬突然受驚,爭(zheng) 先恐後往筏子上跳,筏子翻了。“那一天犧牲了8名戰士,溺死牲畜150多頭(匹)。”
後續部隊與(yu) 我們(men) 匯合後,運輸隊隊長建議從(cong) “七岔河”渡過通天河。那裏水勢較小,當地牧民都是從(cong) 那裏渡河。
渡過通天河,部隊稍作休整,又開始渡沱沱河。再往前,是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部隊在這裏停下來,作思想動員和物資補給。部隊首長動員大家,要做好各方麵充足準備,下決(jue) 心征服唐古拉山,一定要解放西藏。
隊伍再次出發,部隊用了3天左右的時間越過唐古拉山,牲口死亡300多頭(匹)。
繼續前行,由於(yu) 運輸隊的犛牛走得慢,食物供給延遲,戰士們(men) 隻能吃馬料,豆子加鹽煮,成了當時的美味。不久,到了沼澤地,一片水草下,根本看不出下麵是致命的沼澤,經常有騾子掉進去被淹死。
經過一路艱辛,1951年12月1日,曆時3個(ge) 多月、艱苦跋涉1800多公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抵達拉薩。
趙欽貴所在部隊在色拉寺旁駐紮了下來。趙欽貴印象最深的是,當時,除布達拉宮、三大寺廟和貴族的石頭房子外,沒有多少像樣的房子。
到拉薩後最大問題是糧食緊缺,掌握當地糧食的大寺廟、大貴族等反動上層揚言要“餓走漢人”,戰士們(men) 隻好長時間吃空投來的代食粉,藏族戰士拿它當糌粑,漢族戰士就用水煮糊糊吃。
一年後,部隊來到日喀則。趙欽貴和戰友們(men) 經常幫附近群眾(zhong) 收青稞、挑水,晚上給群眾(zhong) 表演節目、放露天電影。1954年,江孜、日喀則發生特大水災,趙欽貴和戰友們(men) 立即參與(yu) 救援行動,為(wei) 災民提供衣服、被褥、毛毯,幫助百姓開展災後重建。此後,部隊開始開荒種糧,實現糧食和蔬菜自給自足。
1960年,趙欽貴在天水步兵學校學習(xi) 3年後回部隊,被任命為(wei) 連長。後來,趙欽貴回到昌都軍(jun) 分區獨立營工作。
一天晚上,他剛睡著,就被叫到司令部作戰室開會(hui) 。
原來,左貢縣發生武裝叛亂(luan) 。當晚,趙欽貴率部隊連夜從(cong) 昌都趕往左貢,天亮前到達事發地旺達,發現一個(ge) 班的戰士在駐地被土匪殺害。土匪搶走槍支後,又殺害了一名治保主任和村文書(shu) ,還搶走不少馬匹。向上級匯報後,趙欽貴帶領軍(jun) 分區兩(liang) 個(ge) 團和獨立營全部出動,加上民兵配合,搜山剿匪。
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部隊鎖定了土匪藏身的大致範圍。趙欽貴帶領偵(zhen) 察連戰士立即追擊,土匪被全部擊斃。
1971年,趙欽貴擔任丁青縣武裝部政委。1981年,他轉業(ye) 到當時的昌都地區公安處,曆任副處長、政委和黨(dang) 組書(shu) 記,直到1992年退休。
趙欽貴這樣評價(jia) 自己的經曆:“我親(qin) 曆了解放軍(jun) 進軍(jun) 西藏,又參加過多次戰鬥,能從(cong) 艱苦卓絕的行軍(jun) 、血雨腥風的戰場走到如今的和平盛世,能看到新西藏的巨大變化,我很自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聽索朗多傑老人追憶十八軍進藏故事:“共產黨帶來了好日子”
1951年冬天,十八軍獨立支隊官兵抗風雪、戰嚴寒,翻越覺孜拉山,從納龍嘎木(現在的當雄縣烏瑪塘鄉納龍村)進入拉薩。[詳細] -
金沙江畔的紅色記憶:尋訪西藏解放第一村崗托
崗托村——它見證了十八軍戰士不怕死,冒著槍林彈雨一邊劃船一邊往前衝,鮮血染紅了金沙江沙灘,以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見證了崗托人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團結奮鬥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傳奇。 [詳細] -
昌都市江達縣覺普寺管委會開展“重溫十八軍解放昌都光輝曆程”主題活動
近日,江達縣覺普寺管委會組織全體駐寺黨員幹部和高僧大德到崗托鎮十八軍軍營遺址開展“重溫十八軍解放昌都光輝曆程”主題活動。[詳細]